谈蛋疼的产品设计师,谈Google+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谈蛋疼的产品设计师,谈Google+

谈蛋疼的产品设计师,谈Google+

 2011/7/27 10:07:00    craylin.blog.163.com  我要评论(0)
  • 摘要:上周偶然的机会对周鸿祎先生的一句话有了新的认识,他曾建议产品业者安心做事别写博客别吹水。同时我也更认同国外某些公司的做法,当一个团队效能不足时,要从团队中拿走一个人而不是加人。这两典故的共同目标是:扼杀蛋疼的想象力,从而解放生产力。若干个产品设计人员聚在一起,胡扯的想法就多了,顾忌也多了。整一屋产品设计师开会,研究未来,简直是蛋疼世界中的集大疼者。产品设计师不能创造需求,不该创造模式,但职业的产品设计师必定擅长这两件事。他们会把Twitter、Facebook、Google+、Tumblr
  • 标签:Google 设计师 设计 Google+

  上周偶然的机会对周鸿祎先生的一句话有了新的认识,他曾建议产品业者安心做事别写博客别吹水。同时我也更认同国外某些公司的做法,当一个团队效能不足时,要从团队中拿走一个人而不是加人。这两典故的共同目标是:扼杀蛋疼的想象力,从而解放生产力。

  若干个产品设计人员聚在一起,胡扯的想法就多了,顾忌也多了。整一屋产品设计师开会,研究未来,简直是蛋疼世界中的集大疼者。产品设计师不能创造需求,不该创造模式,但职业的产品设计师必定擅长这两件事。他们会把Twitter、Facebook、Google+TumblrQuora、Foursquare、Color、Hulu等等东西挂在嘴边,每天盯着RSS和其他信息源,每天有新产品就去测试,然后得出结论它是XXX模式和XXX模式的结合体,它是XXX模式的改良,它是一种新的模式。他们熟谙各个模式之间的区别,知道是谁动了谁的timeline,谁又是谁的profile。这些就好像兵法,牢记于心,运筹帷幄的感觉特好,职业精神淋漓尽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人人都爱研习兵法。

  这一类比是否清晰多了,兵法再强,打仗还要靠人靠武器,靠天时地利人和,靠大家领会为什么而打,打了能干嘛。社会进化中自然有人出来解决社会问题,互联网产品也是如此。当社会认知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新的信息组织解决方案,有能够提供这个解决方案的人。这个人关键在于认知社会问题,不是认知兵法。谁在头脑风暴时说“这个模式一定更有前途”“XXX模式的改变能整合现有资源打通信息”之类的云云?就好似说"XXX姿势能够降低敏感度能更持久"之类,你究竟爱得爽不爽,跟人有关跟洞有关跟时间地点跟默契有关,姿势并无大碍。

  很多时候,产品设计师没有存在的必要。他没有直接的生产力,而大多数的思考力又是没价值的。

  改说社交,因为每天都有人说Google+。先摘抄早前的一段的言论。

SNS是解决社交问题的产品,中国社会的交往有独特的性格,类似日韩,在少数人看来是病态社交模式,但它真实存在者。所以这里就有个大误区,没有人规定Facebook和Yammer和Linkedin就是SNS!真的不是,这是欧美社会模式的产物,他们不断学习和研究,由此而生。我们中国社会交往模式,谁规定了就得是我对着一个界面吼吼,我的朋友们就都看到了。你没发现到最后,变成我跟同事要说的话发开心网,我找同学玩去校内,我的亲密朋友在Qzone,我的业界朋友在5gme。把所有这些产品聚合在一起,加上我们的BBS、贴吧、博客,这一个大聚合,才可能是我们中国SNS的雏形。什么样的产品能满足人们这种社交心理,你才有可能成功。

  的确因为信息过载,我们想到了对信息在发布时做管道细分。的确因为捭阖要术,我们希望发布一些私密信息给私密的人。所以Google+的确是让好多人眼前一亮,似乎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了。的确有很多朋友已经在上头天天更新Status,还形成了许多小圈子。可是,首先Google高估自己了,当前它的用户量级和用户类型并没复杂到需要管道细分,就是说我的同事和同学在上头,但我妈不在,我不需要细分。若职场上的确有些事情不能说个某同事,我在一个没他的圈子里说,但是那是网状圈子,没有明显边界。普通用户的不理解,可能会加速挫折。也许形成的小圈子小工作组会增加粘性,但圈子中某人的沉默,可能会传染并加速大家的离开。

  观点一:人们对于网络圈子的划分并没那么明显的需求。反馈现实生活,人们的确会混迹不同圈子,在不同圈子里听不同的故事说不同的话,但这是有明显时间空间限制的。“晚上跟同事去酒吧”,时间空间特征很明确,所以我明白该做什么说什么,换一个场景也如是。可是在网络上,就已经是一个特定环境了,还有许多不同类型言论的必要吗?网络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手机网络和桌面网络,它的会话场景和沟通人群都是类似的。

  观点二:网状圈子的边界不明确这对于注重局部隐私的人来说不可信不可靠。这是网状圈子,没有明显边界,你不确认信息到底会不会被某人看到,也不确定某人一定看不到。你发的信息可能别朋友再RT下,就有新的属性了,它本质上还是public的。这跟Q群不同,我很明确Q群里有谁,每个人对于这个圈子而言是对等的。再说了,Q群我至少明确消息是发在几个人机器上不在服务器,就算在也是腾讯的群空间,绝不是公共的。

  解决信息过载问题,Google+不是最终解。事实上信息不是到了微博时代才过载的,在博客时代就看不完,在WEB1.0时代也看不完,甚至在藏经阁时代也翻不完。再古老的年代也有信息的口碑传播,人为根据口碑做出筛选判断。反复探求模式优劣,不如关心人们的真实想法,你深入聊一个人观点就变一次,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否是对的。那么你去尝试,然后你很可能错了。但没事,总有人是对的,然后世界更进一步。那就没事,世界一定会不断更进一步的。你最好不断试,别折腾模式,嗯所以我不说了。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