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是“硅谷边缘人”吗?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凯文·凯利是“硅谷边缘人”吗?

凯文·凯利是“硅谷边缘人”吗?

 2013/12/2 17:26:13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最近两三年,因为《失控》这本书在国内引发持续不断的讨论热潮,原《地球目录》编辑、《连线》主编凯文·凯利(KevinKelly)在国内的名气越来越大,从民间到媒体再到公司,最近他还成为许多公司的座上宾,与IT公司的大佬进行对话。——当凯文·凯利的活动排得越来越满,对话的人也越来越高端之后,有的人认为,凯文·凯利无形中成为某些公司的精神外皮,用来包装自己的工具。比如说PingWest的骆轶航。不管凯文·
  • 标签:硅谷

kk

  最近两三年,因为《失控》这本书在国内引发持续不断的讨论热潮,原《地球目录》编辑、《连线》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国内的名气越来越大,从民间到媒体再到公司,最近他还成为许多公司的座上宾,与 IT 公司的大佬进行对话。

  ——当凯文·凯利的活动排得越来越满,对话的人也越来越高端之后,有的人认为,凯文·凯利无形中成为某些公司的精神外皮,用来包装自己的工具。比如说 PingWest 的骆轶航。

  不管凯文·凯利是否有“成神”的嫌疑,我所觉得奇怪的,是骆轶航文章前面的描述,他说凯文·凯利在硅谷是一个“极度边缘化的角色,不会被任何科技公司、机构和论坛的主办者,以及任何一位科技界‘大佬’奉为偶像和座上宾。有关‘Kevin Kelly’的问答,在社交问答网站 Quora 上仅有 4 个相关条目,根本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题;而与此相比,‘凯文凯利’的词条在知乎上的问答条目却多达 37 个。”

  凯文·凯利真的是“硅谷边缘人”吗?

  在这一段描述中,骆轶航认为凯文·凯利是硅谷当中极度边缘化的角色,理由有三条:不会被任何科技公司、机构和论坛的主办者奉为座上宾;不会被科技界“大佬”奉为座上宾;Quora 上有关凯文·凯利的问答仅有 4 个,无法成为独立的专题。

  有关第一条理由,我搜索了一下,在 2005 年到 2010 年,凯文·凯利至少被 TED 邀请 3 次登台演讲,而且也至少有 3 个演讲视频在官网上得到发布,全球浏览。除此之外,他还应 Google Talks 邀请,在 Google 公司内部分享,2006 年和 2010 年至少两次;他也应斯坦福大学邀请,在大学里演讲分享;而他也被 O’Reilly 所举办的 Tools of Change、Web 2.0 Summit 大会所邀请。

  以上资料,还只是非常粗略的整理,但至少能够表明,不能够说“不会被任何科技公司、机构和论坛的主办者奉为座上宾”。

kevin-kelly

  有关第二条理由,以 Google 每年举办的 Google I/O、苹果举办的 WWDC 大会以及 Facebook 所举办的 F8 为例,美国科技公司所举办的大会,一般以重大产品发布为目的,如果不是,那就以技术为主题。凯文·凯利既非某家公司里的员工,又不是开发者,他不参加这类公司的活动,属于正常情况。

  而在美国,你很难看到科技界“大佬”参加活动的身影。换言之,国外媒体的做法,一般是影响力比较大的记者对公司“大佬”进行专访。而一般来说,也就是媒体自己举办活动的时候,媒体人才有机会公开与“大佬”进行接触。以 AllThingsD 每年举办的大会为例,莫博士邀请科技界的 CEO 们,在台上进行对话,这就是公开接触的途径。

  实际上,国外很少科技公司自己举办“高峰论坛”之类的会议,来吸引媒体。而凯文·凯利脱离媒体圈已久,又非商业界人士,以他的身份,在美国很少有公开接触科技界大佬的理由。看不到属于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而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 CEO 贝索斯在 2011 年 6 月投资的“万年钟”项目。这正是凯文·凯利不再担任《连线》主编之后,与老上司斯图尔特·布兰德等人一同创立的 Long Now 基金会旗下的项目之一。

  至于第三条理由,仅以 Quora 和知乎的问答数量来判断一个人的影响力大小,本来就是不妥的。社区名人与公众名人,概念上虽有重合,但却是不同的。公众名人可以是社区名人,但社区名人未必是公众名人。尽管这样的对比,从侧面一定程度反映了中美两地人们对凯文·凯利的兴趣。不过,这不是判断凯文·凯利是“硅谷边缘人”的理由。

  凯文·凯利离开《连线》也已经十多年,你说他不像以前那般名气大,这属于正常,毕竟已经不是常常出现在新闻里的人物。但仅仅以这样的理由,就要把他形容成完全已经被人抛弃在犄角旮旯,成为历史故纸堆里的人物,这或许有些过火了。

  在硅谷反主流文化形成过程当中,凯文·凯利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他曾是《全球目录》的编辑,也是 The Well 在线社区又成为《连线》的主编,并在担任主编期间让杂志获得“美国国家杂志奖”。而《连线》对于美国科技文化的促进作用,是美国其他杂志无法比拟的,这一点可以在国内黄培坚所翻译的《连线: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还有东西文库所出版的《数字乌托邦》等书里得到印证。

  最后,骆轶航所反感的,是国内 IT 公司,比如腾讯、搜狗中国 IT 公司将凯文·凯利捧得高高的姿态,并认为凯文·凯利“自愿”成为国内公司的喉舌。这个“阴谋论”的帽子扣得有点大。

  实际上,如何看中国科技公司请国外技术思想家谈话这件事呢?当然了,这的确包含借助凯文·凯利,达到曝光的目的,但这就一定是坏事吗?如果宣传是一种坏事,那么别说广告业,就连媒体业都不应该生存。

  而这件事,是否只能从宣传的角度去看待呢?不,我还看到,随着凯文·凯利逐渐曝光,越来越多人关注科技趋势,科技行业发展。许多人开始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考,思考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文的关联。这反映科技产业正逐步形成更广泛的文化基础,对于国内的科技产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事情。

  把人拉下神坛,是许多人最喜欢看到的事情,这个爽快程度堪比屌丝逆袭。但不管爽快程度如何,“祛魅”的过程也许需要更加全面的论证,否则这和别人“捧神”的过程没有太大的区别。

  题图来自 fedex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