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赴港上市或存希望 金融协会副主席发文撮合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阿里赴港上市或存希望 金融协会副主席发文撮合

阿里赴港上市或存希望 金融协会副主席发文撮合

 2013/11/6 19:10:55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林涌发文力挺阿里港交所上市11月4日消息,阿里赴港上市又添可能。今日,海通国际行政总裁、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林涌再次发文力挺阿里。林涌针对“同股同权”提出观点称,“同股同权”也并非僵化的“一人一票”,也更不应该是创新型公司来港上市的绊脚石。重要的是,香港是否有意愿去打破对”同股同权」的僵化理解?是否有能力去接受更适应时代的公司治理模式?他同时指出,令人担心的是,香港监管者由&ldquo
  • 标签:

  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林涌发文力挺阿里港交所上市

  11 月 4 日消息,阿里赴港上市又添可能。今日,海通国际行政总裁、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林涌再次发文力挺阿里。

  林涌针对“同股同权”提出观点称,“同股同权”也并非僵化的“一人一票”,也更不应该是创新型公司来港上市的绊脚石。重要的是,香港是否有意愿去打破对”同股同权」的僵化理解?是否有能力去接受更适应时代的公司治理模式?

  他同时指出,令人担心的是,香港监管者由“守夜人”越俎代庖成为了“质量保证人”,过高且不灵活的监管条例使得上市企业也在“用脚投票”,离开香港创业板而选择包括纳斯特在内更灵活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最后他再次劝诫香港政府和港交所,去拥抱变革、迎接挑战,这才是香港市场维持其长期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有业界人士分析称,在外界看来,阿里赴港上市的大门已经关闭之时,林涌此时发文意味深长,文章透露出的信息显示, 相关的争论和游说还在继续, 阿里赴港上市的大门并未完全关死。

  以下为全文:

  香港需要的不仅仅是阿里巴巴 

  By 海通国际行政总裁、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林涌

  阿里巴巴来港上市不论结局如何,其实质已经超过单一事件所带来的对股权结构和投资者保障的看法。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各界对香港市场自身创新能力和变革机制的关注。

  此次阿里巴巴事件所折射出的争议焦点在于:香港,一个成熟、完善的市场是否应该为个别公司修改“上市规则”。而关注者更深层的顾虑在于:阿里巴巴的“合伙制”要求是否冲击了“同股同权”的香港上市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

  股权治理机制的核心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公司的治理框架能够适应、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其次,公司股东的权益能够得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对待。仅以上述核心原则,公司治理机制在演变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给予了股东更多的自治权。例如,累积投票制的出现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限制了大股东对董事选举过程中的绝对控制力,从客观上其实达到的是“同股不同权”的效果。

  因此, “同股同权”也并非僵化的“一人一票”,也更不应该是创新型公司来港上市的绊脚石。重要的是,香港是否有意愿去打破对”同股同权」的僵化理解?是否有能力去接受更适应时代的公司治理模式?

  1999 年,香港创业板粉墨登场,人们都对其寄予了厚望,希望成为第二个纳斯特。如今,纳斯特依旧保持其巨大的活力,吸引了 Google、Apple、Facebook 等创新巨企,推动了美国新一轮的科技浪潮。而反观香港创业板,无论市场活跃与否,都仍是交易萎靡、日渐憔悴。

  创业板的宗旨是为有增长潜力的企业,提供一个方便的筹集资金管道。但相比于纳斯特,高费率,低市盈率,加之更长的上市等待时间,以及缺乏退市后的场外市场,使得其逊色于纳斯特。另外,其相对繁琐的上市审查程序(例如上市公司的注册地要求为“认可司法管辖地”,对于“关联交易”更严苛的认定),较高的上市要求(例如更高的市值要求,更长的股权持有人及管理层不改变的年限要求),这使得其相比于包括纳斯特市场在内的其他资本市场的新兴交易板块缺乏吸引力。

  出于保护投资者的考虑,监管者自然需要对上市企业的素质进行必要审查。然而监管者为了保证创业板公司的质量,过度提高上市门坎,则可能该板块丧失孕育企业发展的目的。更令人担心的是,香港监管者由“守夜人”越俎代庖成为了“质量保证人”,过高且不灵活的监管条例使得上市企业也在“用脚投票”,离开香港创业板而选择包括纳斯特在内更灵活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让香港创业板块崛起的要素之一即监管者重归“市场守夜人”的地位,让公司价值的好坏来由投资者而非监管者来进行“用脚投票”,以更加灵活的监管条例辅以更为有效的监管效率,迎接科技创新型公司的到来。

  无论“同股同权”制度的讨论将会如何演变,从传出阿里巴巴在港 IPO 受挫和针对此事件的争论过程中,国际社会开始质疑,香港市场是否已经失去创新的勇气及能力?同时,香港各界人士也在扪心自问,我们究竟是止步于道德批判,还是尝试? 在保护投资者与监管条例灵活化之间达到某种有机平衡?

  20 年前,从成功引入H 股和红筹股在港上市以来,香港通过创新的能力以及高透明监管运作制度,吸引了国内外的投融资者,造就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20 年后的今天,当内地资本市场以人民币国际化为蓝图,积极从资本输入往资本输出改变时,香港发现其已不再是境内外资本互通的唯一支点。新加坡市场的崛起,上海自贸区的启航,给香港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挑战香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在此,香港更应对其自身定位有清楚认识。在全球 IPO 中心多极崛起之时,香港更应该利用自身优势,集中优势资源,与上海“错位经营”,致力于打造全球的离岸资产管理中心。相比于上海,香港有其税收、人才、法律等优势,同时,其资金的全球性自由流通更是上海难以比肩。作为衔接世界与中国的核心资本枢纽,香港借力于 CEPA 框架下,中港两地金融合作加深,可以进一步与全球投资者分享内地资本市场的成长果实。

  随着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大潮,香港更加积极地扮演好通往世界的“第一站”,在其他离岸资产管理中心衰退之际,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使资产管理成为香港金融市场的重中之重。

  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更为健康的资本市场,监管机构不可能因为任何人任何公司而触动其建立的基础,但这一切并不表示创新的力量与法制精神不能完美的结合

  阿里巴巴事件所引发的讨论,不仅是针对金融创新监管环境的讨论,也不仅是修改《上市规则》、“同股同权”问题的讨论。更多的,是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从而鼓励香港资本市场推陈出新的意识和机制。正如李小加的文章所言,美国之所以能实现多层股权制度,最重要的是其以披露为主的市场机制,身经百战的机构投资者和一究到底的集体诉讼文化。

  要成为更成熟完整的资本市场,香港需要一场彻底的创新革命,需要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各类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共同参与的市场体制创新、监管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乃至意识观念的创新。

  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强的学习能力。强烈的危机意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谦逊并永远积极学习以应对变化,只有以更开放的态度去拥抱变革、迎接挑战,才是香港市场维持其长期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