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独立思考,再来脑力激荡吧!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先独立思考,再来脑力激荡吧!

先独立思考,再来脑力激荡吧!

 2013/10/8 16:29:15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英文原文:Themythofthebrainstormingsession真正的脑力激荡需要一点时间在几个月前的晚餐聚会中,一位朋友请我帮忙为他的新网站想个名字。他告诉我关于网站的内容,同时也向我的其他友人发出求救信号,希望大家能一起帮忙构思网站名称,这么一来就会有许多网站名称的点子,最后就能从中挑选出一个最棒的网站名称。从我过去的工作经验看来,单一的脑力激荡过程(如同上述)通常不是个有效的做法。在我认识的许多人中,包括最有创意的人,他们在提出很棒的概念之前,往往需要一段时间让创意发酵
  • 标签:

  英文原文:The myth of the brainstorming session

  真正的脑力激荡需要一点时间

  在几个月前的晚餐聚会中,一位朋友请我帮忙为他的新网站想个名字。

  他告诉我关于网站的内容,同时也向我的其他友人发出求救信号,希望大家能一起帮忙构思网站名称,这么一来就会有许多网站名称的点子,最后就能从中挑选出一个最棒的网站名称。

  从我过去的工作经验看来,单一的脑力激荡过程(如同上述)通常不是个有效的做法。在我认识的许多人中,包括最有创意的人,他们在提出很棒的概念之前,往往需要一段时间让创意发酵(就算只是像网站名称这类较不那么复杂的创意概念)。

  于是我鼓励他,在向其他人发出求救信号前,多去反复构思,用自己的想法找出最棒的点子。

  有了这次的经历后,我开始思考为何当我们在背负要找到完美点子的压力时,团体的脑力激荡往往会成为寻求解答的出口?

  脑力激荡的起源

  1940 年代,广告执行 Alex Osborn 对员工的创意产出感到受挫于是开始採取试验性方法决定改善这件事。

  到了 1953 年,Osborn 发表「Applied Imagination」一书,谈相较于个人思考,团体的脑力激荡是如何成为更有效产生创意的方法。

  Osborn 在书中指出,要能有效地进行脑力激荡,团体必须俱备下列特质:

  1. 接纳意见:在他人说那是个烂点子时别不开心

  2. 追求数量:想出越多点子越好!

  上述两种特质看来并不难,但真正在脑力激荡开始时,要同时广纳意见并产出许多点子就不那么容易了。

  团体进行脑力激荡时,你在想什么?

  不幸地,在我们之中,基于种种难以控制的心理因素,许多人在进行脑力激荡会议中没有遵从 Osborn 提出的两种特质。

  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社交因素导致无法成功进行团体脑力激荡:

  1. 害怕对上位者加以评论

  有研究指出,人们在面对老板或任何阶级较高的主管发言时,很难摒除对上位者的恐惧而加以评论。另外由于会议中可能有老闆、经理或任何主管在场,要是发表任何糟糕的点子很可能让你看起来不够聪明甚至对工作不利。

  如此一来,这让你在担心最终会成为糟糕点子的前提下,更怯于分享任何古怪点子。

  2. 个性外向者掌握舞台,个性内向者更有想法

  在一场脑力激荡中,个性外向者更能自然地分享他们的点子,相较之下,个性内向的人在对外发言之前,倾向于先内部消化所有讯息,到最后才提出他们认为最好的意见。

  曾有关于大脑运作的研究指出,面对外部刺激,相较于个性外向者,个性内向者在负责处理资讯、加以注释、解决问题等的大脑区域更为活跃。面对外部刺激,个性内向者的大脑处理路径比个性外向者更长、更复杂。下图能看出个性内向与外向的人面对外部刺激时大脑运作之差异:

innie-outie-brains

  过去在团体脑力激荡中,我们很可能只注意到个性外向者的意见,透过了解两者的差异能重新调整脑力激荡的过程,审慎判断个性外向者即时快速的点子或许不是最有创意的。

  3. 我们都讨厌吓人的点子

  无论我们总是说有多爱创意点子,我们的大脑却是天生害怕创新。来自康乃尔大学的研究指出,我们倾向于以点子的实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因为比起新奇的概念,切实的点子更能被认同,风险也更低。

  这样的思考逻辑很难被改变,因为避免不确定性已如同本能般根深蒂固在我们的大脑。做出错误决策带来的痛苦会让大脑倾向于寻求更安全的点子。

  以下是来自 Box.net 创办人 Aaron Levie 的一则推文,他总结了人们面对点子时的反应:

螢幕快照 2013-10-07 下午 6.12.27

  育成时期:脑力激荡中被遗忘的步骤

  许多人视脑力激荡为产出最后结论的目标,认为最后一定要有个可行的正确解答出现。如果脑力激荡到最后没有一个完美点子出现,这场脑力激荡则往往被视为失败。

  心理学家 Graham Wallas 在 1926 年提出的创造力理论提到,我们的创造过程源自于一连串的进化,让我们能快速适应环境变迁。Wallas 提出创造过程的五阶段:

  准备期:独立研究、专心解决问题并探索问题多元面向

  育成期:心中产生无限疑问但一切看来都没有解答

  暗示期:有点「感觉」问题似乎有解了

  明朗期:你的创意点子终于进入执行前阶段

  认证期:点子获得认证,付诸执行

  然而,在单一的团体会议中我们往往很难执行此一创造过程。

  有时,育成期需要花费数天或几个礼拜才能迈向暗示期,许多有创意思维的人都验证了 Graham Wallas 的理论。育成期的压力可能要比其他阶段来得大许多,因为随时想着灵感何时会出现,又担心没有足够的时间,于是这段期间简直像是没有进度。

  在整个创造过程中要是太过严谨可能会阻碍优秀创意的种子萌芽。

  来自 AngelList 的工程师 Joshua Slayton 在一次简报中分享这张投影片,谈要如何面对创意:

slide-23-638

  重新定义脑力激荡

  脑力激荡的重点在于不断地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不代表脑力激荡的范围只能在一个团体中。

  给自己独处的时间

  当你让自己有独处、思考点子的时间,不必担心别人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发掘更多创意点子。

  「The Year Without Pants: WordPress.com and the Future of Work」一书作者 Scott Berkun 曾提到独立思考对激发人们创意的重要性:

优秀的工程师、设计师甚至是经理级人物有许多很棒的点子都来自于独处的空间,或是独自在桌前工作的时刻。记得,你不需要大型会议或是花俏华丽的过程来产生创意点子:一个大脑、一些慾望还有时间,就是产生创意点子所需要的了。

  移除对他人批评的恐惧,给自己多一点独处的时间、激发更多的想法,能帮助你产出更多的创意。

  先独立思考、再脑力激荡吧!

  当你先独立思考、内部消化过,提出来的点子会更有价值。2008 年来自多伦多大学的研究指出,如果个人能先内部消化过点子再参加团体脑力激荡,这场脑力激荡的效果会更好。

  在 ooomf,我们如何脑力激荡?

  当我和同事先完成个人独立思考的程序后,我们的团体会议会有戏剧性的进展,点子的质量与执行脚步都进步许多。

  我们的团体会议遵从着下列规章,看似鬆散却让我们更有效率,读者可以斟酌参考使用。

  允许离题的内容出现

  有研究指出,在环绕核心问题的前提下,偶尔离题的风趣幽默能激发更多创新点子。

  没有时间限制

  当会议进行地如火如荼正迸出许多点子时为什么要结束会议?或者当什么点子都没想出来时又为什么要继续开会?无论你的会议时间有多长,在你发现创意不再、思考受到阻碍实,不妨结束会议吧。

  不要强求结论

  在没有明确解答的情况下结束会议儘管困难但有时是必须的。当你面对困难挑战,有时最好的办法是远离它而不是面对它。有时心裡产生的第一个点子不见得是最好的,但过段时间与新的元素连结后或许能成为绝佳的点子。

  啤酒?欢迎!

  在我过去的文章提到,一到两杯的啤酒有助于你的创意思考。我们在会议中总会准备着一些冰啤酒以备需要激发灵感时小酌一番。

  团体的脑力激荡不是没有效率的过程,但不能将之视为单一事件。我们要关切的是,在进行脑力激荡之前,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让与会者独立思考后再参与脑力激荡。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