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至今两年。没赢,也还没输。我的思考必须借助纸笔落为文字,大学里每每落笔万言,毕业后写了四年博客,整 100 万字。写文章对于我,首先是思考,其次是安妥自己,写完,就是和自己的清算,然后继续前行。2011 年创业至今几不动笔,因为忙。今天再写,也是和自己的清算,因为公司走到现在,我需要一个交代,自己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
我人生前 20 年,是个典型的中国书生。寒门子弟,寻常人家,父母是 50 年代生人,被历史的车轮碾过一遍,刚站起来想往前走,发现历史在倒车,于是又被放倒。只有读书。我写掉三大盒圆珠笔芯,400 多支。做掉 5 本题库,进了复旦。只用半年,就忘掉了高中三年做过的题。大学里,有个机会,便去兼职教书,以一个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告诉孩子们,金玉其外背后,是如何败絮其中。
大二的 summer intern 在《Forbes》,跟着 Russell 做“China Richest List”,我后来对 Russell 说,富豪榜里的人,是在 80 年代的热潮中点燃激情的,我的激情,是那年夏天在你的办公室里点燃的。
我选择的第一份工,就是互联网。老板当年还没排进榜单。我成了这家公司产品部第一个员工。也许本来,我会一直在那工作下去,拥有期权,等待上市,成为元老。现在我还常路过这家公司,见见老同事。
但 08 年地震改变了我。短短十天,我所目睹,所经历,所思考的,就轻而易举推翻了前 24 年所建立的东西。坐在什邡洛水的营地里,晚上月明星稀,哭笑中,我感觉到那个乖乖读书处处听话好好工作安稳生活的我,渐渐死去。
回上海工作一年,又漂去杭州,还是做互联网。工作在换,工资在涨,教书的事一直没放下。杭州待两年,回到上海,已是 2011。朋友支持,就有了創業項目,“少年行”。
创业之前这些年,我分列一下对错:
对的:
1. 好好读书是对的。要读小说,读历史,读中国书。20 来岁时,听听人生导师的讲座无妨,他们的书不读也罢。
2. 大学里多些经历是对的。20 来岁时,能玩的东西都别错过。成败是一回事,单调黑白的人生不值得过。
3. 第一份工作选对了,至少选对了老板。
4. 去做志愿者是对的。改变性格很痛苦,但改变性格即是改变命运。以我 20 岁前的性格,也是被历史车轮碾过的命。
错的:
1. 功利心是错的。这是应试教育的败絮之一,导致患得患失,也导致朋友不多。
2. 做乖小孩是错的。委曲求全不是好习惯。
3. 换工作有些鲁莽。这是任性。
4. 太晚知道自己要什么。小时候立的志根本就是扯淡,我还当真了。
再说说创业这两年的对错。先说错的。
1. 忽视初期团队的重要性。
初期团队的搭建太随意。我居然一直到上个月才意识到,正确的招聘面试,应当首先关注价值观是否与企业文化匹配。由于资源限制,初期的团队能力本身不够强,价值观匹配也不够好(当时还没企业文化可言),完全靠个人影响力来凝聚人,时间长了,业务稍一拓展,原来团队就跟不上。
刚开始创业,过于相信自己,潜意识觉得,只要招人干活就行。可一个只会干活(还不够强悍)的团队,时间一长,连活儿都干不好。这里引申出来的问题是,合伙人必须分工,且独当一面。能力是否互补是其次,但在公司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一定要区分,且各自负全责。我的初期团队是捏成一团的,导致业务扩张受阻。
2. 不会放权。
一开始是不敢放权,因为过于相信自己,也因为培训跟不上,所以团队成长慢,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自己成为自己的瓶颈。后来是不会放权,放权前必须有充分培训,放权之必须有有效监督。分别对应了下述两条。
3. 忽视培训。
这是个很不可思议的错误,但我居然一直在犯。对团队的培训一直流于表面,销售的说辞居然一直没统一,客服也没培训过,只培训了服务环节,甚至都没培训业务负责人,新人再一上岗,业务负责人居然不知该如何培训,结果仓促上阵,服务水平下降。2C 的业务,传统行业,直接和客户打交道,我居然不培训销售,也没建立固定的培训上岗流程,该掌嘴。
4. 企业文化没跟上。
初期文化设定太感性,几乎是由着我的性子来,没根据实际服务的需求制定。所以放权后的监督,很长时间以来只能靠“人治”。哪怕定好 KPI,文化和制度跟不上,“法治”就不见效果。这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上半年重新定了企业文化,团队到现在还没完全适应。
5. 优柔寡断,调整太慢。
按说我不是这样的人,但反思一下,两年间常犯这个错。该辞的人没辞掉,一拖就半年;该去掉的业务不敢去,耗费团队战力;该花的钱不敢花……往往是发现了问题,不敢确定,延后几个月才解决,所以一路付出代价。也是患得患失的毛病。
6. 时间分配。
花了太多时间在一线业务上。很多时候不自觉就是个打工心态,冲在一线要去做事,而且很有成就感。现在反思,真是浪费很多时间,业务是做好了,口碑也有,但以后怎么办?区域性的传统行业,创始人的时间都在业务上,业务反而无法往外扩张。时间分配的问题,也导致团队消耗大,疲于应付,很多时候,连培训的时间都没。
7. 忽视营销。
做产品出身的人,骨子里带点看不起市场部的意思。好产品自己是会说话,可不能只有产品自己在说话。一个没包装、没营销、没品牌设计、不会讲故事的产品,就算卖得好,也卖不出好价钱。
看看做对的事。
1. Just do it。有了想法,先做,再调整。这是互联网的思路:always Beta。我们上线的产品 100% 都不完美,但追求完美不是要等到完美了才上线,而是上线了之后不断迭代。
2. 踏实。传统行业更需要踏实。踏实做好产品,踏实做好一家店,把模式摸清楚,产品原型都很清晰。一句话,把底子做实。这点我很感谢我的第一个老板,产品导向不是一句空话,这是长期发展的基石。
3. 用户第一。踏实是态度问题,用户第一则是具体服务的方式。“剩者为王”的趋势下,能剩下来的都是用户体验好的。
4. 敢试错,保持 open 的心态。新战略规划下,主营业务的方向已经和创办公司时不一样了。这证明我最早的那个 idea 有问题,也证明两年的摸索有价值。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似乎是一条规律。IBM 最早是卖磅秤的,苹果当年也只卖电脑。基于不断试错和摸索的转型,似乎是必经之路。
5. 互联网思路。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很有特点,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处事方式,以及商业模式。这次的新战略就是这个方向,让两年间的摸索突然价值大增。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将是大趋势,而这种改造绝不只是信息化这么简单,甚至都不止是运用互联网工具,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模式和商业模式对传统行业的改造。
自己小结一下,发现正应了托尔斯泰的一句开场白:“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做对的事,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正确的废话”,做错的事却是各有各的错法。活过两年,但没挣到钱,更远没有实现当初创业所要实现的理想。就创业而言,我对自己还很不满意。
这个时代是一场不知什么时候会停的雨,大雨里泥沙俱下。没爹可拼的人,就像没有伞的过客。而我们没爹可拼还要创业的人,不过是想赶在雨停前跑到更高的山顶,去看看美丽的彩虹。
今天清算完,要和新合伙人碰头,新战略已敲定,这算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