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本月初发布的财报显示,2016 年全年净收入高达 2602 亿元,同比增长 44%,2016 财年实现扭亏为盈。
在连续亏损多年之后,京东终于赚钱了。
不过,很快京东便陷入了新的危局,自营假货、白条盗刷、违规支付等负面接连曝出。
对此,金融之家今天在一篇文章中对京东最近“摊上的事情”进行了一番梳理。
自营假货
为了既能享受优质的服务,又能买到心仪且高质量的产品,消费者一般会选择把期望寄托在口碑较好的 B2C 服务平台,京东自营就是选择之一,消费者普遍认为其质量有保证、快递神速。
但是没想到考虑的再全面还是被套路了,从去年的一起官司,让消费者意识到“自营”为京东集团自营而非京东商城自营。也就是说销售主体与京东商城签订《平台服务协议》,京东商城提供产品信息展示的平台服务,不从事产品交易事宜,不对产品交易事宜负责。同时具体的销售主体由京东集团根据订单具体情况确定,即根据消费者所在区域、商品库存量等,由京东集团自行决定开发票主体及发货公司主体。
于是,销售主体不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目前销售模式下,消费者如果想要知道自营商品销售者的真实情况,只能申请开具发票。正是因为这样,容易误导消费者,同时在发生纠纷时也易发生起诉主体的错误,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更重要的是,在电商平台本身区分“自营”与“非自营”的前提下,用户基于对“自营”产品的质量信任以及售后服务支持,自营产品容易获得较为突出的竞争优势,但是,电商平台与其关联公司“自营”销售者方面又通过不充分、不显著的信息披露,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
所以,在打假期间称自己是自营平台,不存在假货,而被爆出售假之后,又称自己只提供网络交易平台,不对产品负责。那么试问,坚称“不存在假货”的底气来自哪里,是对平台的商家足够自信?还是信口开河?
“白拿”下架
京东“白拿”下架事件源于 2 月 17 日下午,知名财经博主曹山石微博爆料称,“央行金融市场司函件,发银监会、证监会、工商总局等:京东金融涉嫌承销未经核准擅自公开发行证券、涉嫌误导欺诈、涉嫌商品交易误导宣传、中融信托涉嫌违规。”
但是京东金融回应称,目前尚未收到网传的文件,对此表示震惊,并称京东金融在跟监管层保持主动沟通,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开展各项业务,对于相关监管部门提出的宝贵建议,将高度重视并积极改正。
但事实是,此份文件的落款事件为 1 月 17 日,公开散播事件为 2 月 17 日,而实际上早在 1 月 10 日京东金融就已经下线白拿,因为要升级用户体验。
暂且不论散布者单独散布京东“白拿”违规函文并且先于监管为白拿定性的背后到底意在何处,“白拿”此类金融创新所引起的争议还是确实存在的。
简单来说,京东白拿就是你看中一款商品,可以不用购买,而是购买相对应的定期理财产品,就能白拿走你看中的该商品,理财产品到期后还能拿回本金。“白拿”的交易步骤是:选择商品-购买理财产品-发出商品并确认理财-完成交易。
“京东白拿”作为一款创新的消费场景产品,产品逻辑实则就是把理财收益前置,并不是非常复杂的理解模式,在逻辑上并无欺骗消费者之处,说明也很详实,应该也不会有消费者从“白拿”两个字断章取义。尽管其产品已经下架,但过往已经购买白拿的用户的权益并没有受到影响,保障了用户利益。而此次互金风险专项整治小组指出的“违规”目前也并没有下结论,只是处于令下级机构核查的阶段。所以此次事件不排除有人在做哗众取宠之事。
但是,应该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法律法规难免有所滞后,某些创新领域甚至会出现法律的空白,所以完全以法律法规的现行框架去规范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未免太过苛刻。
违规支付
上海易锦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飞从去年 9 月开始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实名举报京东系 7 家公司未取得支付结算资质,违规从事结算业务。并在今年 3 月 13 日收到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邮件回复“举报处理情况”:
相关举报协会举报中心已调查完毕。经调查,举报所涉及的部分订单交易资金,存在收单机构未直接结算给京东商城平台商户的情况,违反《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协会拟对涉及的相关会员单位采取扣缴合规保证金、责令整改等自律措施;拟向涉及的非会员单位发函,建议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
在这其中,被举报单位分别是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和丰永讯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上海圆迈贸易有限公司和上海晟达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 7 家公司。上述“京东系”7 家公司,其法定代表人为刘强东或其一致行动人张雱,均没有支付结算资质。其实,京东旗下只有一家“网银在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有支付结算资质。
李飞在举报信中介绍,第三方虽然在京东平台上销售商品,但消费者货款并没有即时支付给卖家,而是统一支付给“京东系”7 家未获得支付牌照的公司,其涉嫌构成无证经营支付结算业务。卖家获得货款必须过一段时间后与京东平台进行二次结算,存在时间差,形成或短或长的资金沉淀,理论上存在被挪用和侵占的风险,无法保证商家货款安全。
事实上,央行已于 2016 年 10 月 13 日,正式开始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3 月 10 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上指出,截止今年 1 月,全国清理出 239 家非法从事支付业务的机构,进行整顿清理,部分已经移送公安部门。京东在这种整顿清理之下还存在无证经营支付结算业务,确实不应该了。
白条盗刷
白条可谓是京东金融的明星产品,它是“先消费后付款”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近日被频频爆出盗刷事件,成为黑色产业链人员眼中的一块肥肉,让京东白条账户的安全性蒙上阴影。
在网络上搜索京东白条盗刷等关键字,会在许多平台上看到多篇帖子,反映自己遭遇盗刷的经历。此时,白条盗刷已经不是个别事件。
最近,央视《新闻直播间》曝光一起重大数据泄露事件,其中涉及公民数据如姓名、账号、密码、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地址等总共 50 亿条信息。
3 月 10 日,京东集团发布声明表示,与腾讯联合打击信息安全地下黑色产业链的日常行动中,发现 2016 年 6 月底入职京东、尚处于试用期的网络工程师郑某鹏系黑产团伙的重要成员,监守自盗,与黑客相互勾结。
其实这已经不是京东第一次遭遇此类事件。2016 年 12 月,黑市上出现一份 12G 的数据包,黑市买卖双方皆称,“这些数据来自京东。”随后京东称数据源于 2013 年 Struts 2 的安全漏洞问题,已经迅速完成了系统修复,同时针对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的用户进行了安全升级提示,当时受此影响的绝大部分用户也对账号进行了安全升级。
目前,尚无法证明京东白条盗刷事件多大程度上与 12G 或 50 亿条个人数据泄露有多大关联。但是,自去年 12 月以来,京东白条被盗刷的事件仍在不断发生。不少白条被盗者对京东的安全系统产生怀疑,同时对京东对盗刷事件的处理方式产生质疑。
作为在 2016 年中国网购 B2C 市场交易规模中占比达到 55.3% 的京东,作为众多消费者信赖的大型电商平台,正所谓树大招风,只有在保持自己产品质量过硬、平台安全过硬、程序合规合法的基础上,才能扎根生存下去。虽说现在的社会,有噱头能赢得更多关注,但是别忘了还有一句话叫做“众口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