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创投总裁叶东:VC中的另类_程序员创业_非技术区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非技术区 > 程序员创业 > 青云创投总裁叶东:VC中的另类

青云创投总裁叶东:VC中的另类

 2010/9/18 21:45:25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世界工厂的污染和资源消耗正催生出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市场,以及它所急需的“造雨人”无论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还是谷歌的绝佳拍档佩齐、布林,如果晚创业10年,他们都将错过各自领域的伟大拓荒期,而只能做时代洪流的追随者。颠覆者的第一步最难迈出,他们一定是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巨大价值,经历了青涩、痛苦的艰难磨砺,其后才是开创一个大局面的故事。在全球清洁技术风险投资领域,叶东正是这样一个开创者。45岁的叶东是青云创投的创始人兼总裁,8年前他选择了冷门的环保产业
  • 标签:青云创投总裁叶东 VC 另类

  世界工厂的污染和资源消耗正催生出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市场,以及它所急需的“造雨人”

  无论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还是谷歌的绝佳拍档佩齐、布林,如果晚创业10年,他们都将错过各自领域的伟大拓荒期,而只能做时代洪流的追随者。颠覆者的第一步最难迈出,他们一定是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巨大价值,经历了青涩、痛苦的艰难磨砺,其后才是开创一个大局面的故事。在全球清洁技术风险投资领域,叶东正是这样一个开创者。

  45岁的叶东是青云创投的创始人兼总裁,8年前他选择了冷门的环保产业,在全球首创性地把风险投资聚焦于此。期间,他一度窘迫到靠给别人做顾问来补贴行政开销;8年后,清洁技术产业成为全球热门产业,他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2009中国最具影响力40人”,是中国风投界的唯一入选者。还有250个清洁会议邀请他,他选择了其中的80个参会。

  这一境遇的大背景是,2009年底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正全面引爆清洁技术产业。据中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清洁技术在2009年已经成为15个行业中风险投资感兴趣度最高的行业,比例高达78.9%。

  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并未预料到,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市场正是在中国。中国晋升世界工厂的同时,其附属品—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过度榨取和遍布全国的超级工地,都使之成为最具商业价值的投资洼地。与汽车产业的深度开发不同,这一市场还远未被充分挖掘。

  叶东无疑是全球最早深耕这个领域的投资者。8年里,他带领青云创投在这个被很多人视为畏途的领域投资了20多个项目,其中有3个已上市退出,包括著名的赛维LDK、南京中电光伏,还有多家公司只欠临门一脚—2010年如果市景良好,青云创投将迎来集中收获期。

  与最近一两年才嗅到清洁技术投资价值,蜂拥而至又充满迷茫的同行相比,叶东正显示出对这一复杂行业超然的驾驭能力。2003年,叶东投资了建筑节能公司佩尔优,此后国家开始倡导节能减排;2007年,叶东投资做储能产品提供商汇能科技,一年多后智能电网开始大热;2008年,叶东投资二手车网帅车网,2009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二手车……如同考试总能“押对题”,人们甚至猜测,青云创投似乎能“左右政策”。

  青云创投的“出手快”也令业内咋舌。很多同行需要考察1年的项目青云在1个月内就拍板。一个极致例子是投资挪宝新能源(国内地源热泵领域的领先者),叶东与挪宝创始人孙国平在上海的168酒店里只用了1个半小时就谈成,在此之前,出价比叶东高出60%的风投大有人在;在此之后,面对陆续找上门的投资者,孙国平再也没有考虑过其他人。

  何以如此?叶东喜欢用一个比喻回应外界的猜测:青云在这个产业偏冷时涉足,8年来清洁技术已经从20度上升到90度,甚至沸腾,别人看到的是结果,但青云一直近身观察,能够敏锐感知温度的每一点变化。叶东可以省略很多对产业调研、怀疑、试探直至确信存在价值的考察环节。这是颇令人沮丧的优势—清洁技术的发轫已成历史,新加入者永远没有机会再经历这个过程。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叶东都潜行在风险投资界的喧闹之外,甚至被人视为一个“异数”。当全球清洁技术产业的投资额逐年翻番,成为VC感兴趣度最高的行业时,外界又惊讶于叶东的远见与执着—但更多的人只愿承认,他仅仅是入行早,运气好而已。将叶东的成功归结于“在恰当的时候做了恰当的事”不无道理,但却大大低估了叶东这一深谙中国文化的风险投资人的自我修炼的价值。

  叶东是中国第一批国际投资专业学生,毕业后又在1980年代后期的中信咨询为顶尖国际巨头提供投资咨询。而此后10年硅谷高科技公司和创投公司经历,让他尽数掌握国际化的风险投资方法论。因此,可以理解投资对象常常难以想象青云对技术和商业模式细节的推敲;但叶东本人更喜欢强调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坚信西方的技术一定要由中国的灵魂来指导;与红杉中国合伙人沈南鹏用数据变量保证决策的可靠不同,叶东这个当年的校园诗人更习惯于用价值观和对大势的判断做事。

  熟悉叶东的人相信,上述主张并非是他作秀的一种姿态,而正是叶东8年来在清洁技术领域这一个极其独特的行业痛苦悟道的结论,是一个原创性风投商业模式之所以诞生的内在逻辑。

  黑暗中的摸索

  2000年,叶东在硅谷的第十个年头,天花板不期而至。彼时,他加入美国中经合集团成为一位职业投资人已5年有余。初看起来,他已经是硅谷华人中的优胜者。但叶东看到的是,互联网诞生在美国,它与美国资本携手成就了硅谷在全球IT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在这一伟大产业的核聚变过程中,华人受制于进入时间和文化掣肘,始终无法成为主流投资人。

  故事若就此发展下去,叶东的最大成就也就仅限于一个硅谷的追随者。不安于此的叶东开始探索他想要的终极价值,他问自己:是否存在一个产业,它具有中国原发性,但也是全世界最主流的产业。同时,它还适合将美国的资金、技术优势与中国的市场、人才优势结合起来,有风险投资切入的空间和价值体现?叶东笃信,如同硅谷缔造了全球最成功的风投公司红杉,发现把握这个产业崛起的过程,他也可以缔造创投行业价值链的最顶端的伟大公司,而不必亦步亦趋地跟随硅谷投资者的步伐。

  不久,叶东和几个华人朋友在硅谷创立了V2V基金管理公司,专注硅谷和中关村之间的项目投资。在与他的老朋友、清华控股董事长宋军在硅谷偶然重逢后,尽管没有想明白,叶东仍决定回到中国寻找这个产业。2001年,V2V与清华控股合资成立清华创投风险管理公司(后更名为青云创投)。这开启了叶东此后异常曲折,却充满开拓性的第二人生。

  2001年8月,带着上述思考,当叶东与仅限于环保公益捐助的香港LESS基金接触时,对方对环保的专注启发了叶东。他和对方探讨,何不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来做环保?双方一拍即合。此后叶东又拿到了亚洲开发银行的一笔定向环保基金。彼时,北京申奥成功,中国民众的全球公民意识开始启蒙,叶东隐约看到了环保,或者说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希望。他只是不知道,他需要为此等上多长时间。

  8年后再复盘这段经历,叶东认为他一开始就在用一种商业的方式做公益的事情。在2007年,他将之总结为“利成于益”,即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创业者也能获得物质上的极大回报。但在当时,叶东所选择的路从未有人走过,他需要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摸索前行。他给自己许诺了5年期限——5年之后,如果不行,他就改行。

  外界已经很难了解,叶东刚从硅谷“阳春白雪”的IT投资投身于“下里巴人”的环保投资时的心理变化。他走遍了上海的垃圾填埋场、深圳的污水处理厂、河北的污泥处理厂,臭气熏天的场景触目惊心;他所寻找的公司不再像IT公司一样位于北京、上海,而多在偏远的农村,有的需要颠簸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一些创业者小富即安时常让谈判难以开始;更为糟糕的是,一些创业者竟然用一些拙劣的手法另立公司,掏空受资公司原本的生意……

  当全球在注视着中国晋升世界工厂时,叶东看到的却是硬币的另一面。而更让其投资难上加难的是,第一只基金的出资人希望叶东像一个真正的公益组织一样,在决定投资前,先要审查项目的“三重底线”。即作为一家环保企业,其自身也必须同时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否则会被一票否决。于是,在所有财务和技术审查展开之前,叶东他们会亲自到员工宿舍数清楚每间屋子住几人,到公共浴室去计算每几个员工共用一个淋浴喷头;在检查企业的供应链上下游时,他们会想方设法到该企业客户的工厂里亲自查看,以保证他们没有雇佣童工。

  对于尚在发展早期的中国环保企业来说,有良好经济效益但打各种擦边球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一家污水厂账面盈利3万元,但老板直言不讳地说实际盈利是2000万元。他许诺,投资当年就可以拿麻袋装钱,但前提是不能阻碍他做假账。让叶东感到无奈的是,在他早期看过的全国十几家污水处理厂中,没有一家符合他的底线标准。

  让叶东没有想到的是,这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提高成功率的作用—它至少可以保证,经过其严苛考察的企业具有彻头彻尾的环保基因,同时也是创业者是否具有更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保险绳。尽管这在8年后让叶东感到欣慰,但在当时却只能让人绝望。

  因为第一支基金的规模仅有1300万美元,有限的管理费常常捉襟见肘,叶东不得不为一些公司做顾问以补贴行政开销,甚至一度面临被收购的危险;作为三名员工之一,他的工资只有1万多元,巨大的收入落差让他不得不把在美国的家人接回国内生活。

  但真正的痛苦在于甚至看不到希望。在2005年之前,叶东的生活一度暗无天日。他可以投资的领域极其有限,“三废处理”已经涵盖了这个产业所有的投资方向,太阳能、风能则在2005年以后才出现。“我不知道投资的企业能不能最终上市,只有继续走下去。”叶东说,他当时就像一个黑暗中的独行者,不知道何时才能遇见光亮。

  在2004年开始募集第二只基金时,叶东终于遭遇最难以忍耐的平台期。尽管基金的名字叫做“中国环境基金2004”,却直到2005年才募集完毕。他到各种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无形中成为清洁技术的中国代言人,但更多的时候,人们的反应是:“这的确是一件对人类有益的事情,Sowhat?”在奔波于英国、挪威、法国、德国、以色列1年多后,他募集到3000万美元。

  事实上,叶东大可选择回到他在硅谷熟悉的轨道上去。叶东向《环球企业家》坦承,他曾想过同时运作两只基金,一只做IT类投资,一只继续他环保的艰难跋涉。让IT的投资回报来补贴环保,但却最终在稍加犹豫后拒绝了找上门来的IT投资人。“投IT必然会分散一部分精力。”叶东告诉《环球企业家》,“我不想成为追随者,我想搏一个更大的机会。”

  彼时,另一个困难是,曾在早期给予叶东极大品牌溢价的清华创投的名字,在2005年也因国家政策限制而不能再用。但现在看来那段时间已经是黎明前的黑暗。彼时,中国的太阳能产业正在悄无声息地聚集能量,无锡尚德在2005年中期开始私募,“那时刚好是两只基金的空档,我们有机会投,但第一轮有限的钱投完了。”叶东回忆。2005年12月,他在报纸上看到无锡尚德在美国上市的消息。那一刻他知道,天亮了—对整个中国清洁技术产业而言,无锡尚德的上市是一个转折点。在那之后,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开始陆续登陆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一个个新能源首富就此诞生。

  2007年5月18日,青云创投投资的南京中电光伏在纳斯达克上市,半个月后,赛维LDK在纽约证交所上市。与此同时,叶东开始募集第三只基金,不到1年,募集资金就剧增至2.5亿美元,是前两期基金总额的6倍。“如果说2005年尚德上市是看到一丝曙光,到现在,已经天光大亮。”叶东感叹。

  学习曲线

  2009年12月18日,哥本哈根闭幕日。青云创投受资企业年会在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举行。在晚宴前的祝酒词上,举杯看着在座30多位清洁技术创业者和青云创投的员工,叶东提到了年会与哥本哈根的惊人巧合,他说:“清洁技术的时代正在到来,欢迎加入青云邦!”

  晚宴后,赴宴者都沉浸在自由交流中,直至午夜凌晨也未散去。没有哪一家创投公司的受资企业天然相连,甚至很多都是一个产业链上的上下游。汇能科技的创始人吴正宇成为“热点人物”,他还在研发中的储能技术,正是中盛光电寻觅已久。而嘉博文CEO于家伊发现嘉禾木的木质素可以与她的生物肥料搭配销售……

  构建这一格局,叶东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学习曲线。事实上,一些风险投资迄今仍然对中国清洁技术领域“敬而远之”。污水处理,因为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企业与地方政府时常拥有难以厘清的关系;节能建筑,因为需要跟素质参差不齐的建筑承包商打交道,巨大的信用风险让不熟悉这一价值链的风投往往选择绕行。加之整个清洁技术的投资与政府政策的紧密相关性,要在中国做好清洁技术的风险投资,美国成熟的方法论并非都能照搬过来。

  在初期,青云创投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对照清洁技术领域的美国上市公司,来寻找中国的投资机会。当时叶东看好为造纸厂提供黑液解决方案的技术,并一度试图引进两家国外的公司进入,均未成功。于是在2005年,主管该项目投资的合伙人吴勇从投资者变成了青云创投的受资人。现在他筹建嘉禾木的年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

  但叶东很快发现,做清洁技术投资与IT投资有着本质的区别:IT重视技术,有了自主创新的技术,推而广之后会创造一个市场;而清洁技术的投资却是污水、垃圾、空气污染已经存在,地域性非常强。这是一个吸入式市场,必须以问题(商业机会)先导,找到能就近解决问题的方案,无论技术是否先进,来自中国还是美国。因此,在投资的方向上,他需要更加注重对行业的深入研究而非单纯的对国外趋势亦步亦趋。

  事实上,清洁技术市场的发展与世界工厂的迁移史高度吻合。在叶东刚入行的2002年,中国还在延续当年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时的问题,比如废水处理。但清洁技术很快就从2001年前后狭义理解的“三废处理”,扩展到2003年前后的“节能环保”,到2005年新增的“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如今百花齐放的“可持续交通”、“生态农业”、“CDM”……高达20多个细分领域在近年开始突然加速,中国也正在超越欧美和日本,成为清洁技术最前沿、覆盖领域最广的高度复杂市场。

  对于风险投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拿出解决方案的原创力。如今,叶东的事业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如何保持竞争力,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但叶东似乎并不担心,他将此看成“打地鼠”游戏:大多数投资人都在为击中不断冒出的地鼠而疲于奔命,而青云创投更像一位提前布局好的猎人,猎物一旦出现,就果断扣动扳机。

  在很大程度上,别人看到的是一个项目或者一个细分行业,只是看到了横断面,但叶东却对其编年史了然于胸。在2007年,青云构建了一个涵盖20多个细分行业的投资拓扑图。青云合伙人陈晓平认为青云的方法论非常简单,就是对清洁技术每个细分行业产业链的深入研究。青云源于行业自上而下研究投资的项目比例超过50%,这一比例比大多数同行要高出很多。当一家好企业出现时,叶东甚至比创业者更加兴奋,“因为我们对行业的了解往往胜过企业自身。”叶东对《环球企业家》说。体现在创业者的感受上,其实就是青云对他们异常精确的理解。

  —青云在2009年底投资餐厨垃圾处理公司嘉博文,其核心业务是将餐厨垃圾经过生物发酵,变成有机肥料,同时开发生态农业项目。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垃圾处理专家,但叶东指出嘉博文本质是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同时提醒其最大考验是大规模生产和区域扩张。这正是一直困扰嘉博文CEO于家伊的难题,这样的极度“理解”,让嘉博文在同时谈判的众多投资人中,选择了最晚进入的青云创投。

  —在投资从事建筑节能的挪宝新能源时,叶东和孙国平在夜里11点坐在上海一家168酒店的大堂沙发上谈成了投资,整个过程只花了1个半小时。这无论是从一笔3000万美元的投资数额、还是9年来仅投资20多家企业的保守惯性角度看,都显得不可思议。但对青云创投而言,其关注节能建筑的时间已经长达6年,看过存在各种瑕疵的企业不计其数,他们认为导致这一巨大市场迟迟不能启动的是付费方式和地源热泵的技术可控性。当解决了上述问题的挪宝出现在叶东射程范围内时,“毫不犹豫,正是我们想要的。”叶东说。

  这正中孙国平下怀,时常让孙感到不满的是,其接触的其他投资人往往会对建筑节能行业、其技术路线等“大方向”产生怀疑而犹豫不决,“但跟青云创投根本不需要再在这些宏观问题上浪费时间,直接切入企业经营的要害。”孙国平告诉《环球企业家》,在谈判时叶东对行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文的熟悉甚至要超过他,而且还建议他如何跟房地产业主确定合同时间等重要问题,这让孙大为受用。

  —在投资光伏企业中盛光电时,叶东的判断是,必须要有差异化的竞争,建议其转型做产业链最末端的逐日器。彼时,做下游电池组件的无锡尚德、做上游切片的江西赛维、做全产业链的天威英利都已经崭露头角,叶东判断全产业链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差异化的定位,他不会投资,最终,中盛光电采纳了叶东的建议。如今,这成为中盛光电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理论上讲,清洁技术产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必定都是未来的趋势,但要将其变为现实的商业机会,对大势的判断就不再起作用,而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对诸多变量的把握。叶东坦言,青云创投的进入时机必定是在产业爆发的一两年前,“产业都是缓慢发展的,要找到最缺资金、最具增长性的最佳时机,就是龙抬头的时候。”

  至于能“未卜先知”的奥秘,叶东并不认为他足以“影响政策”。全国最顶尖的清华环境科技系和来自LP的专家曾是他的启蒙者。但他也有因一位外国专家不喜欢一家工厂的气味,而错失一个好项目的经历。“这需要中道西术的完美结合,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就是在为青云创投而准备。”叶东说。

  布道者

  1960年代出生的叶东,少年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在大学里,他从班长做到了学生会主席,同时,他还写诗,是校园文艺刊物《晨曦》的主编。在他身上几乎积聚了善于思考和探索的1980年代时年轻人的主要特质。

  与叶东交谈,他会穿梭于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意象中,他擅长把同一个词汇阐释成五六种不同的比喻,且每个都精彩而贴切。大到“青云创投”的起名、LOGO的设计,小到其公司会议室的名字、内部的装修设计,叶东能对每一处他精心雕琢的细节讲出多重寓意。他的下属时常为此头疼—这是一位对细节要求到极致的老板,对任何场合的PPT都字斟句酌,各种背景和格式百试不厌,如果在报告里出现了行距字号问题、他会亲自上阵捉虫。“说到底,我们是在做一个原创性的事情,从来没有过的。”叶东解释说,“我希望所有人都尽其可能的创新,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2009年,叶东把“最佳员工”奖颁给了他的办公室主任,而不是投资业务骨干,也因为他坚持每个人在其位置上发挥最大价值就值得表彰。说到底,他希望每个人能够从心底认可“利成于益”的理念,完全自我驱动。甚至在青云年会上,他邀请国际商业社会责任(BSR)的专家,讲解为什么在成熟市场投资者会给那些符合三重底线的企业更多溢价。他笃信,“利成于益”会让青云邦的创业者以更平和的心态创业。“做这个事即使没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也使我的内心得到满足,何况我们还找到了足够好的商业模式,获得了超额回报。”叶东说。

  在青云年会上,叶东透露,青云的第四轮基金尚未正式募集,但认购意向已经覆盖了他设想的规模。与第三轮投资人的是政府背景的基金不同,很多财务资本开始加入清洁技术领域,他们资金实力更为雄厚,也更代表主流基金的方向,这从侧面佐证了叶东的判断—清洁技术已晋升为最主流的投资领域。“还有俄罗斯和印度的同行找我取经,”叶东说,“那里跟中国极其类似,他们打算复制青云的路。”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