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除了财力,还需要什么创业准备?成功的获利模式是什么?如何找投资人第一次就上手?创业的问题百百种,成功的模式更无法完全模彷复制,关于创业,不同产业的成功 know how 学不完没关系,创业懒人包只告诉你最重要的一件事︰就算不创业,也要有创业家精神。
许多人在该上班还是开除老板、搞创业的两难中迷惘;多数人创业的问题百百种,大叹成功的模式无法模彷复制;更多上班族的困难是,不敢踏出离开办公室条条框框的第一步。
为此,TEDxTaipei 创办人许毓仁提出,
今天我们谈创业,其实不是指每个人都应该去创业,或者是要么乖乖上班,要么去冒险创业两种选择。而是每个人就算不创业,也应该要有创业家的精神和态度!
什么是创业家的精神?
彼得?杜拉克曾说:创业精神是一种行为,而非人格特质;他们借着创新,把改变看做是开创另一事业或服务的大好机会。
许毓仁则解释,创业家精神是︰
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能够创造新的可能性,甚至可以发明工作。「我认为未来的人最重要的 3 种能力是︰1.学会开创;2.建立社群;3.接受失败,这 3 项能力正好可以套用在任何领域的创业,而开创是最重要的一点。」
学会开创,自己发明工作的时代来了!
一般人对于工作的定义多半是:学校毕业后,在人力银行平台上打开简历、投递简历,接着等待面试、等待通知、等待上班;然后当你录取了,工作就是︰完成老板交代的事情,等着年终考绩领奖金、等着每年被决定该加薪三百还是五百。
但是,你曾经思考过:
许毓仁表示,多数人对于创业这件事,询问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他举自己的经验为例,从小在夜市里长大,父母就是最好的创业家;当兵前到中南美洲,跟着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足迹行脚半年;退伍后流浪到美国旧金山,和朋友开始创办网路公司,一路从 2、3 人的小公司成长到 60 人;几年后回到亚洲,先后经历了上海、台湾不同的职场环境,还曾在 Nike 公司担任教育训练专员;2009 年辞去工作,创办 TEDxTaipei,投入非营利组织至今;2014 年,又和朋友另外创办 MakerbarTaipei,开始关注 3D 列印产业。
现在这个世界的工作样貌多到令人难以想像,传统的工作轨迹真的不是唯一选择,「多数的上班族可能不知道,离开工作职场这件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可怕,真的不会死!即便可能失败,但是你最终会活出更适合自己的样子。当你不断开创、突破、再重建,以创业家精神实践『自己发明工作』这件事,就没有人可以帮你定义工作『应该』是什么样。」他也提醒,对于创业有想法的人,应该越早行动越好,因为,大部分继续留在公司工作的人,待得越久机会成本就越大,尤其当升迁到一个地步,会渐渐失去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就更不想要离开了。
别等老板告诉你要做什么
「然而,就如同我一开始所说,我不是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开除老板跑去创业,而是每一个在公司上班的人,都要有创业家的精神。」每个人都不应该把现有职场当养老的地方,而是把这份工作当成开展下一份工作的可能性场域,并且,别只等老板告诉你该做什么。
例如,一位负责管理社群的员工,如果只是等待老板告诉他,应该在 Facebook 上张贴讯息、应该办活动吸引更多粉丝,他只是完成任务的机器人,「这也是大部份的人从这个工作换到下一个工作时,只是从三万变成三万三的原因。」我的意思是说,假设老天给你一杯『柠檬汁』,不要只觉得︰好酸!你可以去找『糖』把它调得甜一点,或者你可以找到喜欢柠檬汁的朋友,愿意帮你一起喝,我觉得这是所有上班族应该要有的心态。若等着老板叫你做什么才行动,最后会失去竞争力,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真正懂得开创工作价值的员工,会主动提出创意、告诉老板「目前可以做些什么、想要做些什么」,更甚者,规划、描绘未来的执行策略。
「就像创办 TEDxTaipei 时,我跟所有同事说,我不帮每个人设 KPI,你的 KPI 就是你把自己做到最好,然后告诉我︰你要做什么?当你主动把该做的事情做好,然后告诉你的老板你还可以做些什么,可以创造一些什么,你就是职场里的创业家。」具备创业家精神的人,很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懂得自我管理,并对工作的愿景超乎一般人的渴望,「那是一种舍我其谁、非做不可的特质,要有很强烈的意念,强烈到必须用创业告诉大家︰你想要做这件事。」
建立社群,伙伴能同甘比共苦更重要
当你开始创业,不管是筹措资金、找投资人、寻觅地点等大事,或者公司登记、银行开户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问题可能多到你没有时间好好思考。「这时候,建立好的社群有助于帮助问题迎刃而解。」
一个创业者在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时,就像在吸引更多参与者,归纳并建立一个社群,让他们参与改变,利用社群让力量更强大。
以 TEDxTaipei 为例,最重要的工作是策展,而策展应该是一种「Pull Media」,就是吸引式的媒体,而不是像过去是「Push Media」,只是传播,不分男女老少推给所有的人。也就是说,当你提出一个观点之后,如何利用被你说服的听众,让他们参与改变,那也是策展的 2.0,这就是所谓的第二里路、策展的下一步。
不过,大部分的人都说,创业伙伴需要能同甘共苦。找到能「同甘」的伙伴比可以「共苦」的伙伴更重要,「因为创业初期,一起打拼的伙伴很容易有共患难精神,『共苦』可能是简单的,但是等到要『同甘』的时候,例如利益分配时,反而会产生困难。这时候,团队有共同的信念很重要。」
「争吵是不可避免的,但创业者必须让大家了解彼此都是为了共同的任务、使命,让它变得更好,大家可以关起门来大吵一架,但最终对外得产生一致的意见。并且,要让创业伙伴们知道做决策的过程是透明的,是可以共同参与的,大家自然可以凝聚共识。」
接受失败,实验不可能一次就成功
当你具备创业家精神;当你能拒绝去等待别人告诉你该做什么,而以行动实践创意;当你找到适合的伙伴,并建立起内外部社群;当你拥有好产品和创新技术,你还需要了解竞争的生态系统,建立一套商业模式。
「不过, 我认为商业模式是要不断 try、不断去想像的,它很难完全符合创业者一开始的想像,需要你很快的丢出去实验,然后决定可不可以再继续发展,边走边调整,真的有一点像是在做实验吧,而实验通常不可能一次就成功,这意味着想创业就得接受失败。」
「我自己在创办 TEDxTaipei、投入非营利组织时,有朋友会问说,为什么要放弃外企大好的前程和安定的环境而选择了创业这条困难路?但说实在,我不认为创业比上班困难,即便是替老板工作,你也会面临组织里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得排除万难才可以往上爬。」
不同产业成功的 know how 可能南辕北辙,即便是同个领域,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很难被完全复制。因此在创业轨道上行走,每天都可能是新的模式,必须不断实验,增强信念,克服内心对未来未知与失败的恐惧。
Tagged with: mym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