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不慢 只是太乱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豆瓣不慢 只是太乱

豆瓣不慢 只是太乱

 2014/7/28 15:15:57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我在”红桃九“上看用户吐槽豆瓣放弃了“达罗”给人的感觉很奇怪,因为,很有可能你既没有听过“红桃九”,更没有听过“达罗”。很少在运营层面上做强势推广的豆瓣,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丢”出自己的产品,等待用户“自生长”。最终的结果是,有像“一刻”这样的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下载量就突破百万的产品,也有像“红桃九&rdquo
  • 标签:

豆瓣不慢只是太乱

  我在”红桃九“上看用户吐槽豆瓣放弃了“达罗”给人的感觉很奇怪,因为,很有可能你既没有听过“红桃九”,更没有听过“达罗”。

  很少在运营层面上做强势推广的豆瓣,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丢”出自己的产品,等待用户“自生长”。最终的结果是,有像“一刻”这样的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下载量就突破百万的产品,也有像“红桃九”和“达罗”那样的,名字古怪且一直被贴着 beta 标签的“高冷”产品。

  豆瓣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概念有趣但最终没有火起来的实验性产品,比如阿尔法城。这家难得的并非以“copy-to-China”方式起家的公司,一直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尝试新的领域,而他们检验“此路通不通”的标准往往是——做好一个产品就把它“丢”在那里,他们认为只要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总是会有人用的。

  于是,你可以看到像“豆瓣笔记”那样的产品,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个“弃儿”,长年累月不更新(历史上只更新过 3 次,最近一次更新在两年前),就像被豆瓣忘了一样。但根据豆瓣官方的说辞,“读书笔记”一直有比较稳定的用户群体——虽然用户量不再有什么增长,但是喜欢这个产品的人却一直在用。

  因此,这家以“内容沉淀”为长的公司,有着比其他社交媒体更加忠实的用户群体,这使得他们有资本一直能够尝试各种稀奇古怪的点子,尽管近年来,最终上了主站导航栏目的新产品只有“东西”和“事情”。

  豆瓣也正在自己的“花园”之外开辟新天地——“达罗”和“红桃九”都拥有独立的域名,而且你无法直接从豆瓣主站跳转到这两个产品的各自页面。甚至豆瓣也不强制用户使用他们自己的账号体系,用户可以选择新浪微博登录这两个新产品。而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去年豆瓣的月活跃用户数翻了一番,独立访客达到了 2 亿人次,你已经很难再往豆瓣的身上贴“小众”的标签了。没错,这个很多人眼里的“慢公司”在经历了它创立的九个年头以后,仍然在高速增长中。

  除此以外,我们会发现豆瓣在产品方面的动作愈发频繁:

  2013 年 11 月,“事情”开始测试,2014 年 4 月进入二级导航;

  2014 年 1 月,达罗开始邀请用户内测

  2014 年 5 月,红桃九开始邀请用户测试;

  2014 年 5 月,豆瓣一刻上线 App;

  2014 年 6 月,豆瓣东西发布 App;

  2014 年 7 月,豆瓣 FM 4.0 发布 4.0 版本 App,是有史以来最大一次改版。

  所以,无论上从用户增长,还是产品发布的节奏来看,豆瓣都已经不再是一个“慢公司”了,但与此同时,高速增长的豆瓣却在移动端遇到了一些麻烦——也许他们一开始,就选错了道路。

  我指的是,它们对豆瓣在移动端形态的判断。在此前接受 PingWest 采访时,豆瓣明确过自己在移动端的策略——“一个 App 只做一件事”,这个判断来自他们用户的行为数据——豆瓣每月 1 亿多次的用户登陆,他们大部分行为都在1~2 件事内,只有一些重度用户做的事会多一些。所以,在豆瓣产品团队的设定里,这个基于“兴趣”的社区,只需要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使用自己的匹配的移动 App 就好了,这种做法可以让每个 App 都很简单,轻量。

  可问题在于,豆瓣把这种场景设定的过于分散。

  例如,在移动产品上,“豆瓣小组”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功能,这似乎更方便用户查看和讨论小组话题。但问题在于,小组虽然是一个 UGC 内容的集散地,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交平台——查看帖子中用户的个人页面、对其进行关注、或是发送豆油,都是在这个场景下频繁发生的用户行为。可除了在不久前加入的豆油功能外,豆瓣在这些方面做得并不好——虽然豆瓣小组 iPhone App 在最近的几次更新后终于增加了相册和用户关注功能,但是如果你要查看用户的豆瓣主页,仍然需要在应用内跳转到网页版——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在网页内重新登录一次,不得不说,这种体验相当的糟糕。类似的还有豆瓣电影 App 中使用场景和功能的过于割裂:直到现在,你也仍然无法在豆瓣电影 App 上搜索影人信息,搜索功能的低容错率导致你时不时会无法找到自己需要的电影条目。

  也就是说,豆瓣在按功能,把自己在移动端切割成十多个移动 App 时,把用户的使用的豆瓣场景也完全割裂了——Apps 之间没有联系,功能彼此难以跳转。

  与此同时,豆瓣第一次遇到了对手。

  我说的是“陌陌”。豆瓣从诞生至今,一直依靠着基于兴趣的 UGC 内容搭建自己的王国,怀抱同类兴趣者彼此相识,组成小型群体,自发生产内容,继续生长……这样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使得几乎没有人能够复制豆瓣的成功。但陌陌不一样,它比豆瓣多了一重“地理位置”的属性——帮你结识同一空间下,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它越过了豆瓣网络上虚拟、遥远的人际界限,更直接的把用户汇集了起来。

  例如,在不久前陌陌也推出了类似“豆瓣同城”的同城活动功能。但与豆瓣最大的不同是,在陌陌上,你不仅可以报名参加活动,还可以查看其他报名者的距离,如果你们离的很近,可以邀请他一同前往。而我们也看到,陌陌正在全面“复制”豆瓣基于兴趣建立起的产品形态——陌陌吧 vs 豆瓣小组、活动 vs 豆瓣同城、书籍 vs 豆瓣读书、电影 vs 豆瓣电影……

  所以,也许豆瓣是时候暂时停止一些实验,把精力回归到最重要的产品上来,梳理它杂乱无章的移动 Apps,让它们在操作体验和跳转连接上更加紧密,让豆瓣在移动端上,也更像一个整体。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