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运算不给力,怪基因还是怪环境?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读写运算不给力,怪基因还是怪环境?

读写运算不给力,怪基因还是怪环境?

 2014/7/15 5:16:42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我们的读写和运算能力究竟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教化的?在早期教育领域,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运算和读写能力的形成是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结果。然而,由于遗传缺陷导致的运算障碍症(Dyscalculia)和读写障碍症(Dyslexia)相继出现,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觉得,基因可能在读写和运算能力的形成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事实是否如此呢?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利用实验的方法对这一说法进行了验证。这项研究由伦敦大学学院
  • 标签:
class="topic_img" alt=""/>

  我们的读写和运算能力究竟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教化的?在早期教育领域,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运算和读写能力的形成是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结果。

  然而,由于遗传缺陷导致的运算障碍症(Dyscalculia)和读写障碍症(Dyslexia)相继出现,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觉得,基因可能在读写和运算能力的形成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事实是否如此呢?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利用实验的方法对这一说法进行了验证。这项研究由伦敦大学学院、牛津大学以及伦敦国王学院的科研人员共同进行。

  研究人员对英国地区 2794 对 12 岁的双胞胎进行了读写和运算能力测试,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技术尝试寻找那些可能与读写或运算能力有关的基因。此前利用 GWAS 技术对遗传疾病的分析结果显示,引起遗传疾病的基因缺陷往往出现在基因的非编码区,尤其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因此在本实验中,研究人员也更多地着眼于受试个体 SNP 的分析,并从中获得了高达 1588650 个可能与读写或运算能力有关的位点。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基因的相关程度超过 60%。

  这样的研究数据显示,读写和运算能力差异并非来自于某个或某几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基因,而是由大量微小的基因差异共同造成。与此同时,这些基因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功能上具有重叠性,能够对运算和读写能力共同施加影响。


读写和运算这两种能力在儿童群体间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友情提供

  此外,研究人员在检验个体运算和读写能力的得分时发现,总的来看,群体间的读写能力和运算能力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约为 0.6)。这意味着,对于多数孩子来说,读写能力较强的孩子往往也具有较强的运算能力,反之亦然。

  为探究这一相关的出现究竟是基因还是环境在起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进一步的遗传分析。这一次的分析不仅涵盖对参与调查的 2794 对 12 岁双胞胎儿童进行的对比分析,也包括对 2221 名无亲缘关系的儿童进行的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描述基因或环境在读写和运算能力的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研究人员定义了系数ρA来表征基因的作用,而系数ρC和ρE则用于表征非公用和公用外部环境的作用。对于无亲缘关系儿童群体的分析,研究人员则使用系数ρG来表征基因的作用。

  最终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双胞胎群体中,基因对于读写能力的影响因子为 0.66,非公用与公用的环境因子分别为 0.14 和 0.20;运算能力方面,基因的影响因子为 0.51,而环境因子则为 0.21 和 0.27。而在无亲缘关系儿童群体中,基因在两种能力的形成中占据的作用分别为 0.27 和 0.52,环境则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研究结果清晰地表明,对于一个更为广泛的群体来说,影响读写和运算能力的主要因素很可能是环境,而并非基因。如果以全人类作为范本,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很可能千差万别。这样的差别使得能够影响阅读和运算能力的微小差别能够相互弥补,最终削弱了基因对这些能力水平的影响。

  论文作者强调,这样的研究并非意味着基因在读写和运算能力的形成中没有作用。相反,他们的研究数据确认了此前的一些结论,如证实了 DCDC2 基因对运算能力的影响。从更为长远的意义看,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也许能够帮助我们营造更为适宜学习的环境,提高孩子们学习的效率,最终帮助每个孩子达到他们的能力极限。

  参考文献:

  1. Oliver S.P. Davis, et 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ading and mathematics ability at age twelve has a substantial genetic component.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s 5, Article number: 4204
上一篇: iPad闯祸:11岁男孩接触后身体患皮疹 下一篇: 没有下一篇了!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