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展现飞行汽车和喷气式背包的前景外,科幻作品还向我们灌输了另一种观点,即我们现在应该拥有人工智能了。遗憾的是,在这个领域,我们做得最好的就是让一台超级计算机装作 13 岁男孩,在英国经典科幻喜剧《红矮星号》中机器人扮演者罗伯特·卢埃林(Robert Llewellyn)的配合下,在图灵测试中成功骗过一批知名研究人员。我们不禁要问,具有超人般洞察能力的虚拟助手在哪儿?有情感的机器在哪儿?智能机器人又在哪里呢?
首先,我们应该记住,某个地方可能存在“有思想的机器”(thinking machine),可以在与研究人员的国际象棋对弈中招来像 Skynet 这样的无人机助阵,而且它们的“薪金水平”也远远高于人类。实际上,这个世界上可能真的存在人工智能,它们能以我们大脑觉察不到的方式进行自我组织。但是,为达到我们的目的,这些东西仍然被赋予科幻色彩。
我们还听说过一些能执行某种“智能任务”的系统,如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游戏中的 NPC 角色、自动飞行无人机,以及可以从A点行驶到B点、同时又不会翻车的智能登陆车。当然,还有苹果 Siri,如果你可以在能剧(日本古典剧)舞台上用现代语音交互与之互动,那么它还是有一定智能的。
所以说,我们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朋友究竟在哪儿呢?未来学家雷·库兹维尔(Ray Kurzweil)认为,到 2029 年类人机器将问世,到 2045 年我们将开发出智能水平远远高于人类的机器。另外,我们对“智能”的定义是绝对必要的。如果维基百科中的词条值得信赖的话,那么智能具有多种定义方式,“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理解、自我认识、交流、学习、情感知识、记忆、计划、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说,逻辑、交流、学习、记忆、计划和解决问题已经都可以做到,只有更具创造力的努力依旧难以实现。
毕竟,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对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和设计”,而不是“在反乌托邦的情形下可以帮助我们、安慰我们的智能机器狗。”不过,如果大家接受人工智能是智能代理设计这一概念,那么我们可能更接近于真正智能的东西。简而言之,所有元素都已经存在,它们只是没有以合适的方式捏合在一起。我认为,这种“粘合剂”应该是超级计算机,可以将这些智能代理融合到一个地方。
最终,真正衡量智能的手段并不是与人类“交心”的能力。我认为,能够进入这个世界,利用洞察力和经验从事一些有意义、无人管理的活动,这才是真正定义有价值智能的手段,这可以发生在线上,也可以发生在物质世界里。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并不智能,它充其量只是可以避开其他玩家的山景城数字版本中的“NPC”。如果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遭遇车祸,在部署机器人将乘客从残骸中拖出的同时,还会指挥交通,拨打急救电话,疏导旁观者,这种能力才更为重要,在最基本的层面也许可以被当作人工智能。毕竟,这种行为只是模仿了警察在事故现场展现出的一种经验性智力。但是,迄今为止没人希望由机器人代替交警在高速公路上巡逻。
人类极善于改变和适应。也许,我们对智能的理解也会发生改变。机器可以击败图灵测试,机器人可以阅读情感,系统可以取代电话中心的员工,就目前而言,这些仅仅存在于科幻之中,只是听上去很美罢了。倘若是分开对待,它们每一个的智力水平就等同于蟑螂。但如果将它们的力量融为一体,那么便将具有模拟对象的相当有说服力的经验。
没人会说这些机器人具有灵魂,但如果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和怀疑能力,我们或许能给这些新的机器注入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