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创业氛围远未形成 专家谏言30岁应为创业最佳年龄段
见习记者 唐迎寅 商报记者 滕华
2007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1.2%、2008届为1%,而今年8月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则披露,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1.94%。据了解,该数据与发达国家20%左右的大学生创业率相比有着巨大差距。
日前,一档名为《我为创业狂》财经类真人秀节目在东方卫视播出,再次为“青年创业”这一口号推波助澜。不过,商报记者发现,对于“青年创业”的定位,评审专家们认为30岁或许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年龄段,换句话说,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路依然“任重道远”。
2000万基金打造“创业季”
据了解,在“风从东方来,我为创业狂”这句宣传口号的引领下,财经类真人秀节目《我为创业狂》整合频道资源和社会力量,以2000万元创业基金为鹄的,在海派电视平台上打造出了一个充分展示创业精神、执行力与责任意识的“青年创业季”。
据该档节目统计,在近30000名报名者中,大学生创业者占了25%;巧合的是,报名选手中持“毕业即创业”观点的同样占25%,这也充分反映了在当今就业压力大、国家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媒体为大学生创业打造平台的义务和职责。
可是,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大学生创业,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的意义,并不能在短期内就能看到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成效。最近连续3年来的创业率持续在2%以下,与发达国家形成10倍的差距——我国大学生创业之路可谓步履维艰。
获奖者熬过“黎明前黑暗”
人海网络总经理、第一期冠军浦滨获创业基金50万元;职达求职旅社连锁合伙人兼CEO、第三期冠军周度获创业基金150万元;派金科技总经理,即第十一期选手张奕多获创业基金100万元。这3位青年创业者中,既有毕业后7年创业,也有大学毕业即创业的,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狂”——做事狂。
“从外地读完研究生就来到上海创业。创业初期满满的都是困惑:资金不足,人脉没有,难得投资人看好的项目,可‘风投’公司‘见死不救’。那时真是黎明前的黑暗,一念之差就可能放弃。”周度说,“狂就狂在自己的信念,狂在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创业才一步步走上正道。”
张奕多也有自己的黑暗期。他在毕业后7年创业时工作经验已经累积了较多,各方面比较顺畅。“我最困惑的是,能否得到社会认同。因为我已经具备了素质和能力,但由于7年后创业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比较大,所以从自我认同到社会认同,是我迎来黎明的关键。”
30-35岁创业最合适
“不是你喜欢创业就可以创业,不是你想创业就能创业。创业绝对需要有工作经验,个别的特殊案例不能当作规律。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30岁到35岁是一个比较完备的年龄段,或许你会说投资商对创业者要求太高、心太黑,但你要理解,投资不是慈善,投资是增值,而且这也不纯粹是商业上的问题,而是对你整个创业过程的负责。”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投资中心执行总经理郑晓军表示,之所以要选取合适的年龄段创业,是因为创业影响着一批人。“创业一旦失败,你让你的员工去哪里?你用了所有的家当,你该怎么面对父母。没有考虑好就创业是对社会的不负责。”
完美时空副总裁萧泓博士指出:“创业者首先要有激情,其次,思想开放、考虑不同选择、内心执着的创业者会比较容易成功。另外,创业者一定需要运气,外加各方面的指导。”
媒体需承担多方位作用
在上周末的《我为创业狂》座谈会上,新华社上海分社信息中心的博士、《创业邦》杂志执行出版人、《创业家》杂志执行主编等专家齐聚一堂,就金融危机下,社会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媒体对大学生创业承担责任的话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唐元清总结道,媒体起到的作用是多方向的。“在导向作用方面,媒体要利用优势营造创业氛围,创业类媒体要激发创业者的激情;在参谋作用方面,媒体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告诉创业者为什么要坚持创业,经济类媒体则要深度挖掘创业成功失败等案例的内核;在中介作用方面,媒体要告诉投资商和创业者哪里可以投钱、哪里有项目,让大学生创业者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就得到来自投资方的‘雪中送炭’。”
人物专访
“我是一个特殊案例”
——访梵谋董事长总裁孙绍瑞
在上海56所高校的餐厅中,我们可以看到“梵谋”橱窗传达的时尚与信念;在高校的篮球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梵谋”致力打造的CBA篮球赛事;在高校的剧场里,我们可以看到“梵谋”策划的中国志系列话剧……
这套令人目不暇接的校园整合传媒是源于沪上一家标准商业化操作的“梵谋文化传媒”,而其董事长孙绍瑞正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之一。然而,当与商报记者谈起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氛围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创业者只能轻声感叹:“我是一个特殊案例。尽管现在政府大力支持,但大学生创业依然非常艰辛。”
定位:找准创业切入点
说起创业的成功经验,孙绍瑞觉得,要抓住创业的切入点,并钻研目标市场的特点。
2004年的时候,当时还是华东理工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孙绍瑞就把“创业目标”定在了高校活动上,而从一定层面上来看,他的团队甚至是“商业进入校园”的鼻祖。“创业初期我们接了不少业务,通过赞助金的注入、对宣传品牌的分析、利用产品的特性,我们十分顺利地包装了校园中的一项项活动,却始终处于‘打一枪换一炮’的境地。”
孙绍瑞发现,自己定位高校这个市场的方向是正确的,可困难在于没有一个较为固定的平台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于是,他果断地把高校食堂作为切入点,两年后就将22所高校的所有广告位买断。“食堂有监控力度,利润空间比较大。”自此,“梵谋”有了属于自己的战场。
经营:做好“桥梁”作用
2006年,高校媒体概念成了群雄必争之地。10家左右的潜在对手与“梵谋”分庭抗礼,值得注意的是,最后扎根在这块创业市场,最终鹤立鸡群的还是“梵谋”。
“做市场就要把市场的特点做出来,这是当时我们这个团队的优势所在。”据孙绍瑞介绍,当时的对手简单地把社会上的传媒概念移植到校园内,而他们的做法则是对高校做渠道、深入到市场的每个细节。
“我们研究了食堂框架的位置,制定了6种规格的尺寸来匹配不同学校的立柱。尽管增加了创业期的麻烦,但是站在了学校的立场,为学生这个受众群考虑,让我们也赢得了竞争中的胜利。”
孙绍瑞在深入这块市场的时候始终不忘做好连接“客户”与“市场”的桥梁。“我们引导客户结合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意和审美观点,通过一些具有记忆感的故事性广告,将我们的品牌深入人心。”
商报记者了解到,发展至今日,“梵谋”已经在体育、励志、文艺三方面将品牌铺设开来,公司的规模也越做越大,终于发展成为一家标准商业化操作的传媒公司。
“今年马上要开始的第二届上海大学生篮球比赛,我们已经筹备好了赞助金、场地。就等在开幕式上一炮打响。”孙绍瑞透露,把中国大学生篮球塑造成像美国大学生职业篮球比赛是他当前的工作方向。
成功:坚信自己也不可缺
在大学生创业的道路上,一支强大的团队是必须的。但是一个涉世不深、没有社会经历的大学生能管理好团队吗?能拴住每个成员的心吗?能激发每个成员的斗志吗?“这样的大学生领导很少,可以说基本不具备。我是一个特殊案例。”孙绍瑞说道。
在孙绍瑞看来,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制公司,与其称有一个强大的团队,还不如说有几个实力相当、能力突出的个体。“创业团队初期的成员一定都要有其过人之处:要么能提供资金、要么能提供社会资源打通人脉、要么能无怨无悔勤恳做事……”也就是说,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我的团队也是换了一拨又一拨。有的时候常常只剩下我和几个人。”孙绍瑞创业背后的艰辛也是常人难料。“一个人的时候也是团队,也要坚信自己能走下去,这同样也是成功的奥秘。”
建议:靠无风险基金难成事
“我有许多学弟学妹都想创业,但最终落实的实在不多。”孙绍瑞以其个人经历对商报记者说道:“受家庭的左右、毕业时受就业同学的影响、学生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等等都会让他们打退堂鼓。另一方面,即使你在大学里创业有荣誉,这个光环也可能会改变你的动力、你的初衷。”
孙绍瑞特别嘱咐现在正在创业或即将创业的大学生,千万不要把没有风险的基金看得太重。“学校的创业基金比如15万元、30万元起到的作用,是将自主创业的观念在大学校园逐渐深入人心,带动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不是真正用来给你开公司的。在一个没有风险的压力下创业,基本上是难成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