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兄弟开了个创业论坛,让我帮忙搭理,可是我这个管理员既没有维护帖子,也没有出谋划策,甚至半个月来只访问了两次,觉得有点过分了,帮他发个帖子长点人气吧。
随着网络的发达,创业门槛就像冬天的萝卜白菜一样贱到了极点,随便买点空间买个域名,你的网站就可以诞生了,你甚至可以空间域名都用免费的,如果你忍受得了几十个字母长的网址和经常掉线的空间的话。创业门槛的下降意味着创业环境品质的降低,一如网络小说,当年何员外靠《毕业那天一起失恋》一炮走红,可如今呢?类似的小说以千万计,你不做宣传,你的小说在被别人看到之前可能已经沉到水底了。人人都做写手,人人都做CEO导致了写作环境和创业环境品质的严重下滑。创业环境品质的严重下滑,并不意味着创业就要失败,校内网就是夹缝里求得辉煌的很好的例子,在校内网卖给千橡集团之前时,我曾经与朋友讨论过它,得出的结论是它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
首先,校园SNS社区在美国已经很成熟,但在中国还属首创。在美国的成熟意味着,校内可以肆无忌惮的copy Facebook的内容,极大地降低了设计开发的成本,免费的创意可以源源不断的应用到校内网来。在中国首创决定了首批用户加盟带来的粘性问题,在03年的时候,qq决定进行收费,这是UC,网易泡泡等即时聊天工具纷纷展开pk,但最终的结果是腾讯宣布免费,uc,泡泡一败涂地,平心而论,uc,泡泡的功能不比qq差,但为什么在qq收费的时候不能将其打到,等其免费是就一败涂地呢?了解淘宝和易趣之间pk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当年淘宝一纸免费政策将易趣从老大的宝座上拉到了地域,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能发生在uc,泡泡和qq身上?这就有了首批用户粘性的问题,当03年qq收费的时候,已经有2亿注册用户,这意味着我们身边的朋友用的都是qq,我们能因为它收费而转向uc、泡泡吗?因此,校内网的首批用户粘性决定了它在同行业中老大的地位,同学网即使花百万人民币买来tongxue.com的域名也难以撼动。
其次,校内网在推广过程中对中国国人文化属性的利用。其实与校内网同时期推出的校园SNS不止校内网一家,至少同期的“占座网”也曾经盛极一时,但校内网为什么成功了呢?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校内网的推广历程。据说校内网最早是电子系自己玩儿的一个东西,估计当时王兴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一统江山的局面。我觉得当时饶谨的加盟是校内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从那以后校内网放到了饶谨的服务器上,从玩家行为转向了公司行为,同时也有电子系内部转向了清华、北大、人大、北航四所院校。当时他们的推广方式就是拉自己认识的人加入校内,在自习教室黑板上写广告,成本很低,效果很好,我就是在这一时间加入校内的。在这四所学校站稳了脚跟后,校内网又马不停蹄的转向了北京市内高校,然后是推向全国。在这个推广过程中,校内网利用的文化属性主要包括三点:一,国人对清华北大学生的关注,多年以来,大家对处于象牙塔顶端的这两所学校都充满了好奇,每年五一、国庆川流不息的旅游人群就是铁证。网络的进步让大家有了了解他们的机会,可是这种机会多来自于论坛讨论,也就是网络版的“道听途说”,你并不知道刚才跟你讨论的是只猫还是人,而实名制的校内网给了你近距离观察他们真实生活的平台。二,中华文明爱交朋友,爱找熟人的文化属性。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最大特点是以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维系社会会运转。点头之交、会议之交。。。。。似乎吃过一顿饭大家就是朋友了。但人们精力有限,很难有精力维持这么大的“朋友圈子”,逐渐多数“朋友”就慢慢淡忘了,而校内网给这种情况一有效补充,上网之余,踩踩朋友的页面,留个言,保持联系所花的时间成本如此之低,何乐不为?三,注册先后的资历问题,国人做事讲究资历,甚至连注册帐号也讲究“先来后到”,7位、8位qq用户对9位qq用户的鄙视持续了多少年?可能知道腾讯推出等级制度才逐渐平息的吧。看上去很幼稚,但事实的确如此。其实这其中仅仅是一个谁注册早点的有关虚荣的问题,而最早注册的老用户是这种“虚荣利益”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会拼命拉人加入,而校内网正是最终受益者。
再次,校内网的模式符合中国国情。请注意,这不是套话,Facebook的设定是只能看同校的而看不到其他学校的人的页面的,这可能与美国人注重隐私有关。而最早校内对于页面默认的设置是所有人都可以浏览,请注意是所有,这也是校内少数没有copy Facebook的地方之一。校内的这一做法很有想法,如果校内照搬Facebook的话,校内就是一潭死水。首先,中国人对隐私的要求没有美国人那么高,你禁止其他学校的人浏览他,对他来说可能还怪你剥夺了他一部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呢;其次,仅用于学校内的交往有个bbs就够了,做到极限也就是个校友网。要全员浏览才有吸引力。
校内网无疑是低成本创业成功的一个经典案例,那我们能从校内网的成功中学到些什么呢?抑或可以说校内网的成功对于我们创业有什么启示?
首先,要选择大家感兴趣而又没有人做的东西,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如果强行去做别人已经做的很成熟的东西,你无论在资金,技术,经验方面都与人不可同日而语,你拿什么改变鸡蛋撞石头的现状?不要说想一个好的idea有多难,所有的事情别人都已经做过了,如果idea这么容易想到,创业门槛又这么低,岂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百万富翁了?当然,如果你有资本的话,事情就容易多了,你可以模仿别人的创意去做,而你的雄厚的资本决定了你做出的东西要有竞争性的多,甚至你还可以收购别人的半成品缩短开发时间。千橡收购校内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校内网成功是人尽皆知的,前途也摆在那,但为什么以区区300w(一说200w)卖给千橡?那是因为在没有风投注入的情况下,校内已经维系不下去了,日益增长的用户对服务器和带宽的压力,不断推陈出新所需要的设计方面的压力,全面推向全国高校甚至欧美名校所需要的资本,所以王兴手中的校内网已经在没有风投的情况下走到了极限,而这时候千橡的收购于双方都是一笔双赢的买卖。
其次,利用大学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许多国外企业都把生产基地放到中国,图的就是中国劳动力的廉价,可我认为中国性价比最高的劳动力不是民工,而是正在读书的大学生。能够利用的这部分大学生他们大多有理想,有技术,做事情为的不是金钱,而是寻找一个提升自己的平台,有的是为将来找工作的时候有东西可以填充自己的简历,有的单纯是为享受管理员或者版主带来的成就感,你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来实现你的想法。我不知道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多久,但至少目前是可行的,也是多数校园网络初期创业的通用模式。
再次,利用一个品牌群体的品牌效应来推广你的作品。校内网最初依托清华、北大、人大、北航起家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另外一个较好的案例是maze,我们先不讨论maze上资源的优劣,也不考虑maze的现状,但依托北大而起的maze当时确实在京城掀起了不小的旋风。但这种玩法有风险,玩得好的话,是双赢,玩的不好就变成双输了,这关键要看你作品的质量,如果质量不好,轻则像huntmine那样默默无闻,重则就影响你背靠群体品牌的声誉了。
啰唆了这么多,无非是一堆戏言,佛说,不可信,不可信。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首词,与本文无关,但挺能体现我现在的心境:
本是后山人,
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
坐井观天阔。
大志戏功名,
海斗量福祸,
待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
本文来自:http://hi.baidu.com/qws212/blog/item/ad693dd3bfdd9a3c960a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