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华为,三进三出_职场话题_非技术区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非技术区 > 职场话题 > 应聘华为,三进三出

应聘华为,三进三出

 2010/12/2 10:35:16    

 来源:中国企管网  我要评论(0)

  • 摘要:背景:华为,中国最具争议于神秘色彩的高科技民营企业。1988年由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以2万元的资金创立,经过15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等设备。2003年的销售额超过300个亿,产品覆盖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自成立之初,华为一直与高科技、全员持股、3G、民营企业等关键字紧密相随,在过去的10年中成为业界、媒体及外围人士的焦点。总裁任正非经常&ldquo
  • 标签:华为应聘

  背景:

  华为,中国最具争议于神秘色彩的高科技民营企业。1988年由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以2万元的资金创立,经过15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等设备。2003年的销售额超过300个亿,产品覆盖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

  自成立之初,华为一直与高科技、全员持股、3G、民营企业等关键字紧密相随,在过去的10年中成为业界、媒体及外围人士的焦点。总裁任正非经常“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与言语”让华为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目前华为共有员工22000多名,在“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的号召下,奋斗在华为的城堡之中。 

  讲述者:李宏 时间:2004年9月3日 毕业时间:1999年  专业:工商管理  

  1999年,在技术人才的眼里,华为就是他们的硅谷,想去华为的人多如牛毛。民间有个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说是人力资源部的有个头过年要花笔大钱,于是与一个搞现场招聘会的机构合计,说华为可以给一些职位通过现场来招聘,前提是要给点好处费。负责现场招聘的人二话没说,马上同意了,结果招聘会当天招聘会举办方狂收门票费。

  1999年的华为招聘毕业生都是钦点的,很多通信技术类的学校成了“御膳房的供厨”,每年到了时候华为就去“收割”。其他非钦点的学校毕业生就很难进入。我所在的学校刚好是那些不被“临幸”妃子之一。更为不幸的是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在以技术打天下的华为眼里,更是“不屑一顾”。

  但我还是固执地把自己的简历发到华为的招聘信箱中去。很显然这纯粹是浪费上网费,99年的上网费是4元钱一个小时,而且网速超级慢。让我感到安慰的华为居然回邮件了:非常感谢您向本公司投递简历。非常抱歉的是,目前暂无适合您的职位,我们会保留你的简历,有合适的职位我们会及时跟你联系。

  看到这样的邮件,我想起了鲁迅在某篇文章里写的关于“乞丐与富人”故事:

  乞丐说:本地最富有的人跟我说话了。

  众人问:他跟你说什么了?

  乞丐说:他说“滚出去”。  

  99年毕业的我对华为是执迷的,执迷的原因与大家一样:高工资。据说毕业生刚进华为都有4000元以上的月薪,这是多么诱人的待遇。按照当时的行情,月薪2000元应该是个非常不错的待遇了。何况华为的福利很好,培训也很全面。但专业成为一条难以跨越的门槛横亘在我的面前,即使是销售助理类的职位都要求有相关技术专业毕业。

  我想,也许今生注定与华为无缘了。

  就象寄托了一种初恋情结一样,尽管我后来去了广东一家非常不错的大型家电企业,在整整的一年时间内,我还是时时关注着华为的招聘动向,只要有机会,就会登陆中国人才热线以及前程无忧的网站查看华为的招聘信息,并不断地发送简历。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没有接到华为的回复,心里总在担心是不是把自己的邮件当作垃圾邮件拒收了。

  2001年的春天,华为做出了一个震惊业界的举动:垄断通信类技术人才,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将近5000名技术人才,与2000年的长虹垄断彩管的举动几乎如出一辙。与我同学校、同时毕业的两个技术类专业的同学一起进了华为。看到如此好的机会,我马上向好几个职位投出简历。

  等待的依然是没有结果的等待。华为只要技术人才。

  其实,我一直想向华为靠拢,但任何努力都是白费的。学文科的我几乎很难跨越这道技术门槛。在接下来的3年中,好象是某中力量在捉弄我,我试图从家电行业销售转入到其他技术类行业销售,一直未能如愿以尝。好在我凭借自己良好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在家电行业里做得风兴水起。

  然而就在身边的华为依旧是自己难以释怀的眷恋。尽管这3年中,各种不同的声音依然在一直重复着华为的神秘与争议,也正是这样,更加吸引我总想进入这个城堡去看看。我目睹了在华为工作的两位同学在3年的时间内从一贫如洗到买房养家的巨大变迁。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尽管这两个哥们在华为工作,我与他们也经常聚会,总是无法从他们的嘴里打听到任何关于华为本身的真实消息。只要一谈到华为,他们就会沉默,或者转移话题。倒是自2003年以来,从华为离开的人开始发表各种文章与书籍,一方面满足外界的窥探欲,一方面又赚取大量的稿费。这更为华为添加了神秘色彩。

  这个带着浓厚的军队色彩的、富丽堂皇的、森严的城堡里面究竟藏着什么?

  我在努力地向华为靠近。

  2002年,华为国际市场开始升温,2003年全面飘红,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带来了对海外人才的需求,我身边一个学国际贸易的学弟进了华为国际市场部,5个月后派往海外。

  2003年,华为放弃小灵通/市话通研发业务,豪赌3G。

  2004年,华为大张旗鼓地推出3G手机,从设备供应商转向终端提供商,一步一步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大众电子消费领域。

  …………

  由于常年从事销售业务,天生对市场有很高的兴趣。几年来我一直非常关注着中国手机行业的发展:目睹了手机从贵族走向平民的过程,亲历了手机从通讯工具到拇指文化的变更,也震叹手机从技术比拼到花样营销的速度,更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对手机有了更深刻的研究。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在发展自己的手机产业时,其最初的市场营销、渠道、人员几乎都是向家电行业学习的。

  也就在这个期间,出于爱好我发表了好几篇关于手机市场的深度文章,加上自己长期在家电行业中滚打摸爬,无论是渠道还是终端,都有自己的方法与经验。

  机会也就这样开始向我接近。一开始,我觉得我与华为就是两条平行线,不敢想象在什么时候能够交叉。就在华为宣布进军3G及手机业务时,我觉得这两条线开始拐弯、会合……很快,就将在某个时候重合。  

  真相:转行需要准备,要对目标行业有很深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将目前行业积累的经验无助于自己在未来行业的发展。  

  2004年初,全中国的手机制造商开始了一场惨烈的人才争夺站:TCL、Utstocom、华为、中兴、康佳、联想……都在高薪寻找手机研发人才。最火暴的要算,5月份,华为把招聘会开在TCL总部所在地——惠洲,而提前知道了消息的TCL给华为唱了曲空城计:命令所有的技术骨干出去旅游。接下来的7月,TCL总裁李东生带领所有事业部的老总在广州高调亮相,宣布宏大的人才“掠夺计划”……  

  真相:对被卷入这场争夺中的人才来说,说不出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从90年代至今,房地产、家电、互联网、饮料、手机、连锁零售……太多的行业经历了大起大落,投身这些行业的人才就象抛在浪头的帆船,随着行业的兴衰而起落。无论哪个行业,在这条食物链上,成就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人。

  2004年的8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突然接到了华为的面试通知,这让我有点意外,因为尽管我关注华为的招聘很久了,但是我并没有向它投简历呀,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如果我一段时间内向某个企业连续投递简历而没有回音,再投简历就会遭拒绝了,以后再投就很可能投不进去了。(后来我知道,华为是在51JOB的网站上搜索到我的简历的)。

  不管如何,我是高兴的,几年来我等的就是这样的电话——这是我第一次接到华为正式的面试通知。让我迷惑的是:通知我的人是品牌部经理,说招聘部门是“品牌管理部”。这几年来我一直做的是专职销售,从最基层的业务到区域经理。大公司有严格的职能分工,销售与市场是分开的,“品牌管理”是市场部或者是产品部的事情,如果要把市场部与销售部做一个比较,市场部是文官,销售部是武官。我对品牌的经验基本是在执行层面上,最多的是笔头研究。这样一个职位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即使面试成功,接下来就将面临“转行”的痛苦。说实话,多年来的销售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观念与行为,也目睹了许多公司的“市场部”在企业兴衰中的尴尬处境,我对“市场部”的职位不是很感兴趣,甚至有一种畏惧。  

  真相:所有企业奉行“顾客是上帝”,因为业务来自客户,所以承担业务销售的销售部门在每个企业中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一旦出现业务危机,充当“替罪羊”的最先是市场部。不论是谁,第一份工作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但是这次不同,对方是华为。

  面试是在第二天的上午9点半,于是我利用工作之便,上网查阅了该职位的任职要求,并查阅了一些关于品牌的基础知识,以便应付明天可能发生的笔试。 

  一进华为:

  第二天一早,我特意收拾了一番,坐车前往华为的板田基地。华为的总部在深圳板田,从深圳梅林海关出去40分钟就可以到达。因为华为的“特殊身份”,它在板田圈了深圳市企业最大的一块地,盖起了最大的厂区。远远地就可以看见华为那个巨大的即象扇贝、又象太阳的标志。特别起眼的要算华为新盖的极尽豪华的培训中心——据说花了10个亿,是目前中国企业最大的培训基地。而为华为高级员工盖的宿舍——“百草园”就象顶级社区,除了充满亚热带的风情之外,安逸舒适也是诱惑那些华为人拼命的因素。整个华为厂区就象一个闹市中的世外桃园,没有人能打扰得了。

  华为的厂规很严,外访者要想进入办公大楼,必须先跟通知你过来的人联系,然后由他来领你进去。于是我给通知我来面试的品牌部经理打了个电话,让他出来接我。很快,一个三十来岁、中等个子、带个眼镜的年轻人——就是打电话通知我面试的品牌部顾经理(化名)——领我第一次走进了被争议与神秘包围的华为办公大楼。顾经理与我所接触的职业经理人一样,从他说话和走路就可以看出是一个办事效率非常高的人。就在我经过华为的办公区时,发现其他人都是这样的。

  与所有的大公司一样,顾经理首先把我领到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首先面试。

  面试我的是一个跟顾经理年纪相仿的人。对付人力资源部的人,我算得上一个老江湖了。因为人力资源部不是直接招聘部门,问的问题不会特别难。

  真相:在很多的大公司,由于职能部门很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人员招聘的执行部门,基本的工作是从基本条件上筛选人选,而关键的决定环节是在人员需求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面试注重态度与行为的了解,业务与技能由用人部门考察。尤其在人选由用人部门直接指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源部只是意见参考角色。应聘者不可能在这个环节被淘汰。

  人力资源部的小伙子首先问我:你在现在的公司做的很好,为什么要到华为来?我思索了一下说:我有能力在家电做的很好,也就有能力在别的地方做好。目前我对手机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家电与目前的手机在很多地方有相似的地方,我在家电行业的经验将很好地帮助我在手机行业做的更好。我把我发表的那些关于手机的文章及其他一些营销类的文章给他看。他翻了翻我的作品,接着问:你认为3G会在多长时间内完全走进市场?

  这是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了,对方想知道我对3G的了解程度。好在我一直在关注着这方面的信息。我回答他:作为一种产业与技术趋势,肯定会走进大众。但是决定这个进程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政策推动的力度、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商的投入规模、手机终端的推出、用户群体的培育等等,我无法预言它的时间,我只能表达我的信心。有一点可以肯定,在3G的进程中,以华为为代表的先行者与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了。

  他没有表达意见,又问我:你是如何看待外界所流传的关于华为的一切?

  好尖锐的问题!

  我知道不能轻易回答,因为我不了解华为的真相——尽管我也看了关于华为真相的书。任何不中立的回答都将引来不和谐的音调,况且我知道:华为人不谈华为,只谈工作。

  我说:成为焦点不是坏事。这中间包含了嫉妒与褒扬。事实上,如果华为做的不好,也就没有人来关注。目前没有哪个名营企业能象华为这样让人瞩目。

  他没有在这个问题再说什么,于是与我谈起了待遇方面的问题。待遇,在外界看来是不需要谈的,华为给的薪水比同行至少高出20%左右。因此我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就这样人力资源部的面试结束了。他把我领到了品牌部顾经理的办公室。  

  顾经理很直爽,一上来就开门见山:我仔细看过你的简历,对你非常感兴趣,所以今天约你过来谈谈,你的文章我看过了,你对手机市场的操作层面有很独到的了解,但我还想听听你对这几年国产手机的看法。

  听到顾经理的肯定,我觉得与他之间有点“相交恨晚”谈到手机,我马上拿出培训业务员的劲头,滔滔不绝,一吐为快:中国的手机象90年代初的彩电一一样,从90年代末开始了“抗战”,短短的5年时间夺回了大半个中国市场,可以说在这场革命中,国产手机厂家功不可没。然而,就象彩电一样,手机也没能在利润空间最高的的高端手机市场争取到太多的份额,在技术上没有多少突破。而低端市场也因为过度投入,“叫好不叫卖”。“概念营销”始终左右着中国的手机产业——这是一把双刃刀,成就了中国手机产业,也将扼杀这个产业,尽管国产手机在市场上光鲜亮丽,但本质上我们依然是“手机代工场”,除了营销还是营销。如果说彩电、手机除了为中国平民带来了低消费时代,还有一个贡献就是培养了一大批敢拼敢打、但忠诚度很低、随时都可以另起炉灶的销售精英……

  顾经理对我的回答点头表示赞同,接着又问了一些关于销售渠道、终端建设、业务员管理、客户开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对我已经不是什么难题,长年的一线滚打摸爬对这些已经熟谙在心。看得出来,顾经理对我的回答是很满意的。

  他有点急切地对我说:我这一关基本已经通过了,接下来你还要过我的主管副总那一关,你准备好了吗?我很快回答说:准备好了。他有点不放心,迟疑了一下说:我们现场模拟一下。我们副总面试时会经常问到这样5个问题,你回答一下我看看。

  这明显是一次作弊!而且是应聘者与面试官之间的串通。在我的面试史上这是第一次,让我有点受宠若惊,顾经理的直爽和诚恳除了让我感到意外外,更多地是感动。职场闯荡了5年,深深知道一个知遇之恩的上司或令路人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升迁机会或发展空间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有了这样的开路人,一辈子都受用。如果我能顺利进入华为,以后的路就将很平坦了。

  真相:职场如官场,除了业绩,还有人脉。尤其是自己的直接上司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而直线经理为了能够很好地管理团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招聘忠于自己的下属,这样在执行层面是没有障碍,便于管理。

  于是我按照我的观点对5个问题进行了回答,顾经理显然感到不满意,他非常耐心地对5个问题的回答一一作了补充,并嘱咐我要记住了。

  稍事歇息后,顾经理把我领到副总办公台前。副总很高很瘦,40岁左右。初一见面,不苟言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高鼻子和那张冷峻的脸。走进副总的办公室那一刻,我觉得象从三伏天走到了三九天,虽然外面阳光灿烂,但这个办公室里冰冷冰冷的。

  我突然感到有点紧张。

  副总没有说话,我把我的简历以及发表的文章一起递给他。他漫不经心的随手翻了一下,就把它放在一旁,一点表情都没有,与刚才顾经理的举动完全相反。我感觉有点不好,难怪副经理特地问我准备好了没有。

  这样的面试不准备好肯定没戏!

  真相:很多企业的领导“天生一副冷面孔”,要给人一种“可敬不可亲”的威风形象,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意的,对面试者来说打破对方的冷脸,面试也就成功了一半,一些专门的部门需要专门的僵局打破能力。

  我首先简单地进行了自我介绍。副总没有就我的经历问什么,而是问起了关于品牌管理方面的几个问题,比较专业。他的这些问题按道理来讲应该是意料之中的,品牌管理部问品牌管理方面的问题很正常;可又在意料之外,因为刚才顾经理告诉我的5个问题一个也没有问到。好在我昨天对品牌方面的基础知识有了些了解,基本能回答上来。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副总问起目前流行的品牌事业部的管理模式,我不能很好地做出回答,毕竟我一直从事的是销售工作。我只好硬着头皮搜肠刮肚,凭着自己以前的一点记忆和残存的知识积累来回答。

  自始至终,我的回答没有让副总紧绷得脸松弛下来。我知道这次面试很糟糕。

  面试不到十分钟就结束了。十分钟面试一个人意味着这个人“完了”。我走出副总办公室时发现顾经理正在外面等我,看见我出来了就赶紧问:怎么样?看他的样子很急切。我尴尬地对他笑了笑,说不怎么样。顾经理从我的脸上已经知道了答案。

  真相:在企业中,直线经理与主管领导对人才的观点不一样,直线经理注重操做能力,希望招聘到执行能力强的人手;而主管领导注重思维观念,看中应聘者的想法。因此直线经理推崇的人选不一定能被最后录用。

  顾经理直接送我出了办公楼的大门,一路上我感觉很对不起他,总想对他说些什么,可是找不到话题。分开时顾经理特别叮嘱我不要去踏大门前的草坪——那是块平整的青草地。走出华为,我就象一只斗败得公鸡,没有勇气回头——这是我第一次在面试中感觉到沮丧,也许是我太看中这次机会了。

  没想到第二天,我在办公室又接到了华为打来的电话,让我有点惊喜若狂,第一反应就是我又有希望了。然而打电话的不是品牌管理部,而是海外市场部,搞得我一头雾水。电话那头问我英语怎么样,我说还可以,接着又问我去外国工作有没有问题,我说没问题。对方就说,如果我有时间就过去看看,并留下了联系方式与联系人。

  真相:在大的公司内部有一个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部负责把外部来的求职简历推荐到适合的部门去,如果应聘者对某个职位不适合,同时又有另一个职位需要此类的人才,人力资源部就会把简历推荐过去。至少保证那些优秀的人选能被吸纳。  

  听到这样的消息,我欣喜若狂,感到咸鱼翻身得机会来了。到华为去海外工作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除了可以公费出国外,关键是每天能挣若干美元的出差补贴。我现在华为的那几个哥们都在华为海外市场部,尽管都去了第三世界,安全感不是很好,但是华为人到了第三世界那都是贵族了。

  说到英语,我自己知道几斤几两,尽管在大学过了国家六级,可过去的5年基本上是哑巴有嘴——用的多说的少。这几年也没少去外企面试,那也是临时“进补”。看来这回也免不了要“大补一回”了。

  在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我卖了个关子,说要过3天才有时间,其实我想给自己留点时间去补习英语。当天下午,我就跑到华强北买了部复读机和一些面试英语CD,临阵磨起枪来。为了不让工作打扰我,干脆请假3天,闭宫修炼。

  二进华为:

  三天后,我如约二次前往华为应聘

  接待我的是负责华为海外市场的单副总——如此规格的人物直接面试,足见我第一的面试效果在某些层面已经达成共识了,所以才如此轻松地见到“魔头级”人物。

  相比第一次面试的那位副总,海外市场部的副总显得随和多了,跟这样的人面谈,压力自然要小一点。副总姓单,他问的还是关于我以前以及现在的工作情况,诸如为什么要选择手机行业以及对手机行业前景的看法,为什么要离开现在的公司等等。

  单从这些问题,我知道面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接下来的问题让我深感头痛。他对我说:从你的经历看,你一直是做大众消费品的,经验以分销和零售居多。华为海外市场部主要是做行业销售的,面对的是国外的通信类行业客户,属于直销性质的,你对行业直销接触不多。

  对方不愧是老总,问的问题直击我的要害。正如单总所说,大众消费品的渠道与行业产品的渠道不同,华为的产品直接面对电信运营商,中间没有环节。而电信部门基本是国有部门,政府攻关是华为市场的核心任务。在中国市场上,最初华为正是依靠“利益共同体”的销售方式打开电信大门的。在国外市场,华为基本上还是这样的套路,从华为代表频频随国家领导出访就可以看到。

  如何回答我没有底,但是不能就干在那儿。我说:无论是行业直销,还是分销,从业务性质山看都是一样的,做销售最主要是要具备自信、勤奋、吃苦,承受超凡的抗压力品质。我对自己做直销同样充满信心。华为的海外销售是团队作战,需要不同能力的协同作战。我恰好是具备这种品质的人选。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除了表达信心外,没有更好的言辞。单副总不置可否,接着说:海外市场人员需要很好的外语水平,你的英语水平怎么样?我于是把我三天来英语修炼的成果用背诵的方式展示了一番,做了一个流利的自我介绍。

  单副总没有用英语提问,也没有表态,始终是一副温和的表情。看不出满意还是不满意。面试就这样结束了。走出华为的大门,心情不象第一次那样糟糕,多了一些憧憬。

  果然,第二天下午我又接到了华为公司打来的电话,是个女的。我以为她会通知我准备上班了。来电的小姐说要对我的英语水平进行电话测试!

  这无异于半路杀出程咬金!昨天单副总没有现场考试我,我还以为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居然杀我的回马枪。事到如今,只好霸王硬上弓了。

  正如我担心的那样,电话测试的英语难度大大超出了我三天修炼的范围。问题的内容与语速让我无从应对。她大概问了我10个问题,我能完全听懂的只有6个左右,而我能用英语圆满回答的不到4个。她当时提的问题有:请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情况;你现在的工作单位及你的职责;你为什么要来华为公司应聘;你有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吗;你认为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你能讲一下你每天的工作情况吗…………等等。

  电话测试的过程是难受的,很多问题一次听不懂,听懂了问题又回答不出来,英语单词就象羊拉屎似的,一个一个往外蹦,心里那个抓狂呀!好在对方很有耐心,留足了时间让我回答。但一切都于事无补,简直是糟糕透了。我的心也沉到了底,多好的机会就这样被我糟蹋了。接下来的两天我都在懊悔中度过,第一次对我的业务员无缘无故地发脾气。

  就在我对华为不再抱有信心时,华为却没有放弃我。电话测试后的第三天,我又接到了华为的电话,难道还有什么奇迹发生?

  这回给我电话的是华为的国内市场部经理,他看到了我的简历,想与我见面。我的希望又重新枯树逢春。就这样我第三次踏进华为总部的大门。

  真相:真正重视人才的人公司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才,他们知道内部培养一个人才的代价比较大。在急需人才的关头,只要有可能就会争取。通过这种做法我们可以看到知名企业之所以优秀的原因。觉得自己非常优秀,首先不要放弃自己。  

  三进华为:

  按照对方电话约定的时间,我在11点整赶到华为总部国内市场部。

  国内市场部经理也是个直爽的人,一见到我就开门见山地说:我看了你留下来的几篇文章,也从别的面试部门了解了你的一些情况,你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不知道你对华为国内市场部有没有兴趣。我说:我这是第三次进华为面试,我一直在等待能有机会加入华为。他接着与我聊起来一些关于手机的事情,很快就到了午餐时间。他说:你中午先到我们食堂吃个中午饭,下午我将安排你见见我们分管国内市场的高副总。

  又是一个魔头!说实在的,经历了前两次面试,我几乎害怕见华为的副总,总觉得这一关就象个门槛,故意横亘在我进入华为的路上。可是我又安慰自己:好事多磨。都到了这个地步了,还是没有机会,那只能怪自己太点背!

  市场部经理带我进入了华为的员工食堂——传说中的可以吃免费午餐的地方。如果不是我事前已经知道这是华为的员工食堂,肯定会以为是进了哪家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厅。餐厅干净整洁、宽敞明亮,食物花样十分丰富,几十个菜式,南北风味都有,点心、粥汤、生果一应齐全……

  我不想为了这顿午餐就为华为唱赞歌,可事实是这样,我还没有在哪个公司看到如此丰盛的员工餐饮。“敢花钱”是华为的信条,员工出差在外必须住4星级以上酒店,有飞机不坐火车,有的士不坐公交……这些我都从华为的哥们中得到证实。

  吃完中午饭,我在会客室里休息了一下,下午2点被安排去见高副总。

  高副总与我前两次面试见过的副总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肥胖,不过总的感觉还是很随和的。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我现在服务的公司,其他的问题基本没有离开前两次面试的范围。我的回答也就没有什么差错。

  高副总问了我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你毕业5年时间,换了3家公司,是什么原因?

  这又是我的一个软肋!目前这个公司是我服务时间最长的,将近2年半,而前两家公司每家都只有1年多时间。这样的经历在人才高速流动的深圳是很平常的,但是在许多大公司里面是很忌讳的。我不得不给他讲述我离开每一家公司的具体原因,想竭力说服他,我不是那种朝三暮四、没有忠诚度的人,我的一切都是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最重要的是我现在做的很好。

  真相:跳槽频率太高,容易给用人单位不踏实的印象,成为职场大忌。一个人想要对自己所在行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需要1到两年时间,否则很难在该行业内有所发展。对用人单位来说,这样的人很难稳定下来。

  高副总最后的问题是关于工作地点和待遇的,这也是我所关注的。高副总问我是否愿意愿意接受外派?

  我犹豫了一下反问道:一般都外派到哪些地方?是出差还是长驻?之前我通过在华为的哥们了解到,华为外派有两种,一种是出差形式的,属于总部;待遇比较好,差旅费也比较高,另一种是驻办事机构的,待遇就相对低一些。

  高副总回答说:任何地方都可能,一般都是省会城市,主要是内地。

  我接着问:我这个职位的待遇怎么样?

  高副总说:任何人刚进华为都要从基层做起,你以后的发展要靠你自己的表现。目前这个职位的月薪是3500元,你能接受吗?

  3500元!与我理想中的及坊间传闻的月薪相差甚远!这只是一个刚入华为的毕业生的待遇,而我是已经有5年工作经验的人才!3500远元的月薪对我不是一种肯定!不及我现在工资的一半。我还是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因为华为有很多其他的收入,如年终奖、员工持股、福利工资、保险等。

  于是我接着又问:都还有哪些补贴吗?

  也许正是这句话彻底断送了我三次面试的努力。高副总显然看出我的想法:收入落差太大。他一下子神情严肃起来:看样子,你还没有做好来华为工作的准备。我们的这些情况你再考虑一下,回头我们再联系。

  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我看着华为离我远去,想抓都来不及。愕然得不知所措,像做了个梦,一切又回到了起点,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等待了5年,等来的就是这样的不欢而别!

  其实华为的哥们告诉过我:刚进入华为的员工首先是将近半年的脱岗培训,各方面待遇都比较低,情况好转要等到第二年。华为内部的岗位调动相对比较灵活,一段时间后可以轮岗的。事实上,我其中的一个哥们刚进去时做售前支持,直到2年后转到海外部。

  不能说华为没有给我机会,三进三出,都快赶上“三顾草庐”了。不过我回头又想,我在现在的岗位上基本得心应手,待遇不错,发展空间也可以。之所以想去华为,其实还是5年前的那种情结:华为在一些人的心中成为了图腾。我就是那种人之一。

  错过了这次机会,不知道下一次会在哪儿相遇。不过我相信,我不会因为要进华为而无条件地放弃我已有的一切,毕竟生活不是图腾。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