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纪念联想成立 30 周年的内部邮件曝光后,一位联想员工回应了柳传志,称不仅“拥有了车子和房子”,还“保持了活力与激情”。
在纪念联想成立 30 周年的邮件中,柳传志回忆了 1999 年联想十五周年的演讲,并询问“1978 年出生,1999 年入职联想的朋友应该是不多的,当年被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干活的小屁孩转眼已经 36 岁了,如今你们都在哪儿呢?有车有房了吗?日子过得还行吗?”
这位作者不仅是 1978 年出生、1999 年加入联想,更有意思的是:在 2004 年联想大裁员时,该作者还曾写了一篇名为《公司不是家》的文章,并广为流传;柳传志当时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回复,称“这次,有一部分员工被裁和领导的决策失误有关,和战略制定的失误是有关的。这是非常沉痛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向因此而被裁的员工诚恳地说‘对不起’。”
十五年后,在回应柳传志 30 周年邮件时,该作者称,“我们过得很好,我们不仅拥有了车子和房子,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丰富的经历,保持了活力与激情。”
以下是该作者回应柳传志的全文:
联想成立 15 周年时,柳总发表演讲的开篇就是 “在联想的队列里,已经开始出现 1978 年出生的年轻人了。” 今年是联想成立 30 周年,柳总给全员写了一封信,开篇就问“当年被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干活的小屁孩转眼已经 36 岁了,如今你们都在哪儿呢?有车有房了吗?日子过得还行吗?”
作为一个 1978 年出生,且本科毕业就进入联想的“小屁孩”,感觉我自己恰好是被询问的对象。当然柳总关心的不是我个人,不过从我个人的经历给出回答也是应该的,这不仅是回复柳总的问题,也是给自己做的一个总结。
要说这 15 年最大的体会,我想就是:天哪,我怎么就这么不知不觉的在联想呆了 15 年!在同学和朋友的眼中,我是个典型的喜新厌旧的人,什么样的新东西我都愿意去尝试,乐器、绘画;攀岩,潜水;爬雪山,穿沙漠;去寺庙打坐一个多星期,骑自行车旅行一千多公里……这么个家伙,怎么会在联想干那么长时间还不厌倦?居然还保持着浓厚的热情?
我自己也感到很纳闷。我们都在追求精彩的人生,在一家公司工作 15 年甚至一辈子,会不会太单调了?不过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前不久我应邀去上海交大做一个演讲,我讲的主题就是《IT 产业 15 年》,我梳理这 15 年的 IT 产业发展历程,我谈到整个产业大概每 5 年时间会产生一波新的变化,比如 2000 年左右的互联网浪潮;2005 年左右的消费笔记本兴起;2009 年左右的移动互联网,以及 2014 年以后可能会兴起的穿戴式计算。然后我异常惊讶的发现,这居然和我的工作经历完全的匹配上了!
联想研究院成立于 1999 年,迄今为止也正好 15 年。我有幸在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加入这个团队并且工作至今。2004 年以前,我在北京研究院,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做内容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服务于 FM365 和 IT 服务群组;2004 年至 2007 年,我在成都分院,建立一个小团队做加固笔记本的开发;2008 年至今,我在上海分院,先是从事联想应用商店的构建,后来带领一个团队做手机系统创新和穿戴式系统创新。这不正好对应着整个产业过去 15 年的发展节奏吗?联想研究院在老贺的带领下,能够牢牢把握住产业发展趋势,始终布局在产业发展的最前端,也让我们每一个员工始终有弄潮儿的感觉。
这 15 年哪里单调了,简直精彩纷呈。
同样,对于 1978 年左右的这一波联想员工,经历了联想第二个 15 年,见证了联想从国内第一走向国际第一的整个过程,都感受到了剧情的跌宕起伏,以及结果的酣畅淋漓。所以我想回复柳总,我们过得很好,我们不仅拥有了车子和房子,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丰富的经历,保持了活力与激情,在联想实现了精彩的人生。
公司的进步是无止境的,联想从领导到员工都非常清楚我们前面还会面临的挑战,都知道我们还有许多未实现的目标。那就让我们一如既往的用饱满的热情迎接第三个精彩的 15 年吧。
顺便说一句,1978 年左右的员工,正处于 36 岁左右的精华年龄,孔子说: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让我们做好联想精神的传承,带好刚进来的小弟弟小妹妹,下一个 15 年,我们将不仅是见证者,参与者,而更多地是贡献者,创造者。相信这也正是柳总对我们这一波员工的真正期望。
附:2004 年其所写的《联想集团大裁员:公司不是家》
今天,恐怕是联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大裁员。我们部门 9 个人,今天送走了三个,还有三个要转岗,剩下三个。整个研究院走了 30 多人,转岗 20 多人。这是我经历的第二次所谓战略性调整,有很多感触,却又好像什么都堵在心里,说不出来。干脆简单记录下这段往事,提醒自己。
联想精细化裁员
昨天晚上,研究院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有 20 多位“责任经理”参加,我才清楚了整个裁员过程。6 日启动计划,7 日讨论名单,8 日提交名单,9-10 日 HR 审核,并办理手续,11 日面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今天就是面谈日。在B座一层的两个小会议室。进去的人,领导首先肯定他过去的成绩,然后解释战略裁员的意思,然后告知支付的补偿金数额,然后递上所有已经办好的材料,然后让他在解除劳动关系合同上签字。平均每个人 20 分钟。
被裁的员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在面谈之前,他们的一切手续公司都已经办完,等他们被叫到会议室的同时,邮箱、人力地图、IC 卡全部被注销,当他们知道消息以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过程中进行。即使我是责任经理,我也只知道明天由我陪同的员工----坐在我隔壁办公位的,朝夕相处两年多的一个女孩,邵隽。
我不知道昨晚我是怎么过的,心情特别不好。根据公司规定,我不能提前告诉她。只觉得心里堵得慌。和我朝夕相处两年的同事,明天就要被裁员了,而她一点也不知道。开完会打车回家时,我感到特别疲惫。司机开口了:你怎么会累呢?你们这一行挣钱多容易呀。我苦笑了一下,没有回答。
早上,邵隽比我到得要早。向她问声早上好后,我就心虚的不敢再说一句话了。我照例喂我桌上的小金鱼。研究院乔迁研发大厦的时候,每个人发了两条小金鱼,但这帮粗心的研发人员照顾不周,能活到现在的,实在是不容易。邵隽还拿我的鱼开玩笑,说这整儿一鱼精,居然还能活着。
我不再说话,坐在电脑边发呆,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电话终于响了,我走到邵隽面前,先和她握手,再叫她去楼下的会议室。她知道去会议室意味着什么。那两个会议室从早忙到晚,所有进去的人,出来后就直接收拾东西走人。但邵隽一直很平静,因为在她之前,我们部门已经进去两个了。是清涛和她谈的,大家都这么熟了,也不用多说什么,不到五分钟,就结束了所有谈话,在解除劳动关系合同上签了字,走了出来。邵隽是 FM365 转过来的,经历过 365 那次疯狂的裁员,她那次也送过好多人,所以她很清楚这一切。
然后回到办公位的时候,陪她收拾东西。到午饭时间了,她说,先去食堂吃饭吧。但我不忍心告诉她,她的 IC 卡现在已经被注销了。所以我劝她去外边吃。负责另外一个人的责任经理却直接说出来了,还有人告诉她,人力地图也已经注销了,当时邵隽明显非常失落,感觉突然和公司一点牵连都没有了。她在联想工作三年了,可就在两个小时之内,联想就不再有她的任何痕迹。被公司抛弃了。就这么抛弃了?转眼功夫,就不再是曾经引以为豪的:“联想人”啦?
中午,部门全体去辣婆婆吃散伙饭。不记得说了些什么。下午,我送邵隽到家。路过一个小学门口,堵车,她说,我还从来没有下午从这里走过,从来没见过这群孩子们放学。是呀,我也是每天工作到很晚,白天回家还真不习惯。在她家坐了一会儿,因为我知道她这时候心里肯定非常不好受。她说了很多当年 365 的事情。是呀,不管你如何为公司卖命,当公司不需要你的时候,你曾经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我特意多呆了一会儿,听她说话,因为我知道,邵隽虽然表现的很坚强,但我一转身走掉,她很可能会哭的,就像今天裁掉的许多人一样。
重灾区
服务器、职能,是这次裁员的重灾区。其中服务器研究室今后可能就不存在了,今天裁得只剩下 5 个人。早上我就听说那边已经走空了,有几个人哭了,但我没有过去看。有的人情绪非常激动,因为绝对想不到会落在自己头上,但是,战略裁员的意思就是说,不是以你的业绩作为标准,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标准。有好几个原来的大牛人,甚至是当时重金从外面聘请的博士后,也就那么走了,没有一点商量余地。就连服务器研究室的主任都走了。这整个方向不要了,这是谁的错?不知道,但只知道受伤的是最底层的员工,难怪有个清华刚毕业的女孩,哭得一塌糊涂。
职能的助理几乎走光了。和我熟悉的安欣、秦莉,都还没来得及说再见。现在研究院不设置助理岗位了。前几天在食堂碰见她们,我还称她们是研究院的形象代言人。武庄也走了,这是我的老战友了。我初进联想的那个项目组,到现在,还在联想的,只剩下我和郭明亮、金峰了。我还记得,那年,我们项目组被号称是研究院的一面旗帜。因为我们开发的内容管理系统,成功地挽救了 FM365。后来 365 倒了,我们就支持赢时通。后来赢时通也倒了,于是研究院信息工程研究室也就没有了。整个研究室当年的 30 多号人,到现在,还在原岗位的,只剩下我和王江、于兴业了。武庄非常惨,他的老婆在怀孕,而他自己刚刚买房子。我不敢替他想象未来,因为我不能为他做些什么。
这次裁员的重点,是新来的员工,和呆了好多年的老联想。工作 10 年的,奔 50 的人,也照样该走就走了。我真想和他们谈谈心,50 岁的时候被公司抛弃,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感触。我不敢想。
回到家里,和小丁聊天,我才知道,服务器的周密走了,这不是新闻,因为服务器的人走得差不多了,但是她的老公也走了!今天他俩还一起上班的,不知道会不会一起回家。他俩和我住在同一个小区,刚结婚不久,刚买的房。我突然想起来二战时某位著名将军说的话:我让士兵上战场的时候,我会把他们想象成一堆蚂蚁,而不是人。因为我一想到他们有妻子、孩子、父母,我就不忍心让他们去送死。不知道领导在讨论名单的时候,是把我们想象成蚂蚁吗?
到底是谁的错
我在联想的这三年(编辑注:其 1999 年进入联想实习,2001 年转正),亲眼见到联想从全面扩张,到全面收缩的全过程。当年提出的口号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现在,高科技仅剩下关联应用或者,而且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代表服务的 IT 服务群组被划归为C类业务,自身难保了。软件设计中心也即将和联想没有任何关系了。联想四面出击,却伤横累累。
是谁的错?是领导的错!包括 FM365 在内,这些方向都是看好的,都是挣大钱的,但为什么联想会失败?我不想在这里深究,但只是觉得,领导犯下的错,只有我们普通员工来承担。
联想不是家
这是我亲历这两次重大战略调整,所得出的结论。我想,我比许多人都体会深刻。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当然,这不是说我工作会偷懒。我仍然会好好工作,我要对得起联想。同时,我也觉得联想没有欠我的。联想给了我这么好的工作环境,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还有不错的待遇。但,公司就是公司,公司为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能为公司做贡献,绝对不是像爸爸妈妈的那种无私奉献的感情。认识到这一点,当我将来离开时,领导会肯定我的业绩,我也会对领导说谢谢,不再会感伤。
杨元庆说,希望这一次调整给联想带来 10 年的好运气,但回想上一次战略调整,也就是在 2001 年 11 月 1 日,不禁让人对这句话产生怀疑。怀疑归怀疑,事情还是要做的。生活还要继续。
----怀念和我一起共事的众多同事们!
附:柳传志对《公司不是家》的回应
一名联想员工写的《公司不是家》的文章登在网上,委婉哀怨,记载的是他的真实感受。我看了以后,心里很难过。在裁下去的员工中,有一些是我当年直接指挥过的老员工,他们谁都没有打电话给我,在默默地接受一切,这让我心中更加产生歉意。我想这其中的更多员工是元庆的直接下属,他的心情一定更胜过我许多。
我在想,一个企业应该遵循的最根本原则就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做到为股东、为员工、为社会几个方面负责;而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企业就必须上进,内部就必须引进竞争机制。员工在联想既要有感到温馨的一面,更会有奋勇争先而感到压力的另一面,因此不能把企业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是必然的。在家里,子女可以有各种缺点,犯各种错误,父母最终都是宽容的。企业则不可能是这样的。
在《公司不是家》这篇文章里,提到了战略性调整是由于领导的错,却要普通员工负责任的问题。我看到这个观点时,停下来作了思考。我想,他说的是对的。这次,有一部分员工被裁和领导的决策失误有关,和战略制定的失误是有关的。这是非常沉痛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向因此而被裁的员工诚恳地说“对不起”。但是我,作为董事长,以企业发展为根本追求,我应该要求杨元庆他们怎样工作呢一种做法是尽量小心谨慎,避免受损失;一种是要求突破、创新,就一定会犯错误。我们是在一种很困难的情况下打仗,在方方面面都和外国企业有相当大差距的情况下做的,但是我们必须去争,去抢;去拼!我们必须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进入新的领域,投入人力、物力去尝试,由于我们看不清方向,由于我们没有掌握好方法,我们会被碰得头破血流,付出惨重代价。
在我直接负责的十几年中,不知犯了多少错误,付出了多大代价,只不过领导宽容,没有跟我算账罢了。在惠阳联想工厂的马路对面,有 40 万平方米的土地,至今闲置,价值 6000 万,是 1997 年前后联想买的。当时我拍板准备发展制造业,由于后来要全力支持别的业务,我把它停了。1998 年联想全年的利润也就两三个亿,6 000 万是多大的分量啊。负责组织这项工作的同事也都全部调整,也有一些因此就离开了联想。从 1988 年联想向海外出击起,分分合合多少次,在这些整合中,我已经说不清有多少支队伍离开了联想。说来惭愧,由于我作为主要负责人的失误,可能会改变一些人一生的命运。
当我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会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办?今天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我要回答的问题是我应该怎么样要求杨元庆我对元庆说的只能是:一、牢记你的目标,牢记你的责任,进取、创新、突破!此外没有别的出路;二、要爱惜资源,特别要爱惜员工,牢牢记住以人为本;三、去打仗,十仗中胜七仗就是优秀的指挥官!
我很抱歉地对《公司不是家》的作者说,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元庆只能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从大局的角度看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最根本的为员工负责。如果元庆真的用为局部员工负责的方法去考虑问题,企业就会陷入一片儿女情长之中,完全无法发展,中国就会失去联想。因此企业前进的主旋律只能是战鼓,是激昂。
以元庆为代表的联想高层领导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员工们说:“我们把生命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你们了,带好我们,不要走错,”股东们更是不停地在说:“发展!利润!增长!”同行则是要抓住每一个机会,给我们以致命的打击,在这无休止的竞技场上,稍有不慎就会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我是过来人,我知道个中滋味。因此我们――股东们,员工们,对他们――企业管理的直接负责人,要严格要求,要批评,要提意见;同时也要鼓掌,要呐喊,要叫好!我们上下一心,精诚团结,打胜仗,我们不骄不躁;打了败仗,我们互相鼓励,依然战歌嘹亮,这才是我们,这才是真正的斯巴达克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