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言必谈“穿戴设备”,就如 2012 年言必谈“3D 打印”。已经被人听出老茧来了。
但是跟黄和聊完,发现还是有人在潜心做技术储备,在追求极致产品,在把“穿戴设备”作为一个创业梦,而不只是纯粹的所谓“贴地飞行”——很接地气地搞一些热门项目。
黄和在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合肥) 读的本科、硕士就是电子工程专业,在耶鲁大学读的博士是无线芯片(RFIC)设计。读博士前在上海工作两年,是射频和无线技术相关领域,博士辍学后到硅谷工作,也是进入 WIFI、蓝牙模块的顶级芯片供应商博通(Broadcom)工作。所以当听到黄和说自己是怀揣着梦想来做穿戴设备时,至少你会认同,这是一个关乎梦想的创业故事。
辍学博士生:从耶鲁到硅谷
很久没有听到辍学创业的故事了。如果 Sense-U 创业成功,黄和这段经历要被人反复嚼起,何况他还是鼎鼎大名的耶鲁大学博士生。
黄和 2004 年前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本科、硕士读了 8 年,之后在上海工作了两年。2006 年考上耶鲁大学博士生,五年的课程读了三年,2009 辍学到硅谷投奔梦想去了。
“读了那么多年书,我一直在无线电子这个领域。我在想,要把线下所有有价值的信息都链接到网络上,就像新浪那个时代的门户网站把报纸连上了网、Facebook 把社交关系连上了网”,黄和回顾自己 2009 年底时的创业初心,“实现当时跟导师讲不读书了,他感到非常惋惜,因为我学业基本都完成了,再熬两年就是‘耶鲁大学博士毕业生’——这个光环还是很有份量的”。
其实促使黄和创业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对平淡生活的恐惧。“博士生出来,相当于学了一门专业技能,在大公司做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开始过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黄和说,“这样很好,很稳定,房子也会越换越大。但如果你这样生活,能看到未来 20 年是什么样子。其他人都这样过来的,有些人觉得幸福,在我看来,乐趣就少了。我希望看准了大方向,即使路没那么清晰,也可以扎进去边走边摸索——这至少不会让你那么容易洞穿人生”。
拥有黄和这类想法的人,再适合创业不过。只不过多数人在唾手可得与伸手不及之间,通常会选择前者。
顺理成章,以及被逼出来的创业项目
Sense-U 主打“家庭穿戴设备”概念,说它顺理成章,是指黄和一开始的梦想就是做“连接所有线下信息到网上”的设备。只不过 2009 年的时候,概念还是“传感器”或“物联网”,如今是“可穿戴式”(wearable)设备。
说 Sense-U 是被逼出来的,是因为 2010 年底(此前一年到硅谷,在验证市场需求)项目启动到现在,陆续已有多款穿戴式设备面世,包括 Nike+FuelBand、Jawbone Up、Fitbit、Shine、Lark 等等。黄和虽然有一腔热情,但市场机会不等人,最终他把 Sense-U 定义为“世界首款 All-in-One 的家庭穿戴设备”。
所谓“家庭穿戴设备”,是指 Sense-U 除了提供日常的计步、卡路里统计外,还可以监控小孩的坐姿,监控老人是否跌倒,并提供可视化的家庭成员管理平台。
黄和没有解释监控小孩坐姿如何实现,因为是专利技术,不便详解。关于老人跌倒监控功能,他提到由大量的跌落实验得到数据模型,再在设备中测试和微调。为了做到丰富的样本数据,不同年龄段的人要做多次摔倒,黄和也亲自参与了跌倒实验,“做完实验之后浑身酸痛”。黄和团队的认真劲儿,让人想起来《性爱大师》中严肃正经的 William Masters。
这股认真劲儿,也是黄和团队的优势。目前他们团队 16 人,有 12 个人是高学历技术人员,平均年龄超过 30 岁,这在创业团队中是比较罕见的,但恰也说明雄厚的积淀。据黄和介绍,Sense-U 计步的精度可以达到 99%,坐姿的误差控制在 3 度以内,老人跌倒的监控精度为 90%。“我们不像国内的一些团队,只是简单粗暴地 copy 了设计,我们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解决方案”,黄和这话说得很有底气。
Sense-U 除了功能繁多外,另一个头衔是“全球最小的可穿戴设备”。黄和可能没注意到 Shine,后者只有纽扣大小,非常精致。不过 Sense-U 确实很小巧,除了比 Shine 要大外,比 Jawbone Up、Fitbit、Nike+FuelBand 都小了不少。尤其是聚合了计步、统计睡眠、监控坐姿、监控跌倒各种功能(将来会有更多功能)。
“开发穿戴式设备,最大的挑战是在这么小体积的产品做这么多事情,还要把功耗做低,把精度做高”,黄和说,“我们一开始找专家聊,他们都觉得不可能实现。后来他们看到 Sense-U,感到很意外”。帮助黄和实现梦想的,除了电路板外,主要还是团队的软件开发能力(算法),“硬件是平台,软件和算法才是服务”。
把众筹平台当宣传平台
说实话,吸引我对 Sense-U 进行关注,是因为它在美国第二大的众筹平台 Indiegogo 筹资,而且它是中国背景——创始人为中国人,团队成员大多为华人。
从这一点来说,Sense-U 选择通过 Indiegogo 来包装自己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否则如果它只是一家普通的深圳硬件创业团队,可能就处在被媒体忽视的边缘。——这是值得国内硬件创业团队借鉴的。
黄和的初衷,也是把 Indiegogo 作为一个宣传平台,而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筹资平台。“如果没有 Indiegogo 的筹款,我们也照常启动 Sense-U 项目”,黄和说,“我们在国内有一些企业订单,也拿过了几十万美元天使投资”。
当然,除了给项目宣传方面镀金外,登陆 Indiegogo 众筹平台也有实用功能,那就是促使 Sense-U 团队花费时间做了一个详尽的产品介绍页面。根据黄和介绍,为了登上 Indiegogo 平台,团队中有 4、5 个人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来准备,投入近 1 万美元。“但是值得的,它是一个向用户交流的平台,把我们产品功能展现给了用户”。
我问黄和为什么没有选择 KickStarter 平台,他说 KickStarter 有一些限制,不适合他们,Indiegogo 则接受全球各地的筹款。Sense-U 计划在 Indiegogo 筹资 10 万美元,现在已经筹到 6 万多美元,黄和估计剩余的八天能够把款筹齐。
在 Indiegogo 众筹,平台收取 4% 佣金,加上信用卡公司收取 3% 手续费。真正到达黄和手中的钱是 9.3 万美元。Sense-U 今年 12 月底在美国发货,春节前(1 月底)在中国市场发货,黄和希望首期能卖出 1 万台。Sense-U 的定价是 100 美元,按 1/3 成本计算,1 万台需求 30 万美元成本,众筹的款项是不够的。所以他们团队正在进行种子轮和 A 轮融资。
对于 100 美元的售价,我认为还是过高的。对此黄和说将来在中国市场的售价会控制在 300-400 元以内。他现在正在国内考察供应链,在采访中几次说到生产、制造、迭代速度要向深圳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