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图片分享社区再有新的竞争者,不过就是再多几个 XX 版或者面向 XX 的 Instagram 而已,直到今天碰到 dubble。
dubble (目前只有 for iOS 7 的版本,Android 版本在开发之中) 是一款基于“二次曝光”概念的图片分享社区产品。简单点说,就是你拍一张照片,上传之后,dubble 会花几秒时间将你的照片同另外一位用户的随机“二次曝光”一下,生成一张新的图片,两张图片的“描述”也会放在一起。你可以看到对方是谁,也可以查看对方的主页,看看他都哪些 Dubbles (二次曝光后的照片) 和 Singles(原始照片)。dubble 可导入本地相册中的图片、支持前后摄像头,暂时没有滤镜也不支持分享。
这听上去似乎也没什么,并且简单、清晰、直接的 UI 很多热门应用都有,不足以是 dubble 的亮点。但直到我拍完第一张照片之后,一切都变了。它让我想起了初试 Vine 和 FrontBack 时的激动,又带点 Snapchat 的兴奋和期待——而这一切的源头是等待 dubble 出照片的时间。dubble 就像一个暗箱,你永远不知道洗出来的会是什么。
这个等待的过程,在我看来是它同 FrontBack、Instagram、Dblcam、Vine 等最大的不同,也是后者都没有的 (这一点跟 Snapchat 倒是很像)。使用 Instagram 时,你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是独立的,且都由你掌控,你对最终发布的效果会有一个心理预期。而在 dubble 中,你上传完照片只是第一步——就好像去买一张魔术表演入场券——甚至照片究竟拍的如何,也并不是很重要 (就我目前看,类 Instagram 上的精致照片偏少),所有的一切兴奋,都源自于等待以及因为没有心理预期而产生的好奇和期盼,这是 dubble 最大的亮点。
而同 Vine、FrontBack 等类似的是,dubble 又是一个有新意,能够再次创造一种原先我们不会有的习惯的产品。下过之后,我就一直再拍,一直在等,就算是同一张图片,每次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些由两条“描述”拼接起来的句子也很无厘头,很有趣。
商业模式方面,dubble 的联合创始人和 CEO Adam Scott 表示,未来可能会考虑应用内一些功能的内购,或者提供打印服务,类似 30 cm x 30 cm 这种照片,让用户可以挂在墙上等。卖社区里的照片,也在考虑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