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文:The Way We Work Is Soul-Sucking, But Social Networks Are Not the Fix
随着 Twitter 近期提交 IPO 文件,时下最热门的图谱当属“兴趣图谱”了;在此之前,则是 Facebook 提出并推崇的“社交图谱”。而现在我们看到了第三种重要图谱的出现:工作图谱。
工作图谱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我们几乎有一半醒着的时间都在工作,还因为我们花在并非真正意义“工作”上的时间也很多,这里的“工作”是指我们擅长的事,比如写代码、设计产品或者任何我们对之热情满满的事。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坐在会议室开会、阅读邮件 (McKinsey 提供的数据是 30%)、寻找可能其他同事已有的文件或信息 (20% 时间) 等等。因为诸如进度更新、项目管理等为了保证所有人进度而产生的“磨损”,其结果仅仅是为了保证“左手”知道“右手”正在做什么。事实上,普通的员工大部分工作时间其实都是在做一些“同工作相关的工作”。
这让我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真如以上所说我们会觉得可耻,不是以上情况我们也会觉得可耻。花在“同工作相关的工作”上的每一分钟都表明你并没有做真正的“工作”。但是,我们就是停不下来,因为这种协调性的工作对于最终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问题:同工作相关的工作
如果我们坐下来,阅读每一封躺在所有人收件箱中的邮件、为每次会议做笔记、旁听每次讨论,然后仔细的更新所有的进度,这么做我们的确可以回答——比如:“现在同下一个项目究竟还差了哪些步骤?”、“谁在为每个步骤负责?”、“那些任务优先级更高,而哪些可以暂缓一会儿?”、“解决某个问题需要的文件和背景材料在哪儿?”——等一系列的问题。抑或是,“为什么 6 个月前决定的事情为什么会影响到我现在尝试要去做的事呢?”“见鬼,我现在究竟该做些什么?”。
但问题是,没有人能够阅读 / 记录 / 跟踪 / 旁听所有事情——就算可以,这也太劳神费力了。而这些“关于工作的工作”——以及由此引发的我们的期望究竟是什么的困惑——最终导致的是脱节及因低生产力而致的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年年如此。
99% 的公司都没有一个能够查看所有以上信息、展示所有人究竟都在做些什么的地方,这听上去的确很荒唐。更疯狂的是,今年有近 3040 亿美元将花在企业软件上——其中大部分都是企业社交软件——目的就是去解决上述的问题。而这些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于:他们中的大部分只是引入一些能让人们彼此互联的技术而已,并非专为“协同工作”打造。
而,现在其实是有一种方式能够更省力的帮助大家一起协同工作的,它需要我们管理好“工作图谱”。“社交图谱”图示的是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工作图谱”则是以工作为中心。
E-Mail ? 呃….
现在,以上的部分问题其实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是这些答案被埋在数百次的讨论,或是被“锁”在不同的人的邮箱里了。
试想一下,20 年前,我们仍需要发实体的备忘录或者招呼所有人过来在一间房子里开会,才能让所有人保持进度一致(On the same page),从这个角度,邮件真的是了不起的发明。
但 Email 是作为“邮局”的升级版而设计的,它并非为了让人们聚在一起,通过各种复杂的方式朝着一个伟大的目标迈进而生。未来的人们回头再看我们时,势必也会感到惊讶,并对我们心生同情,一如我们现在回头看 20 年前一样。他们会好奇:他们真的会成天守在 Gmail 和 Outlook 前吗?
这也解释了为何会有那么多想要超越电邮限制的尝试:从更好的邮件客户端到群组聊天。比如 Mailbox。它很漂亮,并且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个人邮件带来的恼人情绪。但归根结底,它只是让邮件变得更漂亮了….. 而邮件依然是头笨重的猪。类似 HipChat 等产品尽管也有用,但都缺少结构化的体系,比邮件带来的“噪音”更多——尤其是需要同其他人协同工作的时候。
与此同时,“企业社交网络”这一概念——即那些对 Facebook 起作用的事物和功能对企业也同样有用—— 当然很是吸引人 (如 Yammer、Salesforce 等),其中一些也真的比邮件更好。
但这些都是小的、增量式的改进。类似一个小小的产品,能够具备 10 美元的价值也反应了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多么的糟糕。
我们能够(并需要)做的更好
我们的个人和工作生活,即使有重叠,也有两个明确的目标——而他们需要不同的“图谱”。
于个人生活而言,目标是爱,而这需要一张以人为中心的社交图谱。于工作生活而言,目标是创造 (聚在一起发挥集体的潜力),而这,需要一张工作图谱,以工作为中心。
别误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企业里依然有价值。但,这种联系应该是为整个组织能够顺利运作和让工作真的落实而服务的,这种联系没有必要成为整张图谱的中心。
用计算机的术语就是,社交图谱包括人 (节点:nodes);关于人的信息 (关于节点的元数据: metadata on the nodes);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节点之间的边: the edges between the nodes ); 他们共享的内容 (沿边传输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ing along the edges)。
而工作图谱则包括:工作包(任务、想法、客户、目标、议程项目);关于工作的信息 (相关的会话、文件、状态、元数据);及这些如何匹配在一起;然后是同工作相关的人 (谁负责什么?同任务相关的人员)。
后一种数据结构的结果是我们能在需要信息时,拥有这些信息。而企业社交图谱则需要在整个团队中吼一声:“Yo! 有人开始做这事儿了吗?”。通过“工作图谱”,你可以很高效的找到负责这事儿的人,并且了解他们的进度。企业社交谱图模式则是建立在人物关系之上,工作图谱模式则是通过具体的项目来寻找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试想一下倘若能更清晰、理智、自信和自制,有更多时间,不用再被埋在邮件中、不用再忍受恼人的老板为了了解进度永无止尽的打扰….. 转而去担心工作延误或者错过截止日期,如此,我们可以专注在任务本身,并且能够协同的高效工作。
而这件事儿的核心在于我们就近如何设计我们的工具。通过一些东拼西揍和增量式的改进,我们目前已经可以得过且过了,但这只解决了一项需求。而要满足我们未来的需求,我们则需重头打造一款帮助人们协同工作的工具。
一个月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Ronald Coase —— “为什么我们要有公司”理论之父的去世了,再次引发了很多关于他的工作及他改变了什么的讨论。现今的经济已经不止是关于效率、规模和成本,而是关于生产力、学习和价值。我们的工作工具必须帮助我们释放这些更高层级的品质。
工作应该有意义,工作图谱也应该通过将工作中的摩擦和协同工作方面的任务自动化,来让我们更加专注的做好工作中的创新 (即非自动化) 部分。这才是 21 世纪应有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也能让人们去做伟大的事情,最终,推动人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