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程序的代码首先输入需要判断的整数并存放在变量n中(其实这个变量定义为unsigned类型更理想,因为题目中已经明确是大于3的整数)。紧接着通过:
class="brush:cpp;gutter:true;">k=sqrt(n);
试图求出n的平方根或其平方根的整数部分。然而这个写法是有问题的,能否正确地按照希望求得n的平方根或其整数部分是得不到保证的。
这是因为sqrt()函数的函数原型是:
double sqrt (double);
也就是说,sqrt()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都是double数据类型。double类型属于浮点数据类型的一种,浮点类型并非像整数类型那样可以精确地表示整数,正相反,浮点数据类型用于近似地表示实数,尽管在个别情况下可以精确地表示,但就一般意义上而言,浮点数据类型只是对一定范围内的实数的一种近似表示。
因此,在k=sqrt(n)这个表达式中,不可能指望这个n是准确的,因为按照sqrt()函数原型的要求,这个n实际上表示的是(double)n,即调用时会存在类型转换,转换后的值为double类型,它是否精确等于原来的int类型的n值,一般而言是不清楚的。
或许有些对IEEE754标准很熟悉的人对此不能赞同——他们非常清楚在这个标准下浮点数的表示方法和内部结构。好吧,“不争论”,继续看下一个不确定性。
由于sqrt()函数的返回值是double类型,这表明sqrt()函数只承诺为我们求得实参的平方根的近似值——而不是像数学那样一定可以得到一个精确值。换句话说,当调用sqrt(9.)的时候,函数未必会精确地得到3.0这个数学上的精确的平方根,sqrt(9.)的值无论为3.000000000000001还是2.999999999999999 都有可能。这虽然是出于理性的判断,但也并非绝无经验事实作为佐证。试看下面的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th.h> int main( void ) { int p , n = 4 ; p = pow( 10 , n ); printf("%d\n", p ); return 0; }
在某些编译器上的输出结果是:
9999
这清楚地表明pow()这样的返回值为double类型的数学函数只是一种近似计算的函数。sqrt()这个数学函数也是如此,sqrt(9.)的值无论为3.0、3.000000000000001还是2.999999999999999都有可能。一旦sqrt(9.)的值为2.999999999999999,那么
k=sqrt(n);
将使k被赋值为2而不是预期中的3。这样代码中的下一句:
for(i=2;i<=k;i++)
的循环次数就会产生错误。这种错误在何时出现很难预料,但k=sqrt(n)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表达则是确切无疑的。
这种未必立刻发作的错误比那些立刻就产生症状的BUG更可怕,它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样说不定什么时候造成损失。古代有则守株待兔的寓言,说的是某一天出现了兔子,你不能指望天天出现兔子。但这里的情形恰恰相反,尽管很多天都没出现兔子,但你保不准哪天就会突然窜出一只兔子。而一旦出现兔子,其严重后果则是你假定不会出现兔子时所无法预料的。
那么此时应该如何求n的平方根或其整数部分呢?实际上可以利用下面的数学常识轻易求得:
1=1^2
1+3=2^2
1+3+5=3^2
…
1+3+5+…+(2k?1)=k^2
后面正确的代码应用了这个原理。
样本代码中的另一个问题是根本没有考虑输入一旦不小于3时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一旦用户误输入数据,比如输入了负数,程序将会发生悲惨的崩溃。在一个真正的软件中,绝对不能假设用户一定会正确地输入,否则可能带来非常严重且无法弥补的损失。
此外,代码中的输出部分过于啰唆繁复,后面的代码对此也进行了修正。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void ) { int n ; printf("请输入n的值\n"); scanf("%d",&n); if( n <= 3) printf("输入不正确,程序退出\n"); else { int n_ = n , odd = 1 , k = 0 , i ; while( n_ >= odd ) { n_ -= odd ; odd += 2 ; k ++ ; } for(i=2;i<=k;i++) if(n%i==0) break; printf("%d%s是素数\n" , n , (i > k)?"":"不"); } return 0; }
其中:
while( n_ >= odd ) { n_ -= odd ; odd += 2 ; k ++ ; }
用于求出n的平方根的整数部分。由于只需进行√n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其效率方面也必定高于浮点运算的k=sqr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