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联合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
作为 Twitter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有一个全新的宏伟计划:将人们每天阅读新闻的方式从被动地消费不断增长的新闻转向主动地参与到由智能算法提供的启发式思维过程之中。在常人看来,如果不是威廉姆斯此前曾创建了多家已经彻底改变媒体产业格局的互联网公司的话,这样的目标似乎听起来是那么的不切实际。
早在 Twitter 改变新闻传播方式之前,威廉姆斯开发的首个轰动性平台 Blogger 就已经成为当今博客的鼻祖。更为重要的是,威廉姆斯后来又开发了多数发布长篇内容的新平台 Medium。对于处在虚无状态的互联网而言,Medium 就像是一座灯塔。Medium 没有“关注”或“好友”功能。对于一个读者而言,仅有的两个按钮就是“评论”和“推荐”。虽然 Medium 上没有太多的互动,但我个人的使用感受却远超其他平台。该网站的设计非常合理,可以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它将你与大批观点鲜明、发人深思的写手联系起来,让你从中获得启迪。
现在,距离威廉姆斯去年在 TechCrunch Disrupt 大会上发布 Medium 测试版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威廉姆斯也有话要说。
互联网充斥垃圾内容
威廉姆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最令新闻产业感到尴尬的硬伤:新闻产业需要制造出很多世俗的报道,以便能够让读者像瘾君子每天都需要通过吸食毒品获得快感一样养成每天阅读新闻的习惯。
威廉姆斯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总体来说,新闻本身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能够在阅读新闻方面少花点时间,同时多花时间阅读一些具有更深远影响的思想,那么多数人会拥有更好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即使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飘渺,但却很可能在多数情况下发挥作用。”
现实也确实如此。在启发美国人民主意识方面,现在的新闻经常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在最近发表的一篇名为《媒体真的很重要吗?》的研究报告中,经济学家们发现,一组被随机选择出来并长期阅读《华盛顿邮报》的美国公民对“政治知识和陈述观点”的理解并没有质的提高。
很明显,光是新闻自己不足以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加信息化。
相反,威廉姆斯认为,美国公民应该将他们对信息的迫切需求转向更具有意义的新闻内容。他指出:“任何发表出来的想法和故事都可能会改变某个人的一生。互联网彻底释放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方式,特别是突破了只有书本才能提供知识的束缚。世界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精彩。”
然而除了提供更好的内容以外,新闻本身最好能够出自专业人士之手。威廉姆斯曾经指出,目前科技博客的生存状态非常糟糕,经常充斥着垃圾内容。他在阐明这一观点时称:“很多科技博客非常糟糕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撰写博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写些什么。因此,我想调整一下我们对专业写作的定义。至少要让这一定义更加细化。”
威廉姆斯很明显已经在记者和新闻产业内部人士长期的辩论之间选择了自己的立场,他指出与缺乏商务经验的记者撰写出的一些日常新闻相比,TechCrunch 聘请商务人士撰写的周末专栏文章“很明显更具阅读价值”。
然而,威廉姆斯还是澄清了一点:“千万不要以为,埃文本人认为科技博客都是垃圾,因而借此宣传 Medium。人们也会同样在 Medium 上面发表垃圾内容。Twitter 上有垃圾内容,其他博客上也有,整个互联网上到处都有。如果试着把互联网上的垃圾内容彻底清除掉,那么互联网的重要性也许就不会这么高了。”
那么,威廉姆斯又是如何强调好内容的重要性的呢?
Medium:靠简单性吸引好创意
Medium 发布大批观点鲜明、发人深思的文章
《连线》网站 Wired.com 前任主编、现任 Medium 高级编辑的埃文·汉森(Evan Hansen)表示:“每个人都有值得反复提及的故事或见解,而且他们只是找不到分享这些故事和见解的正确渠道。”而 Medium 则将自己定位为专业媒体(比如《纽约时报》)和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博客型媒体(如《赫芬顿邮报》)的融合体。Medium 确实想成为每个人发布精华观点的平台。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 Medium 上发表的文章都是发自内心写出来的。用户无需在 Medium 网站上注册,也不用重新组织撰写博客的习惯,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就可以了。
Medium 撰写平台的简单性获得了知名作家和设计师的一致好评。Facebook Home 项目设计主管朱莉·卓(Julie Zhuo)在 Medium 发表的文章中指出:“Medium 确实为我提供了互联网写作的最佳体验。”《纽约时报》科技专栏作家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也给予了 Medium 极高的评价。他在一封邮件中写道:“我确实非常喜欢 Medium。我非常愿意在我的个人网站上把 WordPress 博客改为 Medium。”不过对于 WordPress 的一个好消息是,Medium 根本就不想成为一个单独的博客平台。
汉森强调指出,Medium 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无论最终会发展到哪里,Medium 都希望成为大胆且具有广泛影响力想法的家园,该公司会不惜投入人力和财力克服写作中的任何障碍。
增长知识最关键
传统新闻编辑通过提升自己对吸引读者眼球事件的敏感性来打造自身的名誉,但他们根本不在乎读者是否在阅读中积累了更多的知识。
威廉姆斯认为,Medium 为此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一款主要基于读者阅读某种类型文章的时长来推荐文章的智能算法。这是他首次在公开场合讨论 Medium 的智能算法问题。正如 Pandora 在音乐领域的探索一样,Medium 的全新算法旨在改进读者手动浏览互联网然后被动推荐阅读的方式。
在这一算法中,Medium 强调读者阅读一篇文章的时间长短,而不是简单的文章页面浏览量。威廉姆斯对此解释称:“阅读时长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在一个人们拥有无限选择的世界里,阅读时长却是衡量人们是否获得价值的重要标尺。”
对于新闻编辑来说,我们确实知道读者阅读某篇文章所花的时间。我们知道有不到 60% 的读者会阅读一篇文章超过一半的内容,而也有很大一部分读者只是打开文章页面却什么内容都不看。科技专栏作家法赫德·曼朱(Farhad Manjoo)在知名 IT 网络杂志《Slate》上发表的题目为《你不会看完这篇文章:人们为何不会读完在线文章》的博文中指出:“我简单概括,这是因为人们不愿在阅读一篇文章方面花费太长时间。”
但是,因为广告主案页面浏览量付费,所以能够吸引点击量才是王道。而我们推广其他类型高质量内容的努力就完全被牺牲掉了。
我认为,如果读者只关心有实质深度内容的文章,那么新闻产业的多数从业者是会感到很高兴的。但现实是,点击量很少的高质量内容却无法带来真金白银。那么,Medium 又是如何在摆脱广告的情况下实现盈利的呢?
两大盈利渠道
简单来说,现在还没有人知道 Medium 确切的盈利渠道。汉森也暗示,Medium 目前并没有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盈利问题上。
不过,其中的一个盈利渠道便是销售电子书。一部分读者可能会出于便利的因素而愿意购买 Kindle 版的《Mercenary》。而另一个盈利渠道则是技术授权以及与愿意转发 Medium 文章的知名媒体品牌分享收入。
尽管 Medium 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商业计划,但“产品第一、盈利第二”的理念已经形成。威廉姆斯对此解释称:“我们喜爱网络。我们看重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喜欢创新,并乐于身在其中。我们之所以要从事这项事业并不是为了赚钱。”
威廉姆斯正在完成他产品三部曲的最后一环。第一款产品 Blogger 为博客与媒体巨头展开竞争敞开了一扇大门;多年以后,第二款产品 Twitter 又赋予人们使用 140 个单词传播信息的能力;而 Medium 则希望能够让具有感染力的信息变得更加强大。
威廉姆斯指出:“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分享他们的想法,那么就会使更多人的生活状态得到改善。非常乐观地说,我们希望 Medium 能够让好的事物得到读者的关注。除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好奇需求以外,具有实质性的创意和故事才是更能吸引读者关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