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面孔”_业界人物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业界人物 >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面孔”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面孔”

 2010/11/3 14:18:01    南方人物周刊  我要评论(0)
  • 摘要:一个人际交往失调的电脑奇才,创造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本刊记者徐琳玲马克•扎克伯格性,电影,真实“听着,你会很成功,会很有钱。”“但是,你这辈子都以为女孩们不喜欢你,是因为你是个技术怪胎。我想让你知道,这不是真的——原因是你是一个混账!”再也忍受不了无休止的争吵,爱瑞卡一把抓住扎克的肩膀,盯着他说完这些话,扬长而去。10月1日纽约电影节开幕日,数百万人目睹了19岁的马克•扎克伯格(简称扎克
  • 标签:Facebook 创始人 扎克伯格

  一个人际交往失调的电脑奇才,创造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

  本刊记者 徐琳玲

马克•扎克伯格 马克•扎克伯格

  性,电影,真实

  “听着,你会很成功,会很有钱。”

  “但是,你这辈子都以为女孩们不喜欢你,是因为你是个技术怪胎。我想让你知道,这不是真的——原因是你是一个混账!”

  再也忍受不了无休止的争吵,爱瑞卡一把抓住扎克的肩膀,盯着他说完这些话,扬长而去。

  10月1日纽约电影节开幕日,数百万人目睹了19岁的马克•扎克伯格(简称扎克)是如何在酒吧被前女友抛弃。喝得烂醉的扎克回到寝室,当晚,他入侵了哈佛的数据库,把非法获得的在校女生照片和姓名贴在了自己的网站-facemash(砸脸),让男生票选哪个更具有性魅力。

  facemash的点击量当即超过了2.2万次。

  一夜间,这个公然带有侮辱性的票选美女活动,使得扎克在哈佛各女权主义团体中臭名昭著。

  由大卫•芬奇执导的《社交网络》讲述了19岁的哈佛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和全球第一大社交网站Facebook的故事是如何拉开序幕的。独立电影界崭露头角的新晋小生杰西•艾森堡出演扎克。

  《社交网络》在北美上映后,首周以2300万美元的收入登上票房榜榜首,第二周仍以1550万美元的入账蝉联冠军,目前前两周的总票房已逼近5000万美元。

  “这是一个关于天才、性、友谊与背叛的故事”。本•迈茨瑞奇宣称,影片改编自他的纪实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由阿伦•索金担任编剧。

  在Facebook上,扎克把《白宫群英》从“我最喜欢的电视剧”一栏中删掉——那正是阿伦•索金的成名作。扎克一度曾对该剧触及“华盛顿权力中心的真实生活” 赞不绝口。 “我不会去看电影的。我知道真实的故事。我的故事没这么戏剧性。”

  天才,怪胎

  2002年秋天,哈佛大学剑桥校区走进来一个满头卷发、服饰品位怪异的男孩。他常常穿着一件有小猴图案的灰色连帽衫,上面印有——“编程猴”。

  他看上去有点呆。在周五校园派对的人群中,他总是有点突兀。用典型的校园式幽默来说,扎克就是那种戴着一副厚得像啤酒瓶的眼镜的电脑怪胎。

  “他就像个机器人”——周围的人如此评价他——“他已被过度程序化了。” 确实,他说话方式有时很像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同拨号音般的喧闹,脏话连篇,透着屈尊的傲慢,总摆出他比你知道得多一点。——一个羞怯与狂妄的奇怪混合体。

  这是哈佛,没有女孩会喜欢一个笨拙、傲慢、性情怪异的“技术怪人”。扎克设法加入了一个犹太裔俱乐部,他极其渴望能加入校园里那些排外的精英兄弟会。

  他把鼻子抵在玻璃窗上,望着窗那头看上去很酷的世界。——“我要让他们大吃一惊,我配得更好的人生。”

  扎克出生于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纽约市北的富人区长大。父亲爱德华是牙医,母亲则是精神病医师。扎克有3个姐妹,他是家中唯一的儿子。

  和乔布斯、比尔•盖茨这些硅谷传奇人物一样,他在童年时就展露了对计算机技术的痴迷。10岁时,扎克得到了第一台电脑,并从父亲那里学会了Basic语言。父母为他找了一位软件开发员每周给他上课。扎克很快让家庭教师感到吃力——“这孩子是个神童,要能教他东西很难。”

  当其他男孩处于痴迷电脑游戏的年龄,扎克开始着迷于自己开发游戏程序。不久后,他到一所私立大学上研究生计算机课程。上第一堂课时,教导员指着扎克对爱德华说:“你不能把孩子带到教室来。”

  12岁时,扎克为父亲开发了一款以他名字命名的网络通讯软件ZuckNet,以改变传统的接待员通报病人的方式,孩子们则可以通过电脑彼此发送消息。这就是后来AOL通讯软件的初始版本

  一天晚上,当妹妹多娜在电脑前工作时,突然屏幕上出现一行字符:“电脑中了致命的病毒,将在30秒内爆炸。”随后就开始倒计时。多娜跑到阶梯上,大叫“Mark!”——当然,这是扎克的恶作剧。

  上精英寄宿制学院时,扎克和朋友一起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软件上传到网络后,得到了很多技术类博客的推荐。扎克的才华开始引起大公司的注意,AOL和微软购买了Synapse,向这位电脑神童抛出了橄榄枝。

  他选择去哈佛读心理学。有一天,他还会让这些巨头们大吃一惊的。

  金钱,权力

  计程车在101高速公路飞驰而过,路两旁林立着yahoo这样的高科技公司。2004年1月,穿着印有“黑客”二字灰色T恤的扎克第一次来到硅谷。

  “我当时想,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创办一家公司。这在当时可能不行,但总有一天我们肯定能。”

  入侵学校数据库、被哈佛校方处以留校察看后,扎克一时成了哈佛“名人”。一对叫文克莱沃斯的孪生兄弟找到了他,他们在筹备一个名为Harvard connection(后更名为connectU)的校内社交网站。扎克答应合伙,负责网站的技术问题。

  扎克迟迟不向合作者交出网站的技术方案——事实上,他已经拿定主意创办自己的网站。在一家比萨饼连锁店里,扎克和他的两个室友莫斯科维茨和休斯谈论未来的科技趋势:“显而易见,每个人都想在线,一个巨大的网络社交群将不可避免——我们预计这将会发生。”

  他们花了一个星期编写程序,把网站定位为哈佛校友的联系平台。

  2004年2月,Facebook正式对外推出。它立刻横扫哈佛校园。当月底,就有超过半数的哈佛本科生成为它的注册用户。两个月后,Facebook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所有常春藤院校和其他一些学校。截至2004年底,它的注册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

  这一年,哈佛史上最富盛名的辍学生回母校做演讲。扎克后来说,正是比尔•盖茨的一席话,让他决定放弃学业,专心运营Facebook。“盖茨鼓励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个项目,而当时哈佛也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当时盖茨开玩笑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

  很快,扎克和他的朋友已将他们日益壮大的业务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迁往了加州的帕洛阿尔托,在一所转租的公寓里经营网站。在那里,与Napster 联席创始人西恩•帕克的偶遇,帮助他们赢得了与硅谷融资家、在线转账系统PayPal联席创始人彼得•塞尔的会面机会。塞尔最终成为Facebook的首位投资人,出资50万美元,令Facebook顺利启航。

  Facebook继续以惊人的扩张速度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巨头注意。2005年,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的MTV提出愿以7400万美元买下Facebook。 接着,微软、苹果一个比一个开出更高的收购价。2006年,Yahoo报出了1亿美元的价格。

  他才22岁时,已经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他决心继续经营Facebook。

  这让时任Yahoo CEO的萨姆尔大吃一惊:“我从没遇到过有人会对1亿美元无动于衷,更别提他的年纪——才20出头。他竟然对我说——‘这不是价格问题,它是我的孩子,我想继续经营它,做大它。’”

  金钱从来不是扎克首要关注的东西。他依然穿着灰T恤、蓝色牛仔裤,刚租下一座有4个卧室的房子,觉得太过浪费了。

  事实上,任何东西也动摇不了他的野心——建立并统治一个全新的网络帝国。

  这个世界仿佛在回应着他,Facebook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今天,至少每14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拥有facebook账号。在10月期《名利场》的新权力榜单中,扎克排名第一,领先于乔布斯、Google领导人以及鲁伯特•默多克。

  《名利场》称扎克为“我们新的凯撒大帝”。

  谎言,背叛

  朋友:你想好怎么对付那个网站(Harvard connetion)?

  扎克: 我要操了他们!

  大概就在今年。

  操了他们!

  随着Facebook取得商业成功,被扎克抛在脑后的往日合作者再也按捺不住了。

  “他偷走了我们的时机,他偷走了我们的创意,他偷走了我们的执行方案”。文克莱沃斯孪生兄弟指责扎克用卑劣的手段偷走了他们的点子。

  从任何角度说,出身世家的文克莱沃斯兄弟都是让扎克嫉妒和羡慕的人——高大英俊、肩膀宽阔,是灼手可热的哈佛兄弟会成员,风头正劲的赛艇运动员,兄弟俩还参加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他们都是哈佛女孩们梦寐以求的约会对象。

  文克莱沃斯兄弟向哈佛大学提起申诉。事情最终闹到了时任哈佛校长萨默斯那里。这位前美国财政部长拒绝干预,扎克伯格的前合作者最终向法院提出诉讼。

  扎克辩解说:“Harvard connection和Facebook 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是约会网站,而我们是一个社会化的网络系统。”

  事实恐怕并非如此:毕竟,Facebook的律师团队提出一个价值达6500万美元的和解方案 ,虽然,这远远没有达到文克莱沃斯兄弟的要求——他们指责Facebook方面在股票价值上有意误导了他们。

  几年间,扎克的创业伙伴和朋友们纷纷与他分道扬镳。离开后,他们陆续创办自己的网络公司。

  也许,朋友和老板本来就是一种难以处理的多重角色,何况这位朋友有些让人很不舒服的坏习惯——从创立之初,Facebook网站的每一页上都打着“扎克出品”的标志。“总之,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秀场。”一位昔日密友评价说。

  Facebook迁往硅谷时,合作创始人莫斯科维茨留在纽约为公司筹集资金。他和扎克开始为公司的战略方向和私人矛盾争吵。他被迫淡出公司的日常管理。不久,莫斯科维茨发现,自己在Facebook原本30%的股份被稀释到0.03%。一怒之下,莫斯科维茨把扎克告上了法庭。

  《社交网络》大部分的素材都来自对莫斯科维茨的采访。

  2006年,西恩•帕克因为窝藏可卡被警方逮捕。在法庭上,扎克作了不利于帕克的证词。在股东的施压下,帕克辞去Facebook总裁一职。帕克一直认为,扎克是背后对他落井下石的主谋,其目的是将他踢出公司管理层。

  他们都叫他扎克,杀手扎克。

  新凯撒大帝的哲学

  在高中学习拉丁文时,扎克第一次读到埃涅阿斯。当回忆起埃涅阿斯的征服和他的梦想——“建立在时间和疆域上没有界限的城市”时,扎克兴奋不已。

  他爱引用类似句子,譬如“幸运偏爱勇敢的人”,譬如“没有国界的帝国”。

  曾担任Facebook总裁的西恩•帕克说:“他身上有种想当帝王的倾向,总是迷恋古希腊奥德赛那一类故事。”

  Facebook的商业模式依赖于人们对隐私、泄密和完全的自我展示。如果越多的人愿意在网络上展示这些,Facebook就越能从广告商那里赚取更多的钱。令扎克高兴的是,他的愿景、商业利益与个人哲学完美统一在一起。

  在主页的个人介绍中,扎克简单写道:“我正尝试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

  2007年,扎克宣布把Facebook开放成为平台,这意味着外部开发者可以使用这个网站开发各种应用系统。从2008年起,用户可以用他们的账户登录、注册其他网站、游戏系统、手机设备,这如同在网络世界创建了护照。一家社交游戏网站预计在2010年里赚到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Facebook的用户。

  为了实现帝国之梦,扎克的“臣民”将被迫提供更多的个人信息给Facebook和它的商业伙伴。根据2009年11月Facebook修改的隐私条例,除非你愿意应付一系列复杂的设置,用户的姓名、性别、照片、朋友都将被默认对外公开。

  这立刻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声。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和电子隐私信息中心指责,Facebook所作所为极为恶劣,毁灭他们赖以为基础的社会影响力。

  这是一场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对峙。扎克反复强调,开放和透明,将会使得这个世界更美好。“我们意识到,人们将会在这个话题不断地指责我们,但是我们相信我们在做正确的事。”

  “在一个越发公开透明的社会里,人们将会为他们的行动后果负责,就更有可能会表现得更为负责。” 他声称:世界的潮流就是透明和分享,Facebook最好是不要徒劳地抵制世界发展的潮流。

  一位博客开创者如此评价说:“对一个26岁的黄金小子,年纪轻轻就家财万贯,拥有特权、成功的事业,他当然不会理解有人要保留点什么的需要。”

  真是这样么,扎克?

  透明,开放,分享

  《社交网络》测试着扎克对他鼓吹的“开放”和“透明”的真诚度。

  正如比尔•盖茨厌恶电影《硅谷海盗》,斯蒂夫•乔布斯厌恶嗅觉灵敏的记者和传记作家挖掘他的阴暗面,扎克不得不面对那些足以让他难堪的往事。

  电影真实么?

  本•迈茨瑞奇素来喜欢在小说中利用情景再现、拼凑的人物、经过调整的对话。或许,他以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拼凑出扎克和其他几位早期创业者的人性“面孔”。谁都无法否认,电影的基本事实框架是不容置疑的。

  扎克和其他Facebook高管断然拒绝了制片人斯考特•鲁丁的采访邀请;接着,他们要求索尼电影公司修改电影剧本,遭到了拒绝。接着,他们拒绝《社交网络》在Facebook网站上做电影宣传

  现在,他必须把自己和银幕上那个没有安全感、充满性亢奋的年轻阴谋家区分开来。虽然他从来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喜欢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

  电影公映前,扎克接受了《纽约客》的独家专访,还上了著名“脱口秀女王”温弗瑞的电视节目。

  甚至,他允许记者参观了他刚刚租下的一所房子——9月初,他现任女友、在波士顿长大的华裔女孩普瑞西•陈将搬来与他同居。

  Facebook的公关声称——电影是虚构的,而《纽约客》则展现了一个“真实、全面的马克•扎克伯格”。

  否认不了的,是网络流传着的扎克早年和朋友们间的网络对话录。在通篇fuck、bitch的脏话中,他把那些“信任他”的用户侮辱为“一群笨蛋白痴!”并叫嚣他有泄露用户一切信息的能耐。

  现在的扎克表示对此“非常非常”后悔:“我已经成长了,并学到很多。”“如果你建立一种拥有影响力、为许多人依赖的服务系统,你就必须成熟起来”。

  他也许真的改变了,他也许什么都没改变,依然还是那个羞怯与极度狂妄的奇怪混合体。

  请记住Facebook上这张面孔:马克•扎克伯格,26岁,男,性向:女 热爱:极简主义、革命与禁欲……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