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建硕的对话:写Blog促进思考,喜爱Linux和PHP_程序人生_非技术区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非技术区 > 程序人生 > 与王建硕的对话:写Blog促进思考,喜爱Linux和PHP

与王建硕的对话:写Blog促进思考,喜爱Linux和PHP

 2010/9/18 23:23:35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作者:阮一峰日期:四月初,建硕约我见面聊天。我就建议做一个访谈,我来提问,他来回答。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把封闭式交流(closetalk)变成开放式交流(opentalk),让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也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馈。下面就是访谈的全文,主要通过Email进行。我要感谢建硕详细耐心的回答,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我也正好借这个机会,说出了很多平时没有机会说的想法。最后,建硕希望大家在阅读之前,先了解一下百姓网,因为他们正在招人
  • 标签:王建硕 对话 写Blog促进思考 喜爱Linux PHP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四月初,建硕约我见面聊天。

我就建议做一个访谈,我来提问,他来回答。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把封闭式交流(close talk)变成开放式交流(open talk),让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也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馈。

下面就是访谈的全文,主要通过Email进行。我要感谢建硕详细耐心的回答,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我也正好借这个机会,说出了很多平时没有机会说的想法。

最后,建硕希望大家在阅读之前,先了解一下百姓网,因为他们正在招人。

====================================

王建硕的对话

R = 阮一峰

W = 王建硕

时间:2010年4月15日

R:建硕,我知道你有两个Blog,一个是英文的,另一个是中文的。但是,你更新英文Blog的频率,远远高于更新中文 Blog,这是为什么?

W:这其实是一种机缘巧合。

2000 年,我在微软做工程师,习惯阅读一种叫做KB(知识库)的文章(比如这篇http://support.microsoft.com/kb/216206)。我就模仿这样的格式和写法,写了一些关于浦东机场的英文介绍,结果排在Google搜索Pudong Airport的第一条结果,可见当时互联网上关于中国的英文内容非常少。

2002年,我开始用Movable Type架blog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写一些能提供价值的东西。为来华的外国旅行者撰写英文介绍,就是一个很独特、而且我做得到的事情。

此后的8年,我在blog上记录的事情,不过只是一些日常生活。如果用中文写,本地的读者可能没兴趣,不觉得这样的文章有任何价值。比如,上海的公交车票2块钱一张,上海的火警电话是119、不是911等等,这种鸡毛蒜皮的话题,本地读者司空见惯,但对于英文读者,却是其他地方很难得到的信息。我的中文blog也在写,不过内容主要是IT评论,更新频率就慢一些。

R:我觉得,你说出了写作Blog的正确做法,那就是为读者创造价值。如果有人想要建立一个受欢迎的、有影响力的blog,那么这一点是他必须牢记的。只有你的文章对他人有价值,你才会有读者。我其实一直想建立一个英文blog,但是就是因为找不到我能够写的、并且西方读者也会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迟迟没有动手。

当然,除了创造价值,Blog还有另一个作用----沟通媒介。通过Blog,别人能够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怎么想,每一篇 Blog都是一个与他人沟通的机会。所以,你较少写中文blog,我觉得挺遗憾的,因为这样一来,你与其他同业的沟通、你在国内业界的影响力就少了一个重要渠道,毕竟你的事业还是在国内。不过,我现在对这一点也不是很确定了,blog的沟通功能也许并不重要。上个月,Joel宣布不在网志上谈论软件了,因为他发现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能够通过写Blog获得成功。

所以,我就想问你第二个问题,写作Blog与个人职业之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因为我发现,你很少在网志上谈到你的公司,尤其很少谈到公司的产品?

W:其实在微软的时候,我是有意避免谈论公司的。

两个原因。第一,我不太能区分哪些是公开信息,哪些不是,分起来很累。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blog是我个人的表达,不是传播公司信息的渠道。微软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它的名声和光环是属于它自己的,不是属于我的,我只是一个微软的普通员工。

我觉得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哪些是公司带给你的。你之所以拥有后者,很可能仅仅是因为运气好,是公司的成功,而不是你的成功。所以,我不太会写到公司。

后来在百姓网,我同样延续了这种方式,把公司和自己分开。自己就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在需要代表公司的时候,我会扮演那个角色,而在 blog上,是自己。

R:看来你把blog和公司分得很开。确实如你所说,个人blog不是宣传公司的窗口。事实上,很少人有动力,无偿为公司做宣传,这也是为什么商业公司的Blog大多不成功的原因。但是,如果公司是你自己的,你会不会在Blog上写自己的公司?我的问题其实是,创业者应不应该利用Blog,作为宣传自己的工具?

W: 即使是自己的公司,我希望在blog上面分享的更多的是运行公司过程中的心得,尤其是失误和教训,来帮助其他的创业者。这部分是我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与他人分享我的想法,不是在做宣传。

我更多地把读者当做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我要发展的客户。我从来不想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炫耀公司,更多的是分享自己的心得。每个人写blog的原因千差万别,有人写blog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公司或者自己,这个动机无可厚非,只是这不是我写blog的目的。

R:如果我创业的话,肯定会在blog上宣传,因为我需要更多的人帮我。所以,我还是挺看重网站流量的。你写作blog的立足点是分享心得,对流量大概就不是很重视了。你的Blog流量目前是多少?

W:刚才看了下,远没有以前多,大概每个月25万(只是以前的1/4)。可见现在关于上海的英文信息越来越多,我的blog 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这是好事情。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订阅Feed来看Blog,不再访问网站了。

R:我的流量比你少,现在一个月的独立IP访问者,大概10多万。而且已经一年了,一直稳定在这个数量,没有明显增长。所以,我怀疑Blog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工具,到了一定程度,流量就上不去了。

当然,非商业性的个人Blog,不用太在乎流量。但我也不觉得流量减少是好事情,因为读者反馈也会相应减少。如果长期没有足够的读者留言,对我写文章的积极性是有打击的。老实说,我确实希望每篇文章的读者留言能够多一点。

说到读者留言,那就引出了下面一个问题,写作Blog的意义到底何在?有些人很不理解,认为写作Blog无偿给他人阅读,是一种很傻的行为,既赚不到钱,又浪费时间。我当然不同意这种看法,但是我想先问问你,坚持不断写网志,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W:促进思考。

每天写作blog,帮助自己养成了更多观察、更多探究的习惯。看到地铁开通,或者其他有趣的事情,我总是习惯性地去关心,这就是多年blogging让我养成的习惯。每天晚上,我都要问自己:今天有什么特别?我应该写点什么?......你知道一件事情,与你要表达一件事情,这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写作,你能帮助自己更清楚地理解问题。

另一方面,全世界读者的留言,是我从blog收获的最大财富。每天与不同的观点对话,会让自己更全面地看待这个世界。

R:说得好!写作帮助我们整理自己的思想。blog其实是一种理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很多时候我们写作 blog,就是在做这种训练。我写作的时候,有时会尝试不同的表达方法,看看怎么写最容易看懂、最容易被他人接受。每当有读者留言批评我的观点,我就知道了我的思维和表达在什么地方还有欠缺。Joel说过,写作能力是区分领袖和普通程序员的标志。我们不一定要当领袖,但是能够说服他人认同你的观点,这绝对是不容忽视的能力,而blog就是获取这种能力的一种卓越训练方法。

此外,写作blog还有一个最大理由。我记得,你在网志中写过一件事,有人问:"你为什么写blog?"你反问道:"你为什么打电话?"我简直要为这个回答拍案叫绝。我们需要与人交流,渴望了解全部的世界,blog帮助我们遇到那些其他方式无法遇到的人。

不过,写作blog的代价,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你每天要在Blog上用掉多少时间?

W:平均每天半个小时。

R:这就是我佩服你的地方。你用英语写,经常有1000词以上的长文,而且写得很清晰易读,却只需要半个小时。这意味着,你基本上没有把时间花在苦苦构思和反复修改上面,属于一次成文。我用汉语写,也做不到这一点。

我的每一篇文章,通常需要2小时~6小时的写作时间。有时候写完以后,觉得特别累,都不想干别的事情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是值得的。回过头看,我幸亏把时间花在写作blog上面,否则那些时间就白白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印记。

我现在怀疑的就是,我能不能把这种写作热情保持下去。你能保持吗?相比十年前,你对于Blog是否还有同样的热情,或者说同等程度的通过文字、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愿望?

W:我依然热情不减。我的blog最重要的读者,就是我自己。如果碰巧帮助了别人,那是额外的收获。即使没有人读,我觉得我也会继续,因为它帮助自己思考。

R:这一点,我与你不同。blog就好像一个人在自说自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想要说出自己见解的意愿不是那么强烈了,也不是那么在乎,能不能获得外界的承认了。如果有一天,我觉得自己想说的东西,都已经说完了,可能就不写blog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结束语,我印象很深。他说:"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不过,我的这一天,还要等很久才会到来。

你想过这个问题吗?觉得自己还会坚持Blogging多久?forever?

W:我觉得只要这还是一种可以帮助自己思考、帮助自己记录的好办法,我就会继续。但是如果不是了,我并没有永远blog下去的预设的目标。

R:好了,我们谈Blog,已经谈了很久了。现在换个话题,能不能谈谈百姓网?

W:这个我们还是私下谈吧。我希望人们关注的,不是运营百姓网的公司,而是网站本身。作为公司,我们宁愿保持低调。

R:我能理解你的谨慎。那么我能不能问一下,百姓网的后台数据库和编程语言是什么?

W:MySQL和PHP。

R:果然与我猜想的一样。我想你肯定对这两个软件,有很多使用心得,我也很有兴趣探讨,如何用它们架设大型网站。但是,这个话题太专业,而且一谈下去,就没完了,让我们留到以后再谈吧。

我的下一个问题是,你现在是否还编程?你最熟练的编程语言是什么?

W:是的,我一直没有停止编程。

大学的时候是C++,在微软是ASP,VBA(不是VB,因为那个时候我在Office组)和C#。现在是PHP。语言很有趣,很长时间(我是说超过5年)不写,就很生疏,甚至不觉得会用了,语法还懂,但就是函数记不得了。

R:我没想到,你已经完全用PHP编程了,你在blog上根本没有提到啊。我很好奇,像你这样典型的Windows程序员,切换到Linux平台,是什么感受?你对这两个平台的优劣怎么评价?

W:我毫不掩饰对Linux和PHP的喜爱。这个系统和语言太棒了。我是98年进入微软实习开始就挥别了 Linux的世界,直到几年前重新回来。我也同样不掩饰我对微软系统的喜爱。微软的架构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架构,无论是不同的产品和平台之间的配合,还是在一种编程语言之内的。我们用PHP完成的很多组件,其实是受微软的ASP.NET的启发(比如,Datagrid和 Datasource的绑定,Event体系,DAO的封装等等)。这些组件所有的编程语言都可以做,但是微软提供了现成的东西给你用,非常方便。虽然对于铁杆程序员来说,可能并没有自己写的顺手。

如果只在微软的世界遨游,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实也是件幸福的事情。微软的成功,是支持商业的技术的成功。微软的hashoujian.html" target="_blank">杀手锏,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为了"生产力",为了用户的商业成功而追求技术。喜欢微软的人,除了办公室里需要加班赶出明天的演讲稿、或者财务报表的白领,还有希望赚更多钱的小业主和面临巨大上线时间压力的CTO。微软的技术像快餐一样,虽不美味,不够精致,但是对于填饱一个个刚刚开始尝到IT甜头的中小企业的肚子,还是实惠的。我们在挑剔它的同时,不能忽视它让全球多少的企业开始使用电脑提高生产力所做的贡献。

Linux的世界是程序员的世界,是对计算机技术充满爱好的geek的世界,也是一批数量很小、但是影响很大的互联网公司的世界。能够轻松的在几十台服务器上面分布web服务,能够有海量的开源工具来用,能够在miliseconds(毫秒)和 terrabytes(万亿比特)之间游刃有余,Linux能更加轻松地做到。

很多技术论坛上面,关于Linux和Windows哪个更好的争论,10年过去了还没有平息的迹象,就像上海好还是北京好那种经典辩论帖一样越来越红火,我很是不解。难道我们只能爱一样吗?难道我们不能爱在北京呆着,也喜欢上海的生活吗?当我们真正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正确答案的时候,我们离了解这个世界或许更近了一步。

R:你比较有包容性,这一点比我好,我比较偏执,有时会独尊一家,贬低他人。我发现,你对微软的理解很深刻。我也同意微软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是我会把自己的未来都赌在Linux和自由软件上面。

虽然你现在还在编程,但是你的主要角色,已经变成了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做一个管理者与做一个程序员,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你喜欢哪一种角色?

W: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

程序员是一个Individual Contributor,是和程序的世界打交道。管理者是People Manager 和 Business Manager,打交道的是人和业务,需要完全不同的技能。

很难说更喜欢哪种。我曾经做了很久的程序员,轻车熟路,而管理者是比较新的话题,需要时间去学。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会很舒服,能体会到那种宁静的感觉,但有可能不够兴奋;而在不那么熟悉的地方,会比较纠结,会犯错误,但是会接触到新的东西。如果一定让我选择,我会选新的。

R:我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它是国内程序员的普遍问题。你知道的,在国内的环境中,你不太可能一辈子编程的。程序员到了一定阶段,就面临转型的问题,要么升级成为项目经理,要么自己去创业。无论哪种情况,他都要变成一个管理者的角色,从与机器打交道,变为与人、与市场、与政府打交道。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的,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管理岗位的。

我现在想的比较多的是,如果程序员创业,除了编程之外,他应该做哪些事情?怎么做?注意事项是什么?让我们聊聊创业方面的话题吧。我先问一个问题,你现在最频繁使用的三个网站是什么?

W:Google的全线产品。

R:嗯,好像这是大家的共同回答。我其实想听到Google以外的答案,但是好像很难。Google占据了我们网络生活的中心位置。这是不是意味着,其他网站的成长空间已经变得很有限了?因为它们不可能挤进互联网的中心地带,只能在边缘争夺一些注意力

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新人身上。过去一年中,你有没有很看好的互联网初创项目?

W:不知道。

因为项目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是团队的执行更重要,甚至运气都能决定最后的成败。太多因素参杂在一起,你根本无法判断创业能否成功。另一方面,我自己接触的不多,在媒体上看到的又都是只言片语的介绍,无从判断。

R:真是奇怪。前几年,我们很容易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网站,比如2002年是Wikipedia,2003年是 Flickr,2004年是youtube,后面是Facebook、twitter等等。但是,这两年这种感觉就消失了,似乎缺少重大的创新,只有一些技术上的提高。

国内的情况尤其糟糕。中国这么大的互联网市场,去年一年居然没有任何一个值得一提的网站创新项目。大家都在忙着做网络游戏和社会化网络,再加上电子商务。虽然这与恶劣的政策环境有关系,但是网站创新的可能性,似乎本身就处在衰竭中。

我想问你,Web 2.0之后,你觉得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W:在中国,我觉得接下来的重点,在于已有的网站如何可以从"不work",到"work"。比如电子商务网站,下了单,可以方便安全的付款,可以快速可靠的收到货,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现在的很多网站的问题,不是没有新的功能,而是最最基本的功能还不是那么好用,不总"work"。再比如支付,如果一个人想付钱,就可以付钱,还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吗?但现在很多时候,就是卡在某些环节(比如银行的认证等等),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方便的支付。这些问题,是网站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道路。

R:你说的这些,都属于网络功能的深化、配套和完善,并不是模式上的变化。

我说一下我的思考,我觉得Web Service是下一个阶段的重点,也就是所谓的"云端"。互联网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服务,下一步是把它们融合起来。越来越多的网站开放了API,你可以做到一些以前根本无法想像的事情。最大的商业机会,可能会出现在移动通信和物联网这两个领域。手持设备马上就会超过PC,成为最大的终端平台。而物联网的想像空间更大,如果超市里的每一件商品,城市里的每一扇门,街上的每一辆汽车,都被分配到一个IP地址,那会发生什么事?

不过还是先看眼前的商业机会吧。前不久,你在文章中曾经说,未来10年中国的二线城市有很好的机会,能否详细谈一下这个观点?

W:这是拉和推两种力量造成的。

中国巨大的快速交通网络正在搭建。和美国媲美的高速公里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从上海出发的G40直达西安,G50直通重庆,G60到达昆明,G15连接沈阳和海口。在我的老家洛阳,G30横贯中国东西,G55纵观南北。开车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变得更加简单。高速铁路也帮助很多像成都,长沙,武汉,郑州这样的城市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这些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在郑州交叉,过去50年对郑州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大约十几个城市会陆续开通地铁。地铁对于一个城市的促进作用,在北京、上海这些地铁开通很久的城市的居民,一定深有体会。

说到推的力量,其实是大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以及相对变小的机会,让很多在大城市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技能的人,会愿意尝试回到家乡,去探索更多的机会。如果说,5年前,我的很多在上海的朋友聊起干脆卖了房子回家去的想法时,还仅仅是一句气话,一个想法。那么5年后,已经开始是一种行动。杨萌观察到的他的同学回长沙创业的现象,和我看到的很一致。未来还会有很多的年轻人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读书,并且留下来工作一段时间,但掌握了足够的技能以后,回去利用自己获得的这些"超前"的技能回到更广阔的二三线城市,绝对是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就像80年代的出国潮和最近的回国潮很像。

我最近自己到成都,郑州这样的城市,发现资金,人才,政策等已经在那里聚合了。

R:你知道吗?我被你的这个观点打动了。我早就不想待在上海了,也许我应该加快行动,搬到其他城市去了,哈哈。

最后一个问题,你对10年后的自己,期望是什么?

W:我一直追求的:幸福和智慧。

R:其实,我期望听到一些更具体的回答。不过还是祝愿你,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至于我,我希望未来10年,能够比过去10年有更大的成果,不要再错过机会了,也不要像过去10年过得那样艰苦了。

谢谢你回答了我这么多问题,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继续聊。

(完)

文档信息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
  • 原文网址: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0/04/talk_with_wangjianshuo.html
  • 最后修改时间:2010年4月29日 03:1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