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媒体,套路的公关 " src="/Upload/Images/2018011516/97876C41E81111D2.jpg" alt="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idth="671" height="385"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
一家媒体于今日发文称:
1、OFO 账上资金只能撑一个月了,6 亿左右;
2、OFO 拖欠供应商款项 25 亿,亏空押金 30 亿;
3、当下日单量仅 1000 万,比去年十月 OFO 公布的 3200 万日单下跌 6 成。
上述信息,据该媒体说:来自一位接近 ofo 内部人士。
该媒体为:腾讯科技。
二
中国有个成语,叫“瓜田李下”。
原话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瓜田里摆弄鞋子,会被人误以为你在偷瓜,李树下摆弄帽子会被人误以为你在偷李。
很多人都知道,ofo 与腾讯力挺的摩拜是竞争对手。腾讯挺摩拜到什么程度呢?微信钱包里有个入口。摩拜的小程序,也被腾讯视为经典案例。
早些时候,马化腾曾经就 ofo 和摩拜的话题,和 ofo 的早期投资人朱啸虎在朋友圈切磋了几句,也被很多科技类财经类媒体广泛报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腾讯科技公开发文曝 ofo 之短——请注意,不是不可以——是需要非常小心的。
信源为所谓“接近 ofo 内部人士”,是很苍白的。更何况,这个词其实很有语病,啥叫接近 ofo 的但又是内部的人士?
我无意说腾讯科技不该做这样的文章,而是说,以腾讯科技瓜田李下的位置,要么别做,要做就要做扎实了。
它的文章里甚至有个明显的常理漏洞。
时下正是数九寒天,拿时下的日单量,和秋高气爽的去年 10 月份日单量做比较,本来就没啥意思。下跌六成说明什么呢?
要比,得同期同比。
或者,去年大冬天的下跌比例,和今天大冬天的下跌比例,互相比较。
所以,腾讯科技得打五十大板。
三
但 ofo 的应对,也很糟糕。
ofo 是这么对的——大概不知道在什么群里扔过红包求转,朋友圈颇可见到:
1 和 2 相关,1 能成立 2 也就成立,1 不成立 2 就不成立。
3,可以拿来说道说道。
以“ofo 被曝订单较峰值跌六成”为关键词,百度一下,的确有雷同的文章在很多网站中出现。但这不说明什么问题。一来这种标题的确比较惊悚,二来中国网站转载成风。这种标题又惊悚的文章,怎么可能不到处被转载。
ofo 指控有利益集团的驱动,其实这意思就是这是摩拜黑稿,摩拜腾讯投的,所以就这么黑我们。
这个套路你是不是在太多的新闻发言人那里能看到?
指控没问题,你得有实锤,有证据。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公关套路里,就有一种“收了黑钱了,黑稿!”这样的套路。你仔细去看看,公司被批评了公关大多都是新闻发言人的做派。
就这么点水平,汗颜不汗颜自己的工资收入啊?
讲实话,真的,互联网这些独角兽经管团队的工资,可比新闻发言人的收入高。
四
腾讯科技表示不服。
立刻甩回来一个声明:
比较一下 ofo 和腾讯科技的声明,看似针锋相对,火药味极浓,但其实彼此都是空对空,类似两个拳师在那里比手势。这叫我这个看客好生郁闷,别比划了,赶紧操实锤上啊!
我有个做公关的朋友是这么评价的:我有证据,但我不给你看,你先把证据给我看。
有点小孩子吵架的意思不?
五
腾讯科技应该知道,它如果去写 ofo 的负面,是很有些尴尬的。
还是那句话,要么别写,要写就写扎实了。
如果手上真有硬货,我觉得应该是一击即中,而不是在这里搞什么连续性报道。
真要搞连续性报道也可以,但第一篇就得有实锤。
今天这个报道,真心不及格。
ofo 呢?新闻发言人套路,懒得给分了。
六
本来我也就是看个热闹。微信里说两句也就算了。
但 ofo 那四点声明的第四点我就不服了。
啥叫推动假新闻发酵的行为啊?
我这算不算发酵啊?
还一诉到底,吓谁啊?
作者介绍:魏武挥,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微信公号 It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