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旭:男,辽宁人,30岁,地质专业本科学历。
1990年考入大学,因分数不够,未能就读物理专业,而改学四年地质专业。
1994年7月毕业,分配到一家冶炼厂工作。
1997年3月,放弃成为车间主任的机会,只身来到北京,在一家保险公司卖保险。
2001年5月,参加“就业班”学习。之后,回到原单位从事应用软件开发。
2002年9月,开始参加清华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班(MSE)的学习。
我和邓旭并不熟,只知道他以前是一家保险公司的部门经理,来我们这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开发保险方面的应用软件,仅此而已。我打电话约他采访,他欣然答应。在我们见面时,他显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而他的这种反应也让我觉得有些受宠若惊……和许多小孩子一样,邓旭在小学时代也有一个崇高的理想──长大成为一名天体物理科学家。但是,因为高考分数不够,邓旭只好放弃理想,转读地质专业。在大三的时候,邓旭曾专程来到北京,拜访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教授,表达了报考北大物理系研究生的强烈愿望,结果却未能如愿。大学毕业以后,邓旭回到家乡,在一家大型冶炼厂工作了三年。然而,不甘寂寞的他,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工作,于1997年只身来到北京寻求发展。而此时,他马上就要被提拔为车间主任了。
满怀憧憬的邓旭来到了北京,开始了近乎漫无目的的寻找──他想搞物理,但一没学历,二没经验,谁会接受他?他想搞电脑,可是到中关村溜跶了一圈,他发现电脑实在太高深了,“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邓旭心想。无意之中,他接触了卖保险这个行当。从此,邓旭进入了保险行业,而且一干就是6年。
当他深深地意识到,电脑技术的应用必将给公司带来巨大效益的时候,他开始自学电脑,而且停下了工作,专门来参加我们的就业班。后来,他觉得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电脑,于是干脆辞掉工作,到清华大学专心学习“软件工程硕士”(MSE,Master of Software Engineering)。但是,他仍然无法摆脱一些困惑──自己将来毕业了,能够做什么?MSE课程中讲到的东西,在将来实际的工作中是不是具有实际意义?他是不是应该边工作边学习……
有些事情,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但当你经历了之后,就会豁然开朗,明澈见底。在采访结束的时候,我给他提了一些建议,他大有如梦初醒的感觉,连连点头说:“有道理,是应该这样做!”。
一、最终,走进清华学堂
周:你现在在做什么?
邓: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上学。
周:是通过正式考试考进去的,还是那种交钱就能读的?
邓:我学的是MSE,也就是软件工程硕士,这是清华的第一届。2002年招生的时候,清华大学做了一个试点,就是先把人先进来,正常上课,正常考核,到来年再补一次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和应该学的课程的考试都通过了,直接就可以拿到MSE学位。当时我没来得及参加入学考试,不过有一部分人参加了,明年他们就不用考了。
周:这是正规的清华大学的MSE吗?
邓:对,是清华大学的。不过也是全国的,因为这是由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
周:入学考试是全国统一考试吗?
邓:是全国统考。去年6月进行了一次,今年没考,因为“非典”的缘故,改到了10月份。去年只考数学、英语和一门专业课和一门综合课。今年的考试内容改成语文、逻辑、英语、数学、还有一门专业课。这几门课考完以后,需要再补一个综合考试,最后还有面试。
周:总共要考五门,是吗?
邓:对。每门考试都是120分,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
周:软件工程硕士主要培养的应该是软件开发管理人才,那么主要学习哪些课程呢?
邓:除了本科学过的课程,比如Java、信息化管理等等,还有离散数学、软件开发管理。去年我们学了面向对象、嵌入式开发,今年更多的讲网络安全,还有就是软件工程的改进。上一门课是软件项目管理,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和微软研究院合作开设的课程。课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的项目管理,一部分是讲座,就是请微软的研发人员到我们这里来讲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从总经理到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有。
点评:开设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可谓我国学位改革的一大进步!培养MSE的目标是培养软件项目开发管理人才,而且MSE的课程内容与企业应用的结合比较紧密,因此非常实用。但是,也有一些大学,虽然设立了软件学院,却由于存在与传统教学体制的冲突,因而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邓旭在清华参加的这个班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同时还有微软做支持,效果应该不错。
周:你们班一共有多少人?
邓:我们这一届有七个班,一个班应该是五、六十人吧。
周:学费的情况怎么样?
邓:不算太贵,我两年半缴了24000元。
周:基本上一年不到一万块钱,还是挺便宜的。
邓:像我这样的,在通过了入学考试以后,再补缴一部分。补缴全部学费以后,就可以学完这个专业的所有课程。最后,拿的是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还是非常值得的。
周:但是软件工程硕士班不是说什么人都能上的,你要通过全国统考,才能拿到学位。这样好多人都上不了,即使有钱,如果不能通过入学考试,也没有办法学,对吗?
邓:对。
点评:我认为,软件工程硕士应该具有类似EMBA的性质。EMBA面向管理岗位的在职人员,为提高在职人员的管理水平,结合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地学习,这样可以提高这些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从而达到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的目的。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的目的,应该在于提高软件开发的管理水平,结合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地学习,从而达到软件企业能够朝规模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周:现在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感到特别吃力?
邓:上半年特别吃力,主要因为我本科学的不是这个专业。
周:你在本科学的什么专业?
邓:地质专业,特别偏。不过,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和日本一家公司搞了一个实验室,有很多可以接触计算机的条件。当时我就感觉到,地质专业就业前景一定不好,应该积极学点计算机的知识。但我对计算机的真正入门,应该从去你们那儿学了就业班开始算起。后来,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欠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所以就来到了清华参加软件工程硕士班的学习。
周:当初你学习软件工程硕士班的时候,具体的想法是怎样的?
邓:当时我们公司副经理对公司软件服务这块特别不满意,我们一直想做一个软件来弥补服务。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服务的质量?必须在服务的样式上要多花点功夫。我们当时就想到了IT相关技术,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就去了你们那儿学习相关的课程。当时的毕业项目就是给我们单位做的软件,这个软件全部完成以后,却发现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在技术上,如何测试?如何应用?等等。整个开发过程并不是很规范,很多问题并没有在开发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应用时并不是很成功。搞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很好的应用,如果离开应用这一环,光谈技术就没什么意义了。
点评:邓旭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开发一套软件,提高业务的管理质量。当时,我们开设的课程也主要针对项目的设计,很符合他的需要。不过,我们培养的对象还仅仅是开发层面的人才,如果要做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则需要进一步的深造。
周:你上清华的目的是想继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吗?
邓:不完全是技术,因为技术完全可以自己来学。我在你们那儿学习的时候就有这个特点,自己做,做完了以后再请教老师。这样基本上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一些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规范,我并不知道,所以我迫切想了解那些规范,使自己以后走的路更顺畅一点。
周:也就是说,以后你还是想朝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应用这个方向发展,是吗?
邓:对。这也是国家开办MSE的初衷,也是我的期望所在。
点评:我国的软件应用才刚刚开始,各行各业都需要开发自己的应用软件,所以中国软件市场的容量之大,世人皆知。同时,不但中国自己需要很多应用软件,国外也同样需要,开发这些软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就是中国。目前,日本、韩国正在开展向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务,未来欧美、澳洲等地的软件外包业务也会逐渐进入中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软件加工这一块业务。
二、含“恨”学习地质专业
周:当初你考大学的时候为什么报了地质专业呢?
邓:当时报的全是物理专业,只不过我没考上第一志愿,就被分到地质专业了。在毕业之前,我一直在考北大物理系研究生。那时候,我只有一个志向──想当一个科学家。
周:想当科学家的想法,是初中的时候开始有的,还是高中的时候?
邓:小学的时候就有了。
周:想当哪方面的科学家?
邓:天体物理学家。
周:小学时你并不了解物理是什么,那你是怎么想到要去当物理科学家呢?
邓:我还是比较了解物理的,因为我从小就接触了很多物理学家的故事。我哥哥属于我们家乡很早就上大学的一批人,他给我介绍了很多物理学家的故事。初中的时候我订阅了《中学科技》和《科技日报》,那里面介绍了很多试验,都是中学生自己动手就可以完成的试验,当时我也做了很多。所以,在高中以前,我就一直梦想成为科学家。考大学的时候我报的全部都是物理专业。当时因为年龄比较小,所以有一种特别的干劲。
点评:任何人在小时候,都会有一些天真的梦想,可能看了一本画册,或者听了一个故事,就为自己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图景。这只是童年的向往而已,大部分与现实差的很远。邓旭想成为天体物理学家,只是好奇而已,他并不清楚天体物理学家的工作是何等艰辛和枯燥,需要付出多大的牺牲。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时代,老师和家长经常说──长大了要有出息,要当科学家。但真正能成为科学家的人又有几个呢?比起这种大而无当的梦想,成为一个工程师、会计师或者律师的目标也许更为实际,因为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而成为科学家,却是一个非常难以达到的目标。
周:你哪一年考的大学?
邓:1990年。
周:当时你多大?
邓:17岁。
周:学了四年地质以后,毕业分配到哪里了?
邓:回到了家乡的抚顺冶炼厂。
周:这个工作和你的专业对口吗?
邓:也许有一点,因为是搞冶炼嘛!
周:你具体做什么工作?
邓:最开始的时候做调度。实习的时候,用了半年的时间下车间锻炼,其实就是推个土、铲个渣这样的体力劳动。做了一段时间调度后,很快就被调到精冶工段做工段长。我们主任很看重我在学校的组织能力,因为我在学校一直是团委的文体部长,经常组织一些活动。
周:这个厂子有多大?
邓:厂子很大,是辽宁省的一个重点企业,大概有4000多人。
周:本来想当科学家,没当成,却学了地质,又分到冶炼厂推土,你一定觉得很郁闷吧?
邓:当然很郁闷了!虽然我还没有放弃考物理研究生这个想法,但毕业那年确实给了我一个打击。考研究生的时候,我才发现还欠缺许多知识,自学的水平和导师要求的差别实在太大了。我那会儿几乎把整个鞍山市的图书馆都找遍了,也还是不能满足考前需要。
点评:一心想成为天体物理科学家的邓旭,却成了一个冶炼厂的工段长,二者可谓天壤之别!此时,他的郁闷是可想而知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对自己定位的不准确,没有考虑为自己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
周:当时为什么没想过到北京考研究生呢?因为北京的资源和条件还是特别多的。
邓:当时没想到这一步。不过,1993年的时候,我来过北京一次。
周:为什么来?
邓:1993年我还没有毕业,正是大三之前的暑假。我到北京来用打工挣的钱买了些资料,到北大物理系见到了老师,但是没能见到导师。当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愿,现在想起来其实是很幼稚的。毕业工作了半年以后,我在清华的一个同学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之前我也给他写过一封信,信中谈过我的郁闷心情。看了同学的来信,我终于意识到──成为天体物理科学家是一个不太现实的想法。
周:他主要说了些什么?
邓:他说,物理科学家是一个怎么样的生活状态,他们做科学家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周:能不能具体谈谈,他都是怎么描述的?
邓:我觉得他说得不是非常清楚,他是在探我的口风,就一些人生的道理做了一些探讨。但我还是从那封信里得到了很多感悟。现在回想起来,收到这封信以后,就好像很真切的意识到了什么。我原来一直觉得科学家是生活在光环之下的人群,他们每天都在做研究,每天都兴致勃勃,每天都充满快乐地工作。而事实上,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很枯燥,生活环境也很艰苦,他们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如果没有认识到这种程度,就做不成一名科学家。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也就不那么强烈了,变得实际一些了。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不甘心做一个工段长,我总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就这样,1997年的时候,我来到了北京。
点评:邓旭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人──虽然不能再做科学家之梦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做一番大事的想法。他在一点也不了解北京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辞掉工作来北京闯荡,实在有些冒险的成分。不过,这种冒险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不敢冒险就不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闯荡北京
周:1997年你因为不甘心在那个小厂呆着,就一个人单枪匹马的跑到北京来了?
邓:是的。
周:来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邓:就是觉得北京、上海这些城市能实现我的一个梦想。最起码,我的生活应该是充满激情的,而不是每天昏昏沉沉地混日子。
点评:不甘平庸与寂寞,追求奋斗与成功,这也许是许多成功人士共同的特点。一个人,只要去追求,去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如果邓旭继续在冶炼厂当工段长,生活也许会过得不错,但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只能让邓旭这种性格的人感到压抑,甚至是痛苦!
周:当时你在北京这边有没有亲戚朋友或者同学?
邓:有同学。
周:当时想找工作,还是想上学?
邓:找工作。
周:找到工作了吗?
邓:当时,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工作。那是一个小公司,我要做的就是推销一种小钩子。
点评:放下架子,舍掉面子,为了在北京生存,跑遍全城推销小商品,邓旭实在勇气可嘉。我在温哥华遇到过一个很年轻的留学生,她给我讲了她的故事。那年的圣诞节,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了,而她却一点东西都没吃,在自己的房间里饿了三天。我问她:“你为什么不到附近的住家要一些吃的呢?”她说:“我英语不好,而且也不好意思,所以就只能等到商店开门了。到第三天的时候,我都有点饿晕了。”其实,加拿大人非常善良,随便碰到一个遇到困难的人,加拿大人都会非常乐意提供帮助。而这个留学生考虑到面子问题,换来了自己的饥肠辘辘。而相比那种放不开架子和面子的想法,邓旭的选择令我动容,令我尊敬。
周:具体怎么推销?
邓:我觉得我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挺强的。我当时带着一帮小兄弟,其实这帮小兄弟实际上也是我的师傅。我就和这帮小兄弟们在大街上转,见到一个商店、银行、店铺就进去,向他们推销,介绍产品的特点。我和他们走了几家以后,就让他们把每个人的产品都分给我一部分,让我一个人去推销。结果,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卖光了所有的小钩子。
周:还记得卖出去多少吗?
邓:大概有几十个吧。按照他们当时的计算方法,我最多能挣100块钱。100块钱对当时的我来说,绝对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周:这是1997年几月的事情?
邓:3月份的事。但我只干了一天,因为回来以后我发现他们都在很着急地找我。而老板批评那几个小兄弟,说他们把我给丢了。倒不是担心我会出什么事,而是担心我把产品拐走。我回来以后,老板跟我聊天,说他是吉林哪个大学毕业的。但我的第一直觉就是,这肯定是假的,他不可能是正规大学出来的。所以我就跟他应付了一会,第二天我就没去。后来,我就到了一家保险公司的团险部工作。
点评:邓旭的社会生存能力很强。他不但能很快地把产品推销出去,而且还能判断出不能与这样的老板共事。这种能力非常重要,毕竟社会的复杂程度远非我们所能想象,一个人孤身在外闯荡,确实需要加倍格外小心。邓旭很快找到了一家保险公司,但虽然也是从事推销,但推销保险远比推销挂钩“保险”得多。
四、保险生涯
周:你怎么找到这个工作的?
邓:我到人才市场发简历,然后就去面试。保险公司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不在乎你的专业,只在乎你卖保险的能力。
周:那也就是说,你当初并没有设想要找什么样的工作,而是只要有工作就行?
邓:开始的确是这样的。我的初衷是──我做的事情首先应当是我喜欢做的,但我也没想到后来会从事保险这个行业。
点评:邓旭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只想着自己的兴趣,只做感兴趣的事情,那他可能就无法生存下去了。而生存不能保证,其它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生存是摆在第一位的问题,只有有了收入,能够保证生存,才能考虑兴趣、理想、抱负等精神层面的追求。
周:当时你有没有想过去中关村攒机器,架网络,熟悉一些计算机的东西?
邓:没有。我记得大四的时候接触的机器都是386,上机房是要交钱的。所以,我觉得计算机对我来说还是非常奢侈的。
周:当时中关村的机会是很多的。
邓:当时没想过这些,我觉得我到中关村找工作,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周:应该很容易,因为那时候的中关村,攒机器的都是一些南方的初中生。
邓:在找工作的时候,我也到过中关村。我记得当时在海龙对面的那种筒子楼里,一家接一家的都是小店铺。我好像问过一些,也就一两家吧,但人家对我不感兴趣。
点评:在1997年的时候,中关村的计算机行业正如火如荼。虽然PC机的价格一降再降,但整个市场的状况一直保持繁荣,而且中关村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如果当时邓旭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或者找一个朋友好好商量下一步的路应该怎么走,也许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不过,对于一个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的人来说,也许只能随遇而安了。
周:实际上1997年时攒机器、卖机器、搭网络的那些人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大部分都是初中或者大专毕业生,如果本科毕业的话,可能就小老板了。假如当时你要想往计算机方面转的话,假如你在中关村“混”,可能就不一样了。你到保险公司以后主要做什么工作?做得怎么样?
邓:我为什么对保险公司这么感兴趣呢?因为,当时应聘我的团险部经理是一个副总经理,他毕业于北大电子系。我有一个习惯,我总是在应聘的时候把我的想法,我的优点和缺点全部都讲出来,这样便于公司了解我,便于很好地用我,我觉得这样做对我们今后的合作会很有利。当时面试我的那个副总经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没有暴发户的感觉。当时社会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浮躁,而他却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气质。另外几个同事给我的印象也非常好,很像大学同学的那种感觉,所以我就留在了那个公司。
点评:工作氛围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对客户产生影响,也能对内部员工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公司不能给员工一个很好的氛围,即使给再高的工资,恐怕也发挥不出员工的最大潜力。
周:团体险主要做什么呢?
邓:做各种企业法人保险,企业法人职工的保险,包括意外、养老、医疗等等。
周:养老、医疗这些不都属于社会保险吗?
邓:不是的。保险主要分两个部分,一种是基本的社会保险,由国家统筹;另外一种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商业保险,我们做的就是商业保险。养老、医疗这些都属于商业保险。
周:你们的客户主要是一些企业法人,对吗?
邓:对。社会保险满足不了企业的很多个性化的需求。说白了,社会保险就是“以富济贫”,是更为广泛的互济形式。那么,什么是互济形式呢?就是说,效益好的企业交纳的费用多一点,效益低的企业交纳的费用少一点,然后再由政府部门统筹所有这些资金进行分配。社会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社会稳定。社会保险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对应的,即使你交很多钱,但你拿到的可能会远远低于你所付出的,而那些比较困难的企业虽然交钱不多,却能得到比较好的保障,这就是社会保障制度。而商业保险则不同,你有钱可以多买一点,没钱你可以少买或者不买,这种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商业保险就是你交多少钱,办多少事,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办。
点评:经历了几年的保险业务工作,邓旭已经成了一名保险方面的专家。而在推销保险的过程中,也锻炼了他的口才以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他的个人的财富,无论今后从事何种工作,都会有用武之地。我们需要养成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的习惯,因为哪一行都能做出成绩。而更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必将终生受益!
周: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比较富裕的企业、赢利的企业,才能给员工上商业保险?那么,这个商业保险还要缴纳个人调节税吗?
邓:其实这一块我到现在也不是非常明白。
周:为什么?
邓:因为国家各个部门对同一个政策做出的解释,或者发出的指令都各不相同。比如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的政策就不太一样:税务总局今年明确了企业的养老金一定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财政部又明确规定过养老金是不需要上税的,还有保险赔偿金也是不需要上税的。因为,退休人员在上保险的时候,具体的钱并没有到个人手里,现在很多险种都是这样。企业法人给全体职工上保险,可是职工的未来并不确定,所以这笔资金可能并不会具体落到哪个职工头上,也就无从谈起给职工额外增加福利,额外增加收入。另外,这个所得税怎么缴纳?如果需要缴纳,是保险公司代缴还是由谁缴纳?这其中都存在问题。
点评:尽管国家一直在精简机构,大力推行机构改革,但机构臃肿、“政出多头”的现象仍然存在。不过,我国的机构职能管理正逐步趋向制度化,就像现在的企业管理一样,都在朝正规、有序的方向发展。这是市场体制决定的,无序和不正规的行为终将遭到市场淘汰。
周:你刚到这个保险公司的时候也是一般的业务员吧?
邓:是的。
周:当时的基本工资是多少?
邓:当时本科生是800块钱,每天中午还管一顿饭。
周:做保险是不是有个人提成?
邓:对。
周:提多少?
邓:应该是以奖金的形式,有1%左右。
周:那你一年能做多少?
邓:一年基本上也就几百万吧。
周:这样的话,一年下来能有多少收入?
邓:一开始并不是很多,也就是4、5万块钱。
周:你在这家保险公司做了多长时间?BR> 邓:从1997年一直做到今年5月份。
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在这个公司工作了长达6年的时间呢?
邓:首先,在我去的第一天就让我感觉到公司比较有人情味,这是区别于其它公司的最大特点。后来,我的所见所闻验证了我的这种感觉。我刚开始到公司做得就比较出色,3个月内就做出了突出的业绩,所以不但按时转正,而且还直接升为主任。
点评:邓旭在保险公司的出色表现,与其个人性格大有关系。首先,他给人的感觉非常诚实,很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其次,他表达能力很强,比较容易与人交往;第三,他喜欢钻研,能够精通业务,能清清楚楚说出其中的利弊曲直。而在公司里,谁的业绩做得好,谁就可以得到提升。
周:升为主任以后,工资应该很高吧?
邓:也不是不高,转正以后是1100块钱。此外,主任每天有一定的补助。
周:还能拿奖金吗?
邓:奖金主要和业务有关。
周:你成为主任以后,年收入提高了多少?
邓:也不是很多,因为当时主要靠业务获得收入,一年大概六、七万块钱吧。
周:你手下有几个人?
邓:有7、8个,但流动性还是很大的。
周:你会从他们完成的业务得到提成吗?
邓:我可以拿非常少的一部分。
周:到你离开的时候,你的业绩已经做到什么程度了?
邓:我后来的工作性质变了。我最初只是想把这个工作当作一个跳板,因为这一直不是我最终想要的,也许这也就是我不安分的原因吧。不过,现在我的目标很明确,我做的事情是我很喜欢的。
周: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喜欢上计算机的?
邓:1998年。主要因为当时要和一些外企做业务,他们都在使用E-mail,我觉得挺方便,就开始自学。我给自己买了一台笔记本,我记得当时很时行做网站,我也给自己做了主页,经营自己的网站。我在网站上发布一些信息,像散布传单似的给客户发布信息。我还在公司杂志的封面上设计了一幅图,在下面写上自己的网站网址和邮箱。当时这些东西还是比较新潮的,客户感觉也非常好,所以就激励了我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点评:接触互联网,激发了邓旭的兴趣。他开始自己动手做网页,开始通过E-mail和客户联系,而且还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保险行业以往的做法,是给客户打电话、登门拜访、办理手续,这要花很多时间。而借助网络,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接触的客户数量。这也许就是邓旭对网络着迷,而且在这方面做出高额投入的原因所在。
五、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周:比如做网页、发布你的信息,还有做图片的处理等等,这些你是怎么掌握的?
邓:都是通过自学。
周:从一开始就非常感兴趣吗?
邓:以前并不知道。只是接触了以后,就非常感兴趣了。
周:你后来怎么想到要参加一个班专门学这些东西呢?
邓:首先,我觉得自己对很多东西都有些似是而非的感觉,另外,当时感觉花很多时间研究一个别人早已解决的问题,很不值得。比如说,我记得当时有一个javascript的问题,我在用这个语言做网页的时候,想输入一个冒号,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通过键盘输进去。我当时花了很长时间琢磨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我跟一本有关javascript的书的作者联系了以后,才弄明白。我有很大的挫折感,觉得自己在这种问题上花时间太不值得。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当时的工作有一种应付客户的感觉。因为自己的技术还没到那个地步,而客户的要求又很高,所以我有时候只能应付。但我知道,这是自己的能力跟不上需求,所以必须去学习。当时国内很少有做网络服务这一块的公司,他们的想法都太实际了,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太保守了,不愿做更多的尝试。他们不愿像国外的公司、银行那样给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唯恐应用新技术以后会得不偿失,唯恐技术产生的作用不及预期的设想。这可能也是现在很多企业在投资新技术时遇到的问题,大家都在犹豫。
点评:当时外企早已开始通过网络这种新技术拓展业务,而国内企业尚未意识到使用新技术的重要性。新技术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而且自己投入精力去学习、研究──邓旭的这种思想观念非常可贵。而一个企业如果不革新,不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终将被遗忘和淘汰。
周:当时你有没有向公司建议采用新技术?
邓:没错。当时我建议采用摩托罗拉公司的方案。
周:摩托罗拉公司给你们做过方案吗?
邓:是的。摩托罗拉首先提出了很多需求,我也特别希望我们公司能达到这样的需求。因为我对公司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我特别希望它能够发展起来,能够在服务这方面让客户伸大拇指。现在仍然有很多人特别不赞同我这种看法,但是我还是坚持,我认为不管是做一个企业,还是做其它什么东西,都要以服务来争取客户。也许我做得不够灵活,但我相信今后的社会环境会越来越规范,而规范的服务或者说真诚的服务,一定会在经济效益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当今流行的传统手段,比如人情、送礼等手段去争取客户,我们还是要以服务来争取客户,这是长久之道。这是我的体会。
周:当蹦忝枪居蠭T部门吗?
邓:有一个电脑部。
周:这个部门主要做什么?
邓:做数据库的维护和小软件的开发。
周:当时公司的整个业务还没有搬到计算机上来做,是吗?
邓:是的,没有。
周:我记得你是参加的是脱产学习,那单位领导是怎么同意你这么做的呢?
邓:那是因为有特殊情况,在此之前我在管理一个小局域网。1999年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转做内勤了。
周:内勤是什么意思?
邓:内勤就是不去做销售,专为销售人员做服务,为销售人员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支持。我们组成了一个局域网,是跟网通公司一起做的。只有我一个人管理这个网络,而且也不专业,当时只是凭自学的东西,所以根本达不到领导的要求,而我也很为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和领导产生了一点小冲突,就请假回家了。
六、道不同,不相为谋
周:为什么请假回家呢?
邓:这是我对公司的一套说法,其实我是去你们那儿学习去了。
周:公司怎么会给你这么长时间的假呢?
邓:因为当时单位有些风波,而团险部的领导说要开除我。
周:为什么?
邓:首先我和他谈不来。这位领导是从部队出来的,在形式上很会做人,但他并不是从本意上做事情。我觉得,有些人对你的帮助是发自内心的,不仅形式上做得好,而且这是出自本意。而有些人仅仅在形式上做得很好,但用不了几天就会露出本意。我坚持认为,有些事情要向员工讲明真相,告诉大家在工作中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碰到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而不是一味地要我们采用技巧来绕开这些矛盾,然后让客户先把钱交过来,也不把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告诉给客户。
点评:邓旭无疑是一个非常耿直、善良的人,之所以他的业绩优异,也应该出自这个原因。而那位新领导为了扩大销售业绩,故意隐瞒问题,故意欺骗客户,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客户的眼睛自然雪亮,而欺骗客户就等于欺骗自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客户就是衣食父母,只有真诚面对客户,自己才能生存下去。
周:因为你和领导的观点不一致,所以你就请假了?
邓:对。其实是暂时离开,后来这个领导还是被公司辞掉了,先是调离,后来他自己辞职了。因为很多人到我们总经理那儿告他的状。他的管理方法有问题,业绩、“政绩”都做不上去。当时他还导演了很多闹剧。
周:比如说?
邓:比如说让员工排练大合唱,偶尔再发表一些感慨,谈一些哲理,喊一些比较空洞的口号。我看那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
点评:做事情就要实实在在,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是跳梁小丑。一个人要真正成功、一个企业要真正强大,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周:他做管理,并不了解技术,而你负责IT,按道理说,公司应该让你放开手脚去做。
邓:是这样的。我当时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觉得我做的事情与我的工资相比已经匹配了。
周:当时你做IT服务的时候,工资是多少?
邓:我记得是3000多块钱。当时做的事情很多,比如网络的管理、计算机的管理、事务性工作的处理,包括文档的写作,都由我来做。
周:你是2001年5月参加就业班的,那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班的?为什么决定上这个班呢?
邓:因为我有越来越想学习的愿望,一直就像花一定的时间、财力、精力来学习,因为我总觉得自己不专业,不系统,做很多事情都犯很低级的错误。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反正你不走也得走,这里已经容不下你了。
周:是不是相当于停薪留职?
邓:不是停薪留职,没有这个概念。就是纯粹走了,被开除了!但我是坚决不会自己辞职的,他比我去得还晚,凭什么要我先走啊?
周:是开除还是辞退?
邓:名义上当然是辞退。但我想自己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走了。我记得2001年元旦的时候,那个领导给我发了一笔奖金,大概几千块钱。然后,我还郑重其事地给他送了一份礼物,他还表扬我说工作做得不错。可是就在第二天,他就通知我被调到业务部做业务策划,非常虚伪!业务策划并不是我的强项,因为我喜欢的是IT服务,对于他强迫把我调到业务室的事情,我当时就表示了异议。我觉得最起码你应该找我谈一谈,事先让我了解一下,有些准备。业务策划这份工作是我完全不喜欢的,但他就这样把我调过去了。过去以后,我总是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因为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后来他又新招来一个人,做这个业务室的主任,也就是和我一块领导这个部门。这样大家的冲突就越来越多了。曾经遇到一个究竟如何向客户解释的问题,当时我就在全体会上主张实话实说,用我们其它形式的服务来弥补不足,但主任的意思就是想办法先把单子拿到手,然后再以种种理由向客户解释。
点评:思想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冲突,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是采取“蒙”的办法对待客户,一个是采取“诚实”的办法对待客户,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结果自然是有你没我、非此即彼。邓旭处在被领导的状态下,只好离开。其实,他也可以采取一种妥协的办法,可能就会避免出现如此局面──因为一切不正确的做法,一定无法接受时间的检验。
周:那这种行为不就是欺骗吗?
邓:我看就是欺骗!当时,这个主任还在大会上批评了另外一在业务做得很出色的员工,我当时特别看不过眼。
周:为什么要批评业务出色的人?
邓:因为他说实话。所以我当时很看不惯,领导讲完以后,我马上就站起来说不应该这样。就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反应也并不是很激烈,我当时说得很委婉,给领导留足了面子。但就是这样,也引起了他的恼火,他就要辞退我。其实我为那个同事说了一些很公道的话,所谓公道的话就是不应该隐瞒事实,应该把真相告诉客户,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劣势。
周:所以闹得很不愉快,然后你就不得不离开了。
邓:如果你的上级看着你很别扭的话,那你干得也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我就干脆去学习了。
点评:所谓“良臣择主而侍,良禽择木而栖”,又或者“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果遇到如此领导,莫不如早早离开。但是,如果能转换一种思维角度和处事方式,邓旭完全可以私下里单独找这个领导谈谈,心平气和地分析一下他的问题,也许能帮助他改掉缺点。如果领导确实属于那种顽固不化的人,此时再离开也犹为未晚。
周:参加就业班的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当时老师教给你的东西,能不能全部掌握?
邓:开始觉得有点困难,但后来就能跟得上了。学Linux的时候有点吃力,当时的那些内容,按照老师的要求我都能明白,但并不能完全掌握。我记得当时老师很支持我,那个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你的一些想法、一些创意,从不随便抹杀。一般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按他教的想法去实现,但他不这样,他是在帮助你按自己的想法去实现。我觉得这很对我的心思,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有了一个想法以后就一定要去实现,要努力做到最好。而在通杩嗟呐Γ钪胀瓿晒こ痰氖焙颍踩肥的芨芯鹾苄朔埽?BR> 周:当时的毕业点评项目,你带了几个学员一起做?
邓:我带了四个。
周:你是这个组的组长吗?
邓:是的。
周:最后这个项目做出来了吗?
邓:做出来了,完完全全地实现了我的想法。
周:那这个项目能不能应用?
邓:我找了一个有经验的人来,帮我完善了一下,我觉得应该是能用的,不过还存在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另外,系统应该整体配套,如果没有一个数据库,没有一个系统与我的这个环境搭配,是不行的。但当时公司也不可能找出一个人与我配合做这件事。
点评:在做毕业点评项目的时候,邓旭根据公司保险业务的需要,带着同班的四个同学完成了这个项目。因为他们都是初次开发项目,而且时间也比较紧张,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所以想要项目达到实用的程度,还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是如果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同时再有一个有项目经验的人作一定的指导,他们肯定能做出来。邓旭做这个项目还有一个优势──他对保险业务非常熟悉,因此作需求分析和设计就容易多了。可惜,当时我们在培养的学员的时候,只是培养他们编程的能力,而不是培养需求分析和设计能力。
七、重归故里
周:你学完了这个就业班以后,参加实习了吗?
邓:没有。我又回到原单位了。
周:当时那个主任已经走了吗?
邓:他已经走了。他几乎成为公司的焦点了,已经待不下去了,下面反对他的声音非常大。你想,我在公司已经干了六年了,都被挤走了,其他人还怎么过呀?我想很多年轻人一般不会干那么长时间,我自己觉得在公司里的人缘还是不错的,我能很好地与大家相处,除非这个人欺人太甚,实在让人无法忍受。我记得当时在大会上,那个主任口口声声地说,像我这样的人坚决不能留,一定要开除。不过第二天,我们总部的人也说了“像他这样的人我们也不留”之类的话。当时公司领导对我很信任,他们都很理解我,很支持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却并不是他们能够解决的。比如说,我开发的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应用,但有很多现实问题阻碍这个项目的顺利进展……他们考虑的自然有道理,而我考虑的也有道理。那么究竟是谁的问题?是谁的错?谁会去寻找这个答案呢?
点评:邓旭一直想在公司里推广计算机应用,但是一直障碍多多,进展缓慢。这里有认识的问题,有管理的问题,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公司并没有将其当作一项“任务”来抓。当初摩托罗拉曾为他们提供方案,想必是因为价格太高,领导没有通过。也许在领导看来,信息化并不是燃眉之急,如果靠人工一样能维持工作,又何必花那么多钱上信息系统?而扩大收入,创造业绩,才是公司的头等大事!
周:你回原单位以后做开发了吗?
邓:做了几个测控软件,是用VB做的。
周:VB是你自学的吗?
邓:完全是自学的。当时我认为自己做得已经很成熟了,因为软件实现的功能已经很强了,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商业软件来卖。因为我觉得像VB这种东西的实用性比较强,稳定性很好。我还做了一个数据转换的软件,现在有几家公司还在用。我也做过BS结构的软件,是自己用jsp做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MIS项目。
周:当时你们班并没有学JSP吧?
邓:是的,没学过。JSP是我在清华学的。当时我自己觉得我的自学能力很强。JAVA我也没有全学,只是学过基本的东西,其余大部分都是自己看书学的。
周:开发项目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邓:我主要感觉做出来的项目很难和他们的实际要求相衔接。我不属于电脑部的正式成员,我属于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持人员。我在业务部相当于主任级的待遇,但没有头衔,只是技术人员。这样做事情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问题,由于很多东西都是我一个人做,包括测试、需求调研、软件规划,还有最后的软件安装等等,但业务部门追求的毕竟是业务,所以我不可能完全按照规范来开发,而我对规范的程序开发又不是很熟,所以碰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一开始的应用,我反反复复地询问客户需求,反反复复地向他们解释,给他们提示,但当软件开发进行了一半的时候,客户还是会告诉我,这和他们想的不完全一样。而这时候,我就得推倒重来。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错误?为什么我做的软件和客户想象的不一样?我认为,实际上这是因为客户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清楚表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东西。另外,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客户也总是不满意,总在告诉我如果这样就可行,如果那样就不行,而且提出了很多要求。作为一个开发人员,也许我不应当这样说,但我的确无法忍受。客户昨天告诉我的一个想法,到第二天就可能完全改变!后来我学了软件改进以后,才明白这个过程需要有合同的约束,不应信口开河。还有后来的测试,当我把软件做出来以后,每个应用的人都希望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所有的测试都由我自己来做,可是我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测试──因为项目是我开发的,我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测试,而如果用我自己的思维来测试我自己开发的项目,岂能测出错误?!
点评:很多作坊式的软件开发公司都存在邓旭所说的这种情况。用户通常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也不知道应该做成什么样子,一上来就编程序,一边编程序,一边提出修改意见。在这种环境下,程序员根本无法正常工作。
周:这些是不是你在学了MSE以后才明白的道理?
邓:以前不是很明白,但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我有这样一个特点,当我对一件事情不是很熟的时候,我就喜欢到论坛上和大家讨论,我很喜欢看别人的文章。
周:你喜欢上哪个论坛?
邓:比如说电脑报的天极论坛,还有国内的开发者论坛。这几个论坛里面,高手很多。我经常和他们讨论一些问题,向他们请教。我主要是看他们都在讨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对照我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困难,更进一步坚定了我要学MSE的决心。
周:MSE是用业余时间学的吗?
邓:是的。我白天还要上班。
周:单位同意你上MSE吗?
邓:同意。
周:那单位给你出钱吗?
邓:没有,是我自己出钱。
周:这样是很辛苦的,你现在工作忙不忙?
邓:白天上班的时候还是比较忙的。
周:学完了MSE以后,是不是想给公司建立一个团体险的管理系统?
邓:这就要看有没有机会了。其实我希望做的就是这件事,就是让客户感到满意。我相信这个系统做起来以后,客户或者公司都会感到满意,因为这能极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前一段时间我们公司开办了医疗保险,但因为没有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全部由手工来做,所以即使招了很多人还是忙不过来,还特别容易出错,容易产生纠纷。如果采用计算机做这些事,第一非常规范,第二出错很少,第三效率会非常高,第四用的人也很少。
周:你有没有和负责团体险的领导提过这些想法?
邓:包括副总我都提过。
周:那副总同意你的意见吗?
邓:应该说,他很赞同。
周:因此,他也就同意你去清华学MSE,同意将来把这个系统做起来。
邓:同意我学,但未必同意由我来做。我只是有这个想法,有这个良好的愿望。
周:你认为你们公司欠缺信息化管理,是因为领导没有这个意识,还是因为领导不懂技术?
邓:他们并不是没有这种意识,因为他们也在做电子商务。但他们理解的程度有限,我觉得我作为技术人员,更理解业务的应用,因为我毕竟来自业务一线,我更理解客户的感受,所以我觉得我更有发言权。
周:也就是说,这些领导主要按自己的想像去定,而不是根据实际需要?
邓:我的意思是说,最起码参与这件事的人,应当是既懂业务又有IT经验的人,或者说又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这样才有更大的发言权。
点评:有时候,事情需要靠自己争取,因为别人并不一定理解你的想法,或者不一定重视你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仍然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想尽办法实现这个想法。因为领导迟早会明白:你这样做是在为公司着想,是在替领导分忧。当你历尽艰辛说服领导,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完成整个系统的时候,你不仅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你的功劳也一定会得到认可。
周:我同意你的观点。你们领导现在持有什么观点?
邓:我感觉他还是没有十分理解我的意思,或者说他等不及我来做这件事。
周:他还是更看重业绩,看重做了多少单子,收入了多少钱?
邓:这是每个人都没法回避的,首先要生存。这个我很理解。
周:但我觉得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把你们的业务IT化,就像你说的那样,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降低出错率,还可以减少人员开支。这是非常划算的,领导应该能理解这个道理,那他为什么不找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专门来做这样一套软件呢?做完以后,再培训所有的人来使用这套软件,这样公司的运作不就越来越好了吗?为什么领导不这么做呢?
邓:我感觉好像领导还没有精力做这件事情。主要是生存的压力过大,领导要做出更多的业绩。
点评:的确,当公司尚处于生存阶段的时候,不得不集中所有精力于收入和效益等方面。如果收入上不去,便无法承担工资、房租等成本,公司也许将面临倒闭。很显然,在这种状况之下,将精力集中于创造收入上,要比投资建设信息系统重要得多。
八、而立之年的困惑
周:谈谈你在学习IT技术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吧。我觉得,由于你纯粹依靠自学,尽管你目前正在读清华的MSE,但一定还有些东西不能完全理解。你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我在这个行业做了将近20年时间,国内的、国外的,管理的、开发的,我遇到过很多问题,也许我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邓:我还不是很了解国内开发一个项目,究竟要经过一个怎么样的过程。我们马上就要学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了,由微软的人来讲。但微软毕竟是一个全球知名的大企业,他们做得很规范,而国内的企业是不是也在这样做呢?如果我以他们的标准去应聘国内企业,会不会又出现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这是我一直担心的一个问题。
周: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微软研究院是一个很大的机构,大概有几百人的规模吧,而且微软做的软件也都是非常庞大的软件,这里面每个人的分工都很细,有做需求分析的,有做整体设计的,有做编程的,还有做测试的,最后还有做文档编写的,他们的这种流程安排得非常规范,完全按照软件开发的那套流程来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做的软件非常庞大,必须有很多人配合着来做,所以微软不得不采取这样一种方法。现在中国的企业是不是也这样呢?不是。就拿你们保险公司的团体险这个业务部来说,把你们的业务全部搬到计算机上,整个工作量也不会太大,只要有一个项目小组,一共8、9个人做上半年,就可以开发出来。另外,微软做的是系统软件,而中国最需要的是应用软件。微软做的是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提供给客户的是一套工具性的东西。而你们是在利用微软的工具开发自己应用的东西。那么相对来说,你这个应用系统要小得多,你们几个人就可以完成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和编程,甚至你一个人就有可能全部完成。而测试则可以让一些不懂的人去测试,让最终真正使用这个软件的人去测试。不过文档还是要由你来写,比如用户说明书、用户操作手册等等。所以,现在中国应用软件还没有做到很庞大的地步,所以开发方法和微软就会有区别。当然,将来也会有很大的应用系统,那究竟会大到什么程度呢?比如,美国有一个超市叫沃尔玛,他的数据量已经达到几十个T了,而中国能上T的数据库还比较少。等到那个时候,就需要按照软件工程或者CMM这种标准严格进行了,否则根本做不出来。但中国目前的应用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说,你学的MSE以及微软给你们讲的东西,可能在几年以后才能用上。你毕业以后如果到小公司,可能不会马上就用到这些知识,你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邓:原来如此。另外还有一个相似的问题──国内企业的软件项目经理平时做哪些具体工作?比如我,几年以后也可能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否则就真的高不成低不就了。我听说现在拿项目都是凭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就拿不到项目。我非常困惑。
周: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现实。中国的项目经理和国外的项目经理存在巨大区别。国外将项目经理称作“Project Manager”,他的作用是组织几个项目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要真正做一个大的项目,其中包括许多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销售,就是在前期告诉客户,你有实力做这件事情。只有销售做好了,才能派系统分析员过去做前期分析。一旦客户认可,项目组长就可以接过来做详细设计,了解用户的详细需求,再把需求一步一步全部写出来,让客户看是不是他所希望得到的结果。用户认可了以后,签署合同。然后才开始编程序、测试、写文档。之后是QA(质量保证)做质量把关。QA在国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产品最终交给客户使用的时候,是需要QA经理签字的。如果没通过测试,QA经理绝对不会签字。就像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一样,QA经理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总之,国外的项目经理是一个“协调人”的角色,他协调销售、开发、测试,而这三个环节都有相应的项目组,项目经理不会每天都直接去和客户打交道,也不会直接去编程序、作测试。项目经理都是公司具有资深经验的人,他们级别很高,甚至还有直接调动人事和财务的权利。但在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企业的项目经理是需要带头干活的,因为目前中国企业的项目规模相对还比较小,还没有细分。在国外三个部门才能做的工作,在中国一个部门就能做。所以,我觉得在中国要真正达到规范化的软件开发,至少还需要五年的时间。这不仅仅和技术和管理有关,还有意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邓:对。看来在中国做项目经理,还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努力,因为一切还都不规范。
周:中国的项目经理需要自己做很多事情,别人不做的事情他都得做,非常辛苦!你学的这个软件工程硕士将来可以做系统分析员、结构设计师、开发工程师,或者软件开发项目经理,但要真正做到项目经理的位置,你必须要有非常丰富的经验。首先你要做过客户需求分析,然后你还要做过开发,你还要懂得测试,否则你站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根本无法统领一个团队。所以,你下一步首先还要在底层做一段时间,把基础打牢。如果从底层做起,我的建议是最好去一家大公司做一年到两年的时间,你学一学他们是怎么做项目的。鉴于你的特点,因为你比较喜欢跟客户打交道,又学了MSE这个专业,我建议你毕业以后从事系统分析,也就是做用户的需求。你从系统分析做起,紧接着再了解一些结构设计、开发、测试等方面的知识,你对整个流程就比较熟悉了,你就可以尝试去做项目经理。等做了一段时间的软件项目经理以后,可以向CIO的方向发展。另外,我还建议你一边学习,一边做项目,这样可以把你学的东西用在实践之中。
邓:这个建议非常好,我也在考虑。
周:你不要单纯地学习,因为课堂里学到的那些内容,只是表面的东西。你一定要参与到一个大的工程项目,一边上学一边做项目。你可以找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公司对你的时间要求不能太严格,给你的工作量也最好不要太多,你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开发工程师就可以了,不要担当主角。以你现在的水平到一个公司做开发,4000块钱的工资应该没有问题。当然,工资少一点没什么大碍,只要得到一个实践的机会,能与你学的东西互相结合,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等你拿到MSE学位之后,你就有实力去做系统分析。到时候,你尽量到保险公司做项目开发,因为你IT和业务都很熟,这样工作起来比较顺手,而且也比其他人更有优势。
邓:您能不能再多谈一些系统分析员方面的事情?
周:中国目前很少有专职的系统分析员。但随着中国应用软件的普及和大型应用软件的实施,必将催生一大批系统分析员的出现。系统分析员的意义在于了解客户的需求,比如了解政府里的文件如何传输、如何批阅、部委和部委之间如何交换文件,等等。你刚才说的税务总局和财政部颁发的文件政策互相矛盾的例子,其实完全可以避免。那么,这么大的一个系统就需要很多系统分析员,税务总局的需求是什么?人事部的需求又是什么?二者糅合在一起,这个软件应该怎么做?这就是系统分析人员要做的事情。只有系统分析清楚了这些事情,才能开始搭建应用软件的整体框架,否则无法做结构设计。如果用户的需求经常改变,你将根本无法开发,即使开始开发了,最终这个项目也不一定能完成,就因为系统分析没有做好。系统分析的工作和你的性格正好相吻合,以前你总有这种想法,就是尽量满足用户的需求,让用户更加满意,而做系统分析也是这个意思。用户系统分析是做好软件项目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要花整个项目的2/3的时间。如果用户需求分析做得不好,后面的事都将无从说起。
邓:我觉得今天的谈话让我明白了很多问题,解决了很多困惑,启发很大!非常感谢您,周老师!
很多人都需要别人的指点,这样他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如果当初他来北京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进入IT行业,只要在中关村“转悠”半个月,他一定能找到一个电脑公司的工作,哪怕是扛机器的工作。之后,他可以渐渐摸索技术。事实上,很多在中关村卖电脑的人,连26个英文字母都识不全,很多攒机器、搭网络的人,只是初中毕业的水平。而他是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怎么会输给他们呢?
然而,邓旭并不了解这些,否则他也就不会去卖保险了。如果他当时选择了中关村这条路,也许6年的磨练早已让他成了一名电脑技术专家,他也就不再需要花3年的时间去清华读软件工程硕士了。邓旭是那种比较踏实、平稳的人,这固然是他的优点,他做一件事情能善始善终;但这同时也是他的缺点,他在做事的过程中不够灵活,缺少打拚和冒险的精神。
我觉得邓旭应该多交一些朋友,一些能够在一起交流思想、切磋技术的朋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这些朋友不一定见过面的人,邓旭可以直接写Email给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或者到BBS上发帖子,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研讨会、交流会。这些都是认识新朋友的方法。有时候朋友的一个建议,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深刻的影响。
邓旭小学时代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天体物理科学家,很显然,这个理想是不切实际的。读了4年大学,毕业后到冶炼厂工作,在北京做6年保险,邓旭直到现在才把自己的职业定位放在IT方向,真正开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生涯,而他现在已经年界而立。当然,多年的颠簸,让他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上,他却并没有取得丰厚的成果。
事实上,邓旭完全可以避免走这些弯路。他有几次定位前途的关键时刻:第一次是在上大学之前,他需要有一个通过一番奋斗走过来的好朋友,给他一些忠告和指点,告诉他自己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如何定位职业,然后朝着一个大概的方向去发展。或者,他需要阅读一些成功人士的文章或传记,从中思考自己的一个方向。第二次是大学毕业以后,如果自己的理想还是想做一名天体物理科学家,可以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或者省一级的地球物理研究单位做一名临时工,哪怕是打扫卫生都可以。这样,他就可以直接接触那些从事物理研究的人,可以学习相关的知识,感受相应的气氛。长此以往,只要他具备相关的能力,就完全有可能向研究室的助手、正式研究人员、助理研究人员、研究员的方向发展。如果他能做出一些成绩,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科学家。第三次是到北京的时候,如果他认识一个电脑行业的朋友,如果他仔细咨询一下向IT方向发展应该怎么走,也许两年的时间他就可以成为电脑方面的行家。凭着邓旭踏实肯干的精神和他的素质,相信他很快就会得到老板的赏识,他也就可以做他喜欢做的技术工作,然后发展成为部门经理。如果当时他选择了一家电脑公司,而且一干就是6年,我想现在邓旭应该已经做到副总经理的位置上了。现在,邓旭到了第四次做出选择的时候──MSE毕业以后,做系统分析员,然后做项目经理。如果他能按照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我相信几年以后他应该可以做到一个中型公司的CIO(首席信息官)的位置。
可以说,一个人的成功,其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只会占一半的因素,而另一半的因素则取决于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