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直聘的产品局限,一款创新应用难逃“人性本恶”的拷问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BOSS直聘的产品局限,一款创新应用难逃“人性本恶”的拷问

BOSS直聘的产品局限,一款创新应用难逃“人性本恶”的拷问

 2017/8/8 17:31:21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钛媒体注:李文星之死让一家互联网招聘平台陷入了舆论的漩涡,拷问了互联网平台的运营模式存在隐患。尽管Boss直聘这家增长迅速的互联网公司已经主动慰问了受害人家属并表示“得到了惨痛教训”、尽管互联网对于招聘产业的最大贡献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效率,但,认错并没有阻止公众对于平台隐患的担忧。这篇文章结合了几个月前钛媒体和Boss直聘CEO赵鹏关于产品逻辑的一次采访,并着眼于平台模式本身,为何“去中心化”的平台却成了传销“公害&rdquo
  • 标签:应用 创新

BOSS 直聘的产品局限,一款创新应用难逃“人性本恶”的拷问

钛媒体注:李文星之死让一家互联网招聘平台陷入了舆论的漩涡,拷问了互联网平台的运营模式存在隐患。尽管 Boss 直聘这家增长迅速的互联网公司已经主动慰问了受害人家属并表示“得到了惨痛教训”、尽管互联网对于招聘产业的最大贡献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效率,但,认错并没有阻止公众对于平台隐患的担忧。

这篇文章结合了几个月前钛媒体和 Boss 直聘 CEO 赵鹏关于产品逻辑的一次采访,并着眼于平台模式本身,为何“去中心化”的平台却成了传销“公害”的温床?一个平台的好坏真的是在于模式创新,还是在于创始人对于用户的人性预判?

  BOSS 直聘 CEO 赵鹏应该没有想到,李文星之死会像去年的魏泽西事件一样,将自己卷入风急雨骤的舆论漩涡,以至于除了认错之外的其他辩白都会像回旋镖一样伤及自身。

  公众之怒,怒在 BOSS 直聘成了传销公司罗网广撒的温床,平台的审核机制如若无物,而李文星则在平台上被一步一步诱骗至死亡的幽谷。

  赵鹏在第一时间承认,公司自创立之初实行的“先上架、后审核机制——只发一个职位,资料合规,可以先发;不触发举报,可以招聘”存在着严重漏洞。去年以来,已有多名受害者在网上上爆出上当经历。今年 2 月,就有匿名用户爆料在 BOSS 直聘上被传销公司骗至天津静海,只不过他比李文星幸运,让迟早会到来的风暴晚来了几个月。

  BOSS 直聘不可能对平台的审核漏洞一无所知,然而有意无意的,他们放纵了这些黑暗罗网的存在。一方面,作为闯进波澜不兴的互联网招聘市场的一条鲶鱼,BOSS 直聘需要快速扩充职位,占领市场,以至于不太可能提高进入门槛。

  另一方面,这条鲶鱼之所以搅浑一池静波,以至于逼的拉勾(国内另一互联网招聘平台)出动黑客、上演撕逼大战,足见直聘模式的“杀伤力”所在。然而,没有被竞争对手的“暗箭”击倒的 BOSS 直聘,却险些倒在了自己首创的直聘模式这把“双刃剑”之下。

  去年,CEO 赵鹏在接受钛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

“为了解决招聘问题,中间弄出来了很多 solution,然而这些 solution 本身就成了问题,曾经是一个很好的 solution,技术变了、接触的端口变了,连接点变了,曾经的 solution 就变成了问题。”

  赵鹏曾说过 BOSS 直聘的初衷就是让招聘重回部落时代的简单、直接(BOSS 直聘就是部落招聘),破除传统招聘中的种种流程、套路,“牛人和 BOSS 直接开聊”。

  假设在当下“李文星事件”发生的时刻再去谈论这个问题,钛媒体记者可能需要追问一句:信息如此不对称的现代招聘中,真能做到部落时代的知根知底吗?

  赵鹏定义的 BOSS,包括小公司的“大 BOSS”和大公司的“小 BOSS”,在他看来,小公司的大 BOSS 应该花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在招聘上。而相比传统招聘网站,BOSS 直聘激活的更多的是大公司的小 BOSS,比如部门、区域或 Team 负责人。在过去,这些人和人才之间如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有人都筛一遍了,最后才是要用人的那个哥们才能见到,甚至是分配给你的。”赵鹏说。

  而 BOSS 直聘让这些小 BOSS 也有了招聘参与权,很多公司创新了这样的招聘程序:“用人者先看个七七八八,觉得这个哥们绝对是咱家的人,然而该走程序走程序。”

  据赵鹏介绍,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美团曾经有 200 多个 BOSS 活跃在上面。

  为了让这些不知招聘流程为何物的小 BOSS 快速入驻,BOSS 直聘的审核流程只能尽可能简化,以至于事件发生后,媒体们轻轻松松就可以注册公司进行“钓鱼试验”。

  BOSS 直聘的创新点在于促进了企业招聘的“去中心化”,缩短了用人者和应聘者的距离——因此在赵鹏看来,BOSS 直聘是一款简单粗暴的产品;然而,平台的隐患恰恰隐含在“去中心化”之中,你不知道注册用户是不是 100% 的“目的单纯”。

  此前有媒体称 BOSS 直聘“把沟通和投递两种需求合二为一,充满了暗示和误导”。如果没有出事,这种流程简化大抵会被视为产品创新得到赞美,正如之前 BOSS 直聘在媒体面前的形象。然而将程式化、冷冰冰的投递转化为人性化的沟通,未尝不是一种进步:通过聊天就可以实现看简历、筛简历、面试等过去需要五次三番才能搞定的流程,看上去的确提高了招聘的效率。

  只不过,这些交互层面的改进并未解决招聘领域的本质问题:信息不对称与供需难匹配,只是创造了一种供求双方仅隔一次“搭讪”的幻觉,这种幻觉对于求职者的吸引力是致命的,也会让他们变得比别处都更主动、活跃。李文星就是在“搭讪”了 20 多个 BOSS 之后才误入不归路的。

  李文星的判断力基于对平台的新人而显得苍白,对于一名普通的平台用户,默认平台会解决好“对方是谁”的问题,但平台并没有做到。

  或许,一个平台能否良性发展,其实最终拷问的是创始人的世界观:用户到底是“性本恶”还是“性本善”?看起来,Boss 直聘并没有把“用户本恶”的判断融入到产品设计中,赵鹏更希望通过数据化的方式去对“人(即用户)”做出判断。

  对于招聘领域的信息不对称,BOSS 的低审核门槛进一步强化了招聘单位的信息强势,在理想状态下,赵鹏希望 BOSS 和求职者的画像能够在平台上自动浮现。

  赵鹏把 BOSS 直聘比作招聘领域的今日头条,通过观察用户的行为——查看、感兴趣、开聊、收藏、拒绝等行为,说了什么,对谁说的来做到“观其行”,因为他认为通过书面简历、职位描述“听其言”是不够的。“一个在我们上面混了 3 天的 BOSS 和混了三个月的 BOSS,他的字段是不一样长的。一个混了三个月的 BOSS 就像一个小慧星后面拖了长长的尾巴,这就是谁跟谁在一起的依据。”

  然而,招聘、求职这样低频、偶发性行为,很难像今日头条那样积累足够的用户数据。这使得它所追求的精准推荐也无处落脚,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平台上充满了李文星这样“广撒网”的求职者。传销公司要做的甚至只是张开罗网,坐等猎物。

  即便 LinkedIn 这样的职场社交网络积累了足够社交数据,其人才解决方案依然需要经过培训的专职招聘负责人来使用。所谓的大数据智能匹配在招聘领域目前尚属“玄学”,招聘者尤其求职者并不会满足于平台推荐。在 BOSS 直聘这样双方更加主动的平台,慌不择路的求职者注定险象环生,而平台并没有为他们织起一道道防护网。

  不仅如此,“聊天即面试”的粗暴模式,在简化了招聘流程的同时,却也消解了流程所起到的“层层验证”作用。就像微信工作群打破了工作、生活的界限,让加班不知不觉融入生活一样,“聊天面试”消解了求职一事的严肃性与危险性(尤其是在中国),求职者很容易把对 BOSS 的信任转移到公司之上,从而放松警惕。

  传统模式下,求职者可以通过招聘环节的严谨性,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来判断公司是否正规,甚至从公司地址、邮箱地址就能轻易过滤掉不靠谱的公司。

  BOSS 直聘却让这重重“验证码”都失效了,甚至对方直接用 QQ 邮箱发来 Offer 李文星也并未觉出异常。这种招聘流程的“业余化”让骗子公司鱼目混珠的情况更难被发现

  惭愧的是,无论是我还是其他同行,在此之前都并未察觉 BOSS 直聘对于求职者的“安全隐患”,甚至被这种“创新”的模式眩动了双眼,直到受害者出现才“事后诸葛亮”地追根溯源,拷问创新的 dark side。

  Boss 直聘危机,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平台型应用来说都是一种警醒:看似打破旧秩序的创新,究竟是否解决本质问题,还是只是单纯地制造了一种进步的幻觉?当然,BOSS 直聘的尝试并不能完全被抹杀,只是在配套的安全机制跟上之前,在事关前途乃至人命的招聘市场,大众更站在安全这一边。(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编辑/葱葱)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