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4 日情人节当天,美团在南京高调上线了一项新功能,该功能允许用户在美团 App 里打车。这不是美团和其它网约车公司的合作入口,而是美团自己运营的约车服务。
南京用户可以在美团 App 首页的 10 个业务中找到美团打车的入口,进入后定位、输入目的地、选车型,到达目的地后可以选择微信、QQ 或银联卡进行付款(暂不支持支付宝),所有的体验都是那么熟悉,对滴滴用户来说操作没有任何门槛。
稍后,美团官方证实他们确实在南京推出了试运行的打车服务,正在申请网约车牌照,并会在之后逐渐将网约车业务拓展到更多的城市和地区。这意味着美团杀入网约车市场已经是定局了。
然而,打车可不是美团和滴滴的局部战争,中国互联网下半场的战火眼见着就要烧起来了。
在过去的十年里,第一代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腾讯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一开始互相抄袭产品、恶性复制对手业务、各种封杀屏蔽不兼容等直接的短兵相接,到后来通过资本控制创业公司相互竞争,再到现在在许多业务上有了合作。他们之间的竞争已经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
这是因为这三家“老公司”不仅在主营业务上已经成熟,连防御性的布局也已经完成。大家都是为了更好的赚钱,虽然彼此是竞争对手,但已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
然而与老练的 BAT 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崛起的今日头条、新美大(美团点评)、滴滴(即所谓 TMD)的心态则完全不同。
根据公开的数据信息来看:
今日头条有 4 亿活跃用户,去年的账面收入超过 60 亿,盈利与否不确定,但 2014 年之后就没有再融资。
新美大有 6 亿用户,2016 年的目标营业额是 2000 亿,盈利与否不确定,但去年依然在融资。
滴滴在收购 Uber 中国后,大约 1.25 亿用户(Talkingdata 数据),官方预计在 2016 年开始盈利,并在 2017 年实现 10.2 亿美元利润。但普遍认为网约车条例出台后这个预测不一定能如期实现。
去年 9 月阿里以 8.3 折出售手中新美大股票之后,新美大中几乎已与阿里无血缘关系;滴滴自身经历的多次融资,也早就让它不再被 BAT 中的任何一家控制;今日头条则在资本上除了与微博有关之外,与 BAT 的关系也不大。
至此,三家移动互联网巨头已各自独立成年了。
而这三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公司又十分相似:主营业务单一、用户量巨大、已实现现金流、但盈利状况可能不好或不稳定。而且在主营业务上他们也已经横扫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即便继续下血本运营也不一定能够改变这一状况。
打破这一僵局的唯一办法就是走 BAT 的老路——硬着头皮也要做竞争对手擅长的事儿。打乱对手脚步的同时,让用户在自己的平台上“形成闭环”,榨取每一个用户身上更多的价值。
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看谁先对谁动手了。
美团涉足网约车并不是这场大战的第一枪,因为滴滴在 2015 年年末曾一度传闻投资新美大的对手饿了么,去年年中也曾与饿了么尝试过业务上的合作。而今日头条也在今年 1 月 20 日年度数据发布会上透露 O2O 将会是头条(除人工智能外)的下一个方向。
打车对于美团来说是个熟业务,对它的用户来说是个好场景。一直做点评和团购的美团有着管理线下外部团队的大量经验,虽然业务不同但并不是从零开始,有许多线下的坑不会再踩一遍。而美团的用户打车去商场,然后顺手团购消费,或是在消费场所用手机结账后直接打车回家,亦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用户场景。
在时机上,美团打车直指的竞争对手滴滴则先是和 Uber 拼命,接着又和各地的网约车政策大打架。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网约车政策最终都往缩紧的方向落地,要求本地车本地户口。这对于滴滴原有的运营模式和已有的司机构成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相比已经连续作战很久,处于疲惫状态的滴滴。美团既不需要与其它人竞争,也不需要去想办法处理非本地司机的包袱,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和滴滴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这一次美团推出网约车,也许是中国互联网少壮派之间暗斗变成明争的一个契机。
2015 年,在 PingWest 品玩创始人骆轶航采访王兴时,王兴曾经说不会碰出行,因为政策太敏感。可两年后的美团还是拿出行开了刀,只可惜从今往后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程维、王兴、张一鸣在乌镇同一张桌子上谈笑风生了。
对于用户来说,最直观的体验是各类服务的优惠券又要丰富起来了,不知道投资人们现在心里委屈不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