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 QingCloud CEO 黄允松
亚马逊在 2015 年 Q1 首次披露了 AWS 的财务状况(当季实现净润 2.65 亿美元,同比有增长),可以说,AWS 历时 9 年终于对外公布财务运营数据,这在当时极大提振了全球对于云计算产业的信心。尽管当时 AWS 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达到 28%,但无人知道这样的成绩,究竟是亚马逊公司更大补贴的情况下取得的呢,还是已经可以自我“造血”?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了中国市场。
2017 年 2 月 9 日,刚过中国农历春节,国内云计算厂商青云就宣布在 2016 年度实现了千万级人民币税后净利润,并积极筹备登陆国内A股市场。自 2012 年开始创业到 2016 年实现千万级人民币税后净利润,青云向市场证明了云计算及其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这特别将提振资本对中国云计算产业的看法。
“希望国内资本市场在听说青云实现了审计后的正向财报,能有这样一个看法,就是以此为起点国内云计算企业会陆续地走向正向营收,不论是 IaaS、PaaS 还是 SaaS 创业公司。希望我们的小里程碑,可以推动国内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对云计算的正向观点。”青云 QingCloud CEO 黄允松对钛媒体表示。
业界都知道,云计算特别是公有云 IaaS 属于比较利薄的业务,在国内第一代对标美国 AWS 亚马逊云的创业公司中,基本处于烧钱状态的居多。AWS 尚用了近十年之功,才实现了财务上收支平衡以及产生净利润,这中间需要趟过很多坑儿。
黄允松表示,青云从商用开始能够用三年左右时间就实现一定规模的净利润,并不代表青云比 AWS 更聪明,而是青云相比 AWS 晚起步 5 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向 AWS 学习很多已经走过的坑儿,而 AWS 作为第一代公有云厂商则无前辈可以学习。实际上,青云 2012 年 4 月成立,2013 年 7 月 QingCloud 公有云商用,运营至今也只有三年半时间。
能在三年半时间内实现了税后净利润,青云究竟做对了什么?黄允松总结说,那就是青云找到了一个比较正确的商业模式,即找到了正确的产品、正确的技术、正确的行业、为客户提供正确的方案,在所有这些层面做到大概率正确的情况下,形成了健康的资金流以及一定规模的净利润。
首先是找到了正确的产品。青云的公有云产品 QingCloud 于 2013 年 7 月上线商用,于 2015 年 7 月推出青云超融合一体机。青云超融合一体机预集成了 QingCloud 虚拟化平台、云平台管理软件、SDN 网络和分布式存储,通过简单的增加节点、连线、上电完成云平台的部署和扩容,可把企业云平台上线周期从数月缩减到数天。其实不少公有云厂商到了 2017 年才开始想到用利润更高的私有云来补贴公有云业务,但 IBM 出身的黄允松从 2015 年底就已经进入了私有云业务,超融合一体机又是比较好落地的私有云产品。
其次是找到了正确的技术。主要的技术之一是面向 IaaS 层的“P2P 机器人社区协作”,也就是通过机器智能来实现服务器的自动化运维与管理,大幅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系统的效率与稳定性。第二是 2016 年 7 月推出的 IaaS 2.0,全面升级了存储、网络和计算技术,推出了 SDS 2.0、SAN 2.0、NAS 2.0 等新技术,并新增对 Container、Unikernel 技术的支持。第三是自 2014 年下半年开始全面投入 PaaS 平台研发,2015 年 QingCloud 推出了多款面向应用的 PaaS 产品,受到用户的广泛欢迎,凸显了当前从 IaaS 向 PaaS 迁移的趋势。
再次是找到了正确的行业。青云的公有云和私有云第一大客户群为金融行业,其中公有云的第一大客户来源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私有云第一大客户来源来为传统金融企业。众所周知,金融行业的企业具有较高的 IT 预算,又追求通过技术来改进业务和创造新的互联网业务,属于典型的大型高科技企业,正适合作为云计算的第一客户阵营。然而,青云除了金融行业外也广泛播种其他传统行业,目前的私有云的第二大客户群是传统行业,凸显了近年来传统行业向云转型的决心。
最后一点,是青云为客户提供了正确的方案。实际上青云通过公有云的大规模商用,逐渐开发出了完整的云计算产品线,并不断根据用户需求来推出新的产品,然后再把公有云产品量体裁衣后形成私有云解决方案,如此就形成了产品的正向循环。而经过公有云锤炼的私有云产品自然能够满足企业的严格技术要求,剩下的就是根据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来定制化解决方案,这就很容易了。
在产品、技术、行业用户和解决方案都“大概率正确”的前提下,青云就形成了健康的正向利润。
当然,“五个正确”为青云找到了一个合适与健康的商业模式,但这只是保证了青云产生正向利润的大概率,而是否真正能做到正向利润,一个正确的企业运营观念很重要。
黄允松说,对于云计算创业和投资来说,一直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这就是追求快速业务成长。美国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其实并不看重营收和利润而是更看重技术本身,但中国的投资机构与投资者往往套用互联网的投资思维,追求高速成长和快速扩大规模。云计算特别是公有云的烧钱模式,也让人民币基金难以长期承受。
黄允松强调,所谓“快公司”并不适合 To B 业务,云计算要做百年老店。
青云目前仅有 200 人,2017 年的招聘目标是再增加 241 人左右的规模。“做事情要慢,不要尝试做 fast company,寻找到合适的业务和财务模型,稳定下来后就可以扩张了。”有不少 To B 公司迫切追求增长,团队人数增长得非常迅猛,主要为了铺销售规模,但其实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明确,公司财报也屡屡出现亏损情况,这就意味着企业的模型不健康,在不健康的模型下拼命扩张,反而会导致资本的寒冬。
尤其是当前“独角兽”的概念横行,几乎所有的 VC 都在 To B 领域寻找所谓“独角兽”,而所有的 ToB 公司也在试图成为“独角兽”,这就导致了盲目扩张而失去了建立健康商业模式和财务模型的机会。当建立了良好的模型后,“资本市场、甲方客户和投资人都会对你建立起信心,这时候就可以扩张。”
实现了千万级净利润的青云,以自己的商业实践向市场证明了一个可行的云计算商业模式。而青云的成功,将带动更多云计算创业企业 copy 青云的模式,由此拉动更多云计算企业进入正向净利润状态。黄云松的自信在于,“我从来不介意别人复制青云,我强烈支持他们复制我们,因为我们是对的,复制对的路线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