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外卖的发展带动互联网+餐饮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虽然外卖行业经历 2016 年食品安全隐患的冲击、面对盈利模式的质疑,但无疑外卖已经走到了 2017 年。
本文为“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对 2016 年外卖领域新趋势的分析和看法。张旭豪是外卖 O2O 平台“饿了么”的创始人、CEO。应“得到”知识新闻工作室的邀请,独家撰稿分析“外卖”这个概念所发生的三点进化。
本文发于得到,作者张旭豪
到今天为止,“饿了么”专注做外卖这件小事,已经有 8 年时间。8 年来,外卖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正在或即将发生的转变,我认为大致可以归结为“外卖”这个概念的三点进化:
第一点进化,是外卖被接受为一种常规的就餐方式。
在以前,很多人认为,点外卖是因为没空做饭或出门吃饭,于是,叫外卖更像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点外卖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就餐方式。
事实上,经过两到三年的培育,目前的外卖市场已经有相当规模的忠实用户,他们每周必定点餐两次或两次以上。为什么我们会把每周点餐两次作为忠实用户标准呢?这是因为,对很多在一二线城市生活的白领来说,尤其是北漂、沪漂,他们每周在家做饭的次数一般就两到三次。如果叫外卖的次数多于这个数字,那就说明外卖已经跟做饭一样,固化为他的一种常规的就餐方式。
在“饿了么”,有一个现象,就是周末的日订单,往往比工作日要高。举个例子,圣诞节过去给人的印象,一般都是满街的餐厅外面排着长队,大家等着就餐,但恰恰就是在 2016 年圣诞节当天,“饿了么”日订单创下 900 万单的新高。我想这恐怕是很多人第一个吃着外卖过的圣诞节,但我相信,今后这样的圣诞节肯定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所以很显然,外卖已经不再是一种忙到没空做饭或者出外吃饭时迫于无奈的选择。在今天,你的时间更值钱了,更便利地享用美食渐渐就成了刚需。所以,外卖与堂食、做饭,这三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平等。在美国,餐饮市场交易额有 30% 来自外卖,中国目前才 10% 不到,发展潜力还很大。
第二点进化,是外卖消费品质化。
当外卖成为你一种常规的就餐方式,你就会开始对外卖的食物、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事实上,这正是 2016 年以来外卖市场发生的事。
在一二线城市,越来越多办公区的单笔交易金额达到 40 到 50 块,整个 2016 年,“饿了么”的整体客单价,也就是每一个顾客平均的订单金额,上升了1/5,而 2016 年全年的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就是咱们常说的 CPI,涨幅只有2% 左右。两个数据放在一起看,就说明老百姓的消费整体上没有变贵,但在外卖上,人们确实更愿意为高品质美食和服务花钱了。
我相信对于很多商圈来说,40 到 50 元的客单价绝不是一个天花板,人们对外卖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要能吃得好、享受到好服务,就会越来越舍得在外卖上花钱。
第三点进化,是外卖消费多元化。
相信很多用过外卖 App 的朋友都发现,在首页你能看到下午茶、宵夜、果蔬生鲜、商店超市这样的入口,这就说明,现在的外卖,早已经超出“正餐”、“吃饭”这些范畴,变得多元化。
2016 年,外卖消费向全时段发展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下午茶、夜宵等新品类开始冒尖,目前,“饿了么”有接近 30% 的交易额由这些非就餐时段的订单构成。
在“吃”之外,商超等品类的增长也非常迅猛。2016 年,我们的商店超市类产品交易额同比增长了 11 倍,平台上入驻的商店、超市类商家数,同比增长了 6 倍;全年在“饿了么”上下单次数最多的用户,一年下了将近 1300 单。算下来平均每天 3 到 4 单,原来,他不止在“饿了么”上面点餐,水果、饮料和日用品都在“饿了么”上买。
外卖消费多元化的趋势是怎么出现的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作为外卖基础设施的即时配送体系,已经趋于成熟,这个体系能为很多原先不具备外卖配送能力的商家赋能;另一个更为本质的原因,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外卖有它特殊的价值——省时间、提供便利。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更值钱,他也会在急需便利的时候,用外卖平台购买他原本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购买的商品。
随着即时配送体系在人效、调度、配送工具上的继续进步,这套体系配送效率还会提升,运力成本也会下降,外卖消费多元化趋势会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效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的即时配送体系,会像磁石一样,将门类多样的线下零售业吸引进自己的体系里。2017 年,“万物皆可即时配送”会成为一种趋势,即时配送+线下零售业,也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新零售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