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NYSE:BABA)发了一份 2014 年上市以来的“最佳财报”。
2016 年 8 月 11 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的 2017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营收为人民币 321.54 亿元(约合 48.38 亿美元),同比增长 59%。中国零售平台贡献的商品交易总额(GMV)为 8370 亿元(约合 126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本季度阿里巴巴集团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各不同业务的收入和 GMV 增长全面超过投资市场预期。
但在今年 6 月 14 日首次投资者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表示:“GMV 从来不是我们的核心指标,商业的基础设施才是。”
本季度财报开始,阿里巴巴集团首次按四个业务分别公布营运情况:核心电商业务,云计算,数字媒体与娱乐,创新项目及其他业务。以阿里云为代表的技术业务部门,在这次财报上的表现尤其亮眼。
数据方面:
云计算业务保持强劲势头,营收达 12.43 亿元,较去年同一季度的 4.85 亿元上升 156%;
去年第二季度开始,阿里云一直保持三位数增长,2016 财年年度增幅更是达到 138%;
阿里云的云计算付费用户数量同比去年上升 119%,增长至 57.7 万。
在海外,云计算也成为了亚马逊、微软和谷歌财报的主题。由于谷歌和微软均未单独披露公共云业务的营收情况,德意志银行预估,阿里云营收规模已经超越谷歌,全球云计算市场呈现出“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和阿里云 Alibaba Cloud”的“3A”竞争格局。
阿里云的角色,就是阿里巴巴给未来中国互联网提供底层服务、搭建基础设施用的。目前来看,中国互联网要想出海参与国际竞争,阿里云的基础服务是最现实的保障。事实上,在中国大数据和云计算市场,虽然总有声音认为阿里云的技术“过时”,但自 2009 年创立以来,阿里云一家独大的局面愈发稳固,短期内还不会被国内其它公司超越。
这直接得益于阿里多年的电商及支付业务。这些对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极高的业务为阿里巴巴产生了海量、真实、B 端和 C 端兼而有之的数据。相当于在高标准严要求下,阿里云不得不在数据上对业务提供足够匹配的基础支持。而当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发展起来自成一家后,不仅能反哺阿里原有的电商和支付业务,更使得阿里有底气布局如社交、数娱、金融、创新科技等其它业务线。8 月 6 日,阿里巴巴集团 CTO 张建锋在美国西雅图演讲中,提及阿里正投入多项前沿技术的研发,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和 VR 等。
此外,马云还曾在投资者日上表示,阿里巴巴的业务已经形成矩阵,旗下的业务和公司轮流领跑,轮流扛鼎,首先是 B2B 三年,然后是淘宝三年,天猫三年,支付宝三年,阿里云三年,菜鸟三年……阿里云在 2009 年开始布局,预计将在 2019 年收获。
在财报公布前两天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了新的 Logo,用计算符号[ – ]替换中文“云”,加速国际化进程。同时,阿里云将在今年年内启用位于欧洲、澳洲、中东和日本的数据中心,加上已经开服的美国东部、美国西部、新加坡和香港数据中心,对全球主要互联网市场形成全面的云计算基础设施覆盖。
很早之前,马云就在致投资者的公开信中表示,未来阿里巴巴提供的云服务将是企业继水、电、土地以外的第四种不可缺失的商务基础设施资源。无论是国内国外的对手,还是华尔街的投资者分析师们都不会否认,阿里巴巴在技术驱动的道路上正越走越远。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