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全球IT人才需求缩水,但世界IT产业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这将进一步刺激国内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有1180余所高校开设有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80万,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人数都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但是,随着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走低,一些考生及其家长也开始感到迷茫: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及前景究竟如何呢?
观沧海:寒流?暖流?
20世纪,我国每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有5~9万人,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本世纪,随着各高校竞相开设计算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步入“买方市场”。
IT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首先,用人单位普遍提高招聘门槛。有些用人单位强调应聘者的英语水平、IT证书,有些用人单位则要求应聘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初次就业率走低,起薪下降。其次,由于留学人员大量归国,国内博士、硕士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多,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层次在不断降低。计算机专业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相近专业间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再次,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最后,社会需求越来越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就业率则为60%~90%。
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是世界高等教育各学科专业共同性的问题,而不是我国计算机专业独有的现象。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趋于稳定,初次就业率走低,这些都是从一种过热状态向良性状态过渡的正常变化。从整体来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起薪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计算机专业仍是年轻人升学和择业时的首选之一。未来十年,我国每年至少需要100万IT人才,其中计算机人才需求量在40万以上。从根本上来讲,并不存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将依然严峻,但不会恶化;会遭遇“寒流”,但不会进入“严冬”。
细思量:就业难不因人才过剩
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
人才培养脱节。本科计算机教育中,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下的单一的培养规格,难以满足众多领域的社会需求。高等专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大多是传统的计算机学历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一些毕业生既无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无娴熟的应用技能,便难以适应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需要,更难以适应IT行业的从业要求。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面向IT企业,虽然办学方式相对灵活,但仍受到实战项目缺乏、实训基地短缺、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素质师资匮乏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市场渠道不畅。中西部地区IT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沿海地区IT产业发展迅猛,但由于种种政策限制,加之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西部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此外,一些行业的自我保护也给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进入带来了较大障碍;一些用人单位只认学历不论实力,为专科生的就业设置了很多障碍。目前就业形式正在多样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存在大量已实际就业,但学校不易统计的“隐性就业”现象。
就业期望过高。毕业生最向往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而实际就业则集中在私营企业;毕业生热衷于软件公司、网络公司,而大多数却在非IT企业从事相关工作;毕业生向往沿海发达地区和区域大中城市,而大部分仍留在当地中小城镇就业;IT人才市场上起薪大幅下降,但许多毕业生用多年以前的工资水平,用沿海地区的薪酬水平来期望自己的就业薪金。还有一些毕业生过分挑剔,从而也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登高处:IT人才仍属“抢手货”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全球IT人才需求缩水,但世界IT产业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这将进一步刺激国内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计算机人才需求总量持续增加。“十五”期间,我国IT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第一大产业,从业人员增加300万。“十一五”期间,我国计算机人才需求将由快速增长时期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时期。通信、交通、航空等领域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总体平稳,但需求层次明显提高;水利、能源、建筑、医疗、新闻、出版、广告、旅游等行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总量有所增加;化工、冶金、石油、电力、制造、轻工、纺织、制药、物流等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税务、工商、财政、公安、海关、外贸、金融等系统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减;五年内,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0万,中小学预计需要新增现代信息技术课师资20万人。
企业是计算机人才需求的主体。近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到企业从事计算机应用和技术开发的比例逐年增加,在经济发达地区已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在全国约3000家大型企业中,只有5%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成熟阶段,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潜力巨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和要求员工素质高的特点,使其成为吸收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主要企业单位。外国公司涌入我国,需要招聘大批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人才流动会更偏向外资企业。
IT产业成为接收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生力军。IT人才是我国四大紧缺性人才之一。未来十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游戏开发人才、移动通信人才、IC技术人才、信息安全人才严重短缺。我国软件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软件测试专业人员缺口高达20万,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每年的缺口为15万左右。随着软件外包业的蓬勃发展,日、韩等小语种软件工程师十分紧缺,仅对日软件开发的人才缺口就达30万以上。全球IT业重心正转向服务。2007年,我国软件和服务市场总值分别达到69亿美元和144亿美元,巨大的服务市场需要吸纳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慎选择:怎识计算机专业真面目
计算机专业是高校招生的第一大专业,也是高考填报志愿的热门专业。同学们应走出志愿填报过程的误区,理性选择计算机专业。
应了解IT产业、IT学科和专业。IT产业涵盖软件、电信、电子及现代信息服务等行业。目前,我国本科计算机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专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众多,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商务、多媒体制作等,招收对象主要是高中理科生(招收部分文科生)。IT产业是朝阳产业、支柱产业,IT学科前景美好。
应理解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计算机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工科或理科)。社会上曾流行一种观点:计算机是一种工具,计算机专业是一种单纯的技术专业。这种认识有些片面、肤浅。计算机学科本身有着众多研究领域和分支,比如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计算机控制等。计算机与传统学科融合产生了许多新学科,如计算数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微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学、教育技术学等。因此,许多学科都与信息技术有密切联系。高考时选报计算机专业,无论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包括跨专业深造),都是很好的选择。
应明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科计算机专业对同学的英语、数学和物理基础有一定要求。大学中的计算机专业将分阶段开设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双语教学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势在必行。如果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则可以减少掌握最新计算机技术的语言障碍。计算机专业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扎实的数学基础有益于科学思维和技术创新,也是高级计算机人才必备的素质。世界计算机领域最高奖项——“图灵奖”的得主大都是数学家,足以说明这一点。物理方面主要是运用电学知识,大学开设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有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离散数学、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C++、Java、计算机网络等。
应熟悉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特点。计算机专业是一门知识更新快、交叉学科多、应用领域广的新学科,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拓宽和加深理论基础,提高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主的全面素质,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如果大学阶段只重视操作层面上的技能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思维基础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就会削弱发展的后劲和适应能力。社会各界对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意见中,最多的就是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同学们在校期间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掌握IT主流技术。
应认清报考计算机专业的误区。一些同学担心自己没接触过电脑,报考计算机专业不能适应大学里的学习。尽管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技能更有利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但电脑操作熟练程度与学好计算机专业并没有必然联系。一些人认为女生不适合学习计算机专业,其实,IT业内成功女性并不少见,计算机专业女生比例并不比其他专业低。一些考生家长认为选择计算机专业会加重经济负担,其实以目前各大学的实验条件,完全能够满足同学们的实践要求,无须同学自己购买电脑。而且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会有更多的社会兼职和勤工助学的机会。还有一些同学误认为计算机专业录取分数高于其他专业而不敢报考,实际上在大多数院校,计算机专业和其他专业录取分数基本一致。需要说明的是(体检说明中没有直接要求),深度近视的同学应慎报计算机专业,严重色盲的同学应慎报动画设计、游戏制作专业。
应掌握报考计算机专业的技巧。其一,应考虑学校的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有一定的差异。研究型大学重点培养科研型的计算机学术人才;科研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大学立足培养工程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教学型大学尤其是地方大学、新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主要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其二,应兼顾学校的区域。我国在北京、上海、大连、杭州、南京、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等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兴建了软件产业基地,IT产业发展迅猛。选报IT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校,不仅选择余地比较大,而且就业空间也相对广阔。其三,应注意学校的办学特色。应选报那些社会声誉高、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优的高校,选报那些行业背景明显、办学特色突出、就业渠道畅通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