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的“嫦娥”三号着陆器探索月球表面
香港《明报》3 日报道称,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上月底在中国杭州访问时宣布,俄中两国将探索共建月球基地的合作模式。对此,有专家认为,未来全球多国有可能采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模式,共同打造月球基地。但目前中国应该坚持自身的探月节奏,探讨共建月球基地为时尚早。
传中俄欲共建月球基地
《明报》报道称,共建月球基地是中俄两国将展开的四大顶级技术项目之一,其他三大项目分别是:联合升级米-26 直升机、达成S-400 导弹系统交易、联合研制宽体大型客机。报道称,罗戈津在杭州访问时透露,“我们正在讨论,让中国以创始合作伙伴的身份来参与月球研究站点的建设。”去年 12 月,俄塔社公布了这项由俄罗斯航天署起草的月球探索计划。该计划预计,到 2050 年总投资将达到 12.5 万亿卢布(约合 1.5 万亿人民币)。报道称,前俄罗斯航天署署长奥列格·奥斯塔潘科在去年 11 月称,除了讨论月球基地以外,中国还渴望在自己的国土上生产俄罗斯太空火箭。
实际上,关于俄罗斯计划建设的这个月球基地,俄罗斯媒体早有报道。俄罗斯《消息报》去年 8 月称,根据俄航天署计划,俄载人登月第一阶段工作包括建造由四个舱组成的地面开发综合性实验舱(生活、实验室、能源和现代化中心),以及通过综合测试的建筑和技术解决方案。根据俄科学院制定的探月计划草案,俄准备在 2030 年首次实现载人登月,并建设一个永久性的月球基地。
中俄有技术互补性吗?
据介绍,载人登月并建设月球基地需要至少解决四大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是地月通信系统,用于语音、数据传输和测控。通过几次探月任务的实施,中国现有的测控网已经基本能够胜任这一任务。俄罗斯同样具备这种能力。第二项技术为载人月球轨道飞行器、登陆器的设计,中俄都实现过不载人的探月器登月和载人航天器的空间交会等技术,将相关技术融合,设计出一种载人登月系统技术上并无不可攻克的问题。第三项子系统为大型运载器系统,也就是需要一枚推力足够大的运载火箭,将登陆器、返回器和月球基地建设所需要的设备、材料运送到月球轨道。这种火箭要有多大?以美国几十年前用于载人登月的“土星-5”运载火箭为例,该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 118 吨。而中国在研的、尚未首飞的长征-5 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 25 吨。中国如果研制“土星-5”级别的运载火箭,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攻关。俄罗斯目前也没有现成或者在研的火箭可以达到“土星-5”的运载能力。但俄罗斯拥有研制重型火箭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储备,苏联曾成功研制出用于运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近地运载能力超过 100 吨的“能源”重型运载火箭。
最后一个子系统就是适合月球环境的基地本身。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建造月球基地的工作包括试验移动式起重机、筑路机、挖掘机、电缆铺设机和用于月球侦察的移动式机器人等。俄航天政策研究所专家伊万·莫伊谢耶夫表示,建造用于月球的起重机等各项设备的条件并不成熟。而现在就花费上百亿卢布用于研发未来月球基地的建造设备是错误的。“俄未来有能力建设月球基地和月球拖拉机等设备,但目前还没有到这个阶段。”
月球基地能否建成?
有专家认为,在预算不断紧缩的当下,各国对于特别烧钱的航天探索越来越趋于理性,所以即便是美国对于登月或者登陆火星都很谨慎。在俄罗斯,建设月球基地本身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话题。去年俄罗斯遭遇西方制裁后,由于经济指标下滑,航天计划受到冲击。俄罗斯卫星新闻网 4 月 22 日报道称,俄航天署出台 2016-2025 年联邦航天计划草案,尽管保留了载人绕月飞行,但超重型火箭等系列科研项目被取消,这显然对于建设月球基地并不是个好消息。报道称,新的联邦航天计划还只是一个俄航天计划草案,月球建设的具体技术方案和资金来源并未落实。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航天专家 3 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从长远来看,建设月球基地对于开展科研和开发月球能源来说非常必要。由于建设月球基地的资金投入巨大,技术复杂,所以各国未来有可能会选择类似国际空间站那样联合开发的模式,共享技术,共担成本。
不过,这名专家对于中俄合建月球基地的模式并不看好。他认为,首先,冷战期间苏联通过“月球”系列计划,对外宣布发射了 24 个月球探测器,但在 1976 年“月球 24”完成之后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没有发射过一个月球探测器。虽然俄罗斯在探月方面有一定技术储备与经验,但在建设月球基地方面面临的资金、技术问题还很多。据这名专家介绍,探月工程一般分为三大步,探月、登月、驻月,而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还没有实施第二步载人登月,所以目前来谈建设月球基地为时尚早。中国还是应该立足于嫦娥工程,未来探月工程如何走还要进行严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