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文:Kickstarter != Product/Market Fit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智能硬件类的初创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得益于众筹网站的到来,其中以 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最为具有代表性。在这个平台上,年轻的硬件初创公司能够将某种还没有完全成型的产品或者概念放到上面进行展示,这本身就是一次具有革命性意味的创新,众筹其实对于人们来说:它能够让你获得某种反馈,了解到底有多少人愿意花钱来购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不会去管你的产品是否真的能够解决掉它。
现在很多人都愿意谈众筹,所以我不想在这里过多地阐述它的意思,我更愿意去做的是花一分钟时间澄清人们在众筹概念理解上面所形成的两大误区:
1. 众筹并不能替代客户开发。提前预售并不能等同于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
2. 众筹中的现金并不能被视为是融资。
这并不是一次测试
在我们所观察到的刚刚成立的智能硬件初创公司里面,它们最容易犯下的一个重大的认识上的错误就是;它们通常以为众筹就等于客户开发。创始人都是这么想的:「如果有很多人在 Kickstarter 上支持我,那么我的生意就一定会很不错!」又或者是:「我在 Kickstarter 展示出来自己的产品功能,很多人对此给予了反馈,那么我肯定能创业成功!」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些想法都大错特错。
传统的产品开发之路是非常漫长,你起码得花至少 6 个月的时间。而传统意义上的客户开发过程中,你必须学会去了解数百位潜在客户的内心想法。在这里请注意,你并不是试着去了解是否客户最终愿意去购买你的产品,而是试着去了解人们在面对你所需要解决的这个问题时,当下是如何应对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痛点」所在。另外,你还得去了解和你关注同样一个问题的这些人拥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如果你避开了这个客户开发的过程,直接跳到了众筹平台上去主观地去寻找那些支持你产品的信号,一厢情愿的认为你的产品注定会获得市场的拥抱,其实这样的心态背后隐藏着的是惰性,是不愿意去在自己的产品或者盈利模型上动刀修剪的惰性,其实迟早你得意识到你的产品需要改动,只是时间太晚的话就已经将市场先机送给竞争对手了。
预售并不等同于融资
众筹并不能与融资(这里主要指的是钟子期融资和风投融资)等而视之。因为绝大多数的电子消费产品都面临的是充满激烈竞争氛围的市场,它们都需要快速的募集资本来谋求更快的发展。从我的角度上来看,一旦「核心科技」被落实下来,那么从此出发,直到真正的开发出一款完整成熟的产品,并且将其推向市场的话,整个过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大概是 18 个月(其中 6 个月是用于产品开发,12 个月是用来制造和分发)。在这样一个说短也不是很短的时间段内,你在众筹平台上所进行的募集资金往往根本不够支撑到真正把产品开发出来,进行规模生产阶段。很多在众筹平台上玩儿的风生水起的智能硬件初创公司都是因为在半路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完成不了既定的生产计划而中途夭折。这是人们最容易走进的一个思维误区,值得每个人警惕。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要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以下是 6 个步骤,也是目前极少数具有足够智慧的初创公司正在做的事情:
第一步:专注于去解决一个问题,通过利用传统的客户开发方法来寻找解决方案
第二步:通过身边的亲朋好友,又或者是通过种子期融资来进行融资,通常金额大概都是 50 万美金到 2 百万美金不等。
第三步:要去做那些比较难搞定的棘手任务。比如额外的客户发展计划,聘请一支团队,开发产品,策划营销方案等等。
第四步:当距离你估计的产品发布最终日期还有 3 个月的时间里,将众筹视之为一个产品发布平台。(这也是 Pebble 的做法。)
第五步:把产品发布出来,让客户能够眼前一亮。
第六步:开始执行真正意义上的零售/营销策略
总而言之,一家初创公司如果想要获得快速的成长,众筹真的是极好的途径。如果你的产品真的具有潜力,那么它足以让你的产品和公司迅速走红。但是,请大家记住,众筹成功并不能代表一劳永逸。在创业的路上仍然还有更多的难关需要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