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Google+”了什么?_产品技术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产品技术 > 评论:Google+”了什么?

评论:Google+”了什么?

 2011/7/27 10:07:28    21世纪经济报道  我要评论(0)
  • 摘要:尽管有三个失败的社交网络产品在前——Orkut、GoogleBuzz和GoogleWave,此次的“Google+”还是让我“shake”到。一个原因是,这是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在国内可即时了解到如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美国一批顶级科技精英所思所想的产品。注意:这是他们每日生活闪现的“即时想法”,灵光通常强过一个记者一本正经采访后呈现的文字报道
  • 标签:Google 什么 评论 Google+

  尽管有三个失败的社交网络产品在前——Orkut、Google Buzz和Google Wave,此次的“Google+”还是让我“shake”到。

  一个原因是,这是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在国内可即时了解到如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美国一批顶级科技精英所思所想的产品。注意:这是他们每日生活闪现的“即时想法”,灵光通常强过一个记者一本正经采访后呈现的文字报道;第二个原因,它的产品逻辑和已部分展示出的“Big Picture”——正如佩奇在Google+相册收藏的一张照片秀,它由一个名叫Brice Mazenod的家伙制作,后者毕加索般抽象地用人类的进化曲描述了社交网络的发展,从CopainsDavant、Facebook、Twitter到Google+,猿终于开始像人那样直立行走。

  自6月28日小规模范围内亮相,Google+就一直嗡嗡声不断。首先是:我的Gmail出现了一段我的一位美国采访对象发布到Google+的文字,内容出乎意料,我从未想过如此忙碌的硅谷生活中,还有人思考这些虚无缥缈的形而上的东西。这是Google+邀请制的诡辩之处——当年,需要用户寻找邀请是Gmail与众不同的发布标志之一,其背后的心理学基础使这一模式成为近几年各大互联网产品发布的金科玉律。6年后,当我进入这个新社交网络写下第一段文字并准备点击“Post”(发布),谷歌以“Share”(分享)模式跳出询问:是否要将这段文字展示给与我有Gmail来往的某个/某些朋友看?还没添加朋友,互动已然开始,邮箱成了非常强大的入口——这是最初我看到那段出乎意料的话并最终被带到这里的原因。

  Google+几乎集结了目前个人能在网上做的任何事:发布文字、张贴照片、分享视频、语音聊天(目前最多支持十个人在一个群里聊天)、收藏网页、与朋友互动等。但如果只是这样理解进化就太简单了。

  首先,隐私保护是Google+表现最为突出的地方之一。如果你还记得电影《社交网络》最后一个场景,“马克”一遍遍刷新网页,想知道分手后女友是否接受了他在Facebook的好友邀请,这代表对方的一种态度回馈,马克也可借此看到她的网络世界。Twitter对此的进化在“Follow”的启用上:你不需对方也Follow你,就可看到他发布的所有信息;而到了Google+,它整合“Follow”功能,却又显示截然不同的自由观。

  想让刚刚斥责完你的老板看到你在人群中的抱怨吗?或是让老婆知道你的熬夜加班其实只是和朋友通宵喝酒?当然不。用户发布的信息在Google+中有“公开”、“朋友”、“家庭”、“认识”、“Follow”等选项,并永远外加一个你可自由命名的圈子。比方说,我将诸如比尔·盖茨等圈进了我的“Follow”群,我想知道他们每天在想些什么,但可想而知他们没兴趣与我交朋友,不需被“PUSH”我每日在Google+形成的信息流;我把一些加我进他们Google+圈、我却不能确定是否认识的人物设定了一个“Not Sure”分类,除非发布信息时我选择“公开”或“我的圈子”,否则他们将看不到我的叽叽喳喳。

  换言之,Googel+最大好处在:我可100%控制把信息分享给哪些人,并控制我阅读哪些东西。而就为这部分进化,Facebook曾在过去两年死去活地折腾它的隐私政策,甚至不惜流失用户和惹怒资本市场。曾有硅谷朋友和我戏说他是必须如何小心翼翼地在Facebook上说话,因为他的老婆、两个孩子全在上面,但互联网有句老话是:架构决定全局。要让每个个人用户对自己已是像狮子那么庞大的朋友圈进行重新分类,是非常麻烦而不可能的事。

  当然,Google+的惊喜还不止这些。比较让我震撼的另一应用是“+1”,在浩瀚的谷歌搜索海洋,目前每个搜索结果旁已多了一个“+1”标签,这意味:用户可以简单点击就实现其在Google+收藏钟爱网页的功能,这是Google+让人耳目一新的整合。再加上Google Documents、Google Reader等谷歌产品的联想,以及Google+对第三方的开放,测试到这里已经非常明白:Google+不只是一个产品,也不是一种类似搜索或社交网络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扩展后的Google,它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的Google在线资产在日常生活中更普及。

  我们曾经以为,以Facebook为代表的人际信息网络是游离在谷歌作为搜索野心勃勃地企图将人类信息收归囊下的唯一例外。现在,谷歌做到了真正的反向包抄,在这个新世界里,不仅有人,还有浩如大海的知识信息,后者正是Facebook的软肋。与美国互联网界一样,我为谷歌的顽强生命力和坚持不懈的创新所所感动,也正是在这一时刻,Google王国时代真正到来。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