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项目方面我一直有个观点,我不喜欢用钱砸出来的项目。在去年,我投了 17 家公司,一共投了 1700 万美金。这其中有两个项目投的金额稍微大一些,一个是翟光龙的天天用车,另外一个项目投了 500 万美金。除去这两个公司之外,其他的公司可能平均下来也就 60、70 万美金。我一直认为,好项目不是拿钱砸出来的。
我认为,每做一个市场,首先必须是有刚需存在,而不是说拿钱砸出来的。
补贴背后是腾讯、阿里联手打银行
包括滴滴快的在打车市场中的发展,当时为什么要大力补贴,并不是说没有需求存在,提高配置效率是他们最大的价值。所以自然增长也是可以的。
但是他们需要快速地打一场“政治仗”,其实不是滴滴和快的在打,而是阿里和腾讯联手打银行。
中国移动在几年前推出手机钱包业务烧的钱不少,但银监会一纸令下直接被封杀在行业之外。但互联网公司自下而上的方式让监管部门不得不在政策上做出一些让渡。
所以补贴的意义不仅仅是培育市场和教育用户,更重要的是在短时间内快速起量。
烧钱是因为看到机遇
回到烧钱这件事上,很多人说投资人是傻钱进来。但投资人都不傻,他们之所以愿意拿出钱来烧,其实是因为看到了这之中潜在的机遇。
现在来看这个机遇可能只有 1.7%,但在未来可能真就发展成 17%。谁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所以投资人才会允许你烧钱、砸钱。但是烧钱是不能持续的,比如这次滴滴快的合并,就是大家烧不起了,也不能再烧了。
滴滴其实是给在上下班高峰期打不到车的人,提供一个补充性的选择。这个市场还有很长一段培育阶段,现在很多人仍然选择在路边叫出租车,或者乘坐公、地铁,或者是拼车。
另外,出租车、拼车、专车的使用人群是有一定交叉的。拿拼车来说,拼车的使用场景和滴滴、快的打车是不一样的,用户需要提前预约,而且保障性略低,比如你需要提前半小时预约,而不是说下单 10 分钟后车就能到你面前。
我看好拼班车业务
共享经济是个双边经济,一切皆有可能。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我可能会投那种试用门槛低的。这是共享经济的三大特点之一,一是用户双边基数大使用频次高,二是用户使用门槛低(比如拼车比把私家车租出去的心理门槛要低很多),三是批量获客成本低。
另外,共享经济里,我也很看好拼班车这个业务。
实际上,拼班车和现在这种定制公交很像,但是定制公交的效率太低了,所以我觉得一定会有一股民间势力优化掉现在这个低效率的体系。
如果频次不是足够高的话,那么每单的 ARPU 值(消费值)就要足够高。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投了一个做线上房产交易的平台,卡考网络,涨得非常快,量也起的很快。
另外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不重要,大家相互借鉴的速度是极快的,找到一个有视野且执行力超强的团队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简介
郎春晖是创新工场合伙人,对移动互联网改造出行领域有着敏锐洞见。创新工场投资了出行领域的拼车应用天天用车、51 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