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的中国学生考虑过自杀,为什么?怎么办?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16%的中国学生考虑过自杀,为什么?怎么办?

16%的中国学生考虑过自杀,为什么?怎么办?

 2015/4/5 4:46:49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而尝试过自杀的人则是这一数量的10-20倍[1]。根据《2013版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2012年度中国城市居民自杀率为4.82/10万人,农村居民自杀率为8.58/10万人。虽然中国的自杀率已从1993年的22.2/10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4.33/10万人,再急速下降到2012年的6.60/10万人(作者注:1993、2002年数据来自引文[3],2012年数据由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 标签:什么 为什么 中国
class="topic_img" alt=""/>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 100 万人死于自杀,而尝试过自杀的人则是这一数量的 10-20 倍[1]。根据《2013 版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2012 年度中国城市居民自杀率为 4.82/10 万人,农村居民自杀率为 8.58/10 万人。虽然中国的自杀率已从 1993 年的 22.2/10 万人,下降到 2002 年的 14.33/10 万人,再急速下降到 2012 年的 6.60/10 万人(作者注:1993、2002 年数据来自引文[3],2012 年数据由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城乡人口数据计算得出),并且我国的自杀率已远远低于全球 16/10 万人[4]的平均水平,但自杀仍然在中国人口死亡原因上位列第五,可见自杀问题仍亟待解决。

  不可忽视的自杀意念

  在谈到自杀时,我们不能只看到自杀行为而忽视了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所谓自杀意念是指“有了明确的伤害自己的意愿,但没有形成自杀的计划,没有行动准备,更没有实际的伤害自己的行动”[5],它是被自杀行为这露出海面的一角冰山所掩盖着的巨大基座。世界卫生组织将自杀意念认定为评价自杀风险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


自杀行为背后,往往还有很多没有成行的、容易被忽视的自杀意念,而自杀意念的产生有很多因素,它也是评价自杀风险的重要指标。图片来源:recovery.org

  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Centre for Suicide Prevention and Research, Shandong University)的研究者秦萍(音译,Ping Qin)和唐方(音译,Fang Tang),对中国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以及社交网络、应对策略在减少自杀风险上的作用展开了研究,这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有关中国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研究[6]

  研究者首先对已有的国外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社交(social contact)和应对策略(coping skills)是预防自杀的重要因素。在社交方面,当学生陷入困境时,和同学、朋友以及家人多接触,比方说和对象来一个浪漫的晚餐,或是向家人倾诉烦恼,就能有效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而应对策略是一种通过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来控制心理压力的方法。它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趋近型策略,另一种则是以逃避问题为核心的回避型策略。

  研究者感兴趣的是,这两个重要的因素对中国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会有什么影响。为此,他们和武汉市六所高校进行了合作,共有 5972 名大学生(其中 53.43% 的男生,46.57% 的女生;年龄跨度 16-25 岁,平均年龄 20.85 岁)参与了调查。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到 16.39%,他们报告自己在近一年内有过自杀的想法。其中 15.82% 的学生只是偶尔这么想,而剩下 0.57% 的学生却经常考虑自杀。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女生中有自杀意念的人比男生多 57%——这也符合中国女性自杀人数多于男性的现状。

  没朋友,没对象,自杀风险更高

  研究者发现,在校园中没朋友又没对象,而且不爱参加社团的学生自杀风险更高。在那些觉得自己连一个好朋友都没有的人中,40.74% 都报告自己曾有过自杀的想法。可见社交和自杀意念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研究者据此认为改善社交能力对预防自杀大有裨益。

  在应对策略方面研究者发现,善于寻求外部帮助和指导,问题解决能力强,并会在目标无法达成时寻求替代方法的学生,自杀意念更低;而缺乏主见,忧愁时经常靠发泄情绪来保持心理平衡,逻辑性太强的人,则容易把自己绕进解不开的困境里,导致自杀风险增加。很多人或许会觉得,懂得发泄情绪不是能减缓压力吗?这么说没错,但这里的发泄情绪(emotional discharge)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策略,它并没有迎面解决问题。从短期看,发泄一通后心理上确实舒服了一些;但就长期来说,其实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累积了下来,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觉得自己没有朋友的人,自杀风险更高。他们中 40.74% 都报告自己曾有过自杀的想法。图片来源:universitas.no

  另外,社交和应对策略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它们还会通过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而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作用。比如近期社会关系恶化,可能会让人产生社交恐惧,同时增加了他们焦虑感和对他人的敌意性(作者注:敌意性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以伤害他人、给他人带来痛苦为主要目标的攻击行为)。当心理健康恶化到一定程度时,自杀意念也就萌生了。

  中国的大学生通常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他们肩上背负着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学历贬值,大学生要面临更严峻的学业和工作竞争。责任和压力这两座大山可能会压垮这些身心尚不完善的年轻人。他们的神经质和敏感性在此时达到峰值,行事容易冲动,而自我控制能力又差,在面对挫折时容易做出极端行为。研究者表示,学校需要从社交和应对策略两方面着手,降低在校大学生的自杀风险。学校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既能交朋友,又能学习应对策略的活动,比如以班级为单位定期进行素质拓展活动,或是由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开展团体辅导。这些工作需要由学校的心理健康机构承担起来。

  这项研究虽然没有提出社交、应对策略和自杀意念之间直接具有因果性的证据,但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改善社交环境以及提高个人应对能力可以部分降低自杀风险。今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或许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编辑:球藻怪)

参考文献:

  1. Hendin, H., Phillips, M. R., Vijayakumar, L., Pirkis, J., Wang, H., Yip, P., ... & Fleischmann, A. (2008). Suicide and suicide prevention in Asia.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Abus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3).
  3. http://www.moh.gov.cn/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3/index2013.html
  4. 黄雄英, & 邓希泉. (2011). 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中国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宏观态势与辩证分析——基于 2002—2009 年中国青少年自杀统计数据的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11), 4-10.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entalhealth,Suicide Prevention (SUPRE), http://www.who.int/mental_health/prevention/ suicide/ suicideprevent/ en/ index.html.
  6. 肖水源, 周亮, & 徐慧兰. (2005). 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 (二).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5(5).
  7. Tang F, Qin P (2015) Influence of Personal Social Network and Coping Skills on Risk for Suicidal Ide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PLoS ONE 10(3): e0121023. doi:10.1371/journal.pone.0121023

  文章题图:shutterstock 友情提供

上一篇: 盛大游戏签署最终私有化协议 下一篇: 没有下一篇了!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