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勃(阿北),豆瓣网创始人兼 CEO
文丨张金平
杨勃(阿北),豆瓣网创始人兼 CEO,2005 年开始搭建豆瓣网,并在一年后成立公司。
豆瓣已经十年,但外界对豆瓣的担忧远大于庆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豆瓣步履蹒跚,且用户活跃度下滑的现实,正形成豆瓣衰退的舆论。
豆瓣现任 CEO 阿北为人低调,这么多年来几乎从不接受媒体的公开采访。但内部和外部都有批评说,豆瓣商业化困境与他有关。有说法认为,这位本身就具有精英文艺青年气质的人物始终坚持理想主义,所以在运营方面充满矛盾。这也使得豆瓣错过了一波波互联网浪潮。甚至也有批评说,豆瓣到了这样的时刻,阿北依然孤高,不够贴近用户。豆瓣十年,阿北也只是简单的广播了消息。
或许是豆瓣 App 上线后的各种批评与争议,以及豆瓣衰退的种种犹疑,最终让阿北决定公开发声。
3 月 27 日,阿北接受了深深的采访。他表达了对用户的感谢,也承认自己错过了 App 开发的最好时机,但他们一直在努力改进。但豆瓣的改进会根据数据,而不是某些用户的意见。同时他否认了被百度收购的传闻,但似乎对于豆瓣仍有信心。豆瓣也终于决定大规模转型,专注文化的豆瓣将拓宽内容,成为生活服务和兴趣聚合品牌。这意味豆瓣从关注图书、音乐和电影等精神产品,转型为包括美食、旅行、技术、时尚的综合型生活化聚合平台。这些领域有着更广泛的商业化空间。
豆瓣未来欲转型为生活网络
深深:豆瓣十年了,意味着什么,豆瓣的下一步是什么?
阿北:十年,客观地说,只是一个数字。要说的话其实我已经在当天的广播里说了。“从所有人,到所有人:感谢我们在一起。生日快乐”。
豆瓣是一个平台,把用户连接在一起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有价值的事情之一。如果要感谢,也是用户感谢别的用户。
行业的变化每年都在发生。如果说过去十年大家关注豆瓣更多在文化领域,那么未来十年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横向拓宽豆瓣服务的内容,使它在更多场合更好的服务用户。未来豆瓣是一个生活品牌,也是一个兴趣的品牌。扩充之后用户会更加多样,豆瓣用户在这个平台上会各取所需。
我们一直在做的事就是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书、影、音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美食、旅行、技术宅、时尚、居家、涨知识……生活还可以往更深和更广的方向扩充。
深深:横向扩充之后豆瓣还能保持自己的特质吗?
阿北:扩充不是取代,有更好的用法不代表以前的用法就不存在了,用户会更多样。
豆瓣是一个平台而不是媒体,豆瓣的气质是用户决定的。但我们管理平台有自己的理念,我们的理念一直没有变。从 PC 到移动端,我们希望给用户的体验是持续和一致的。用户是一致的,体验也是一致的,这样气质就不会变。
承认不满意豆瓣移动互联网转型体验
深深:豆瓣的变化是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吗?
阿北:移动互联网一直在关注,但就如之前的每个互联网浪潮一样,移动互联网浪潮也会过去。所以我们会看更长远的东西。我们在适应移动互联网这个变化的同时,自己也持续在做新的东西。不光是为了适应这些变化,这也是豆瓣自身的发展需要。
深深:针对有用户吐槽豆瓣 APP 的功能太过零散使用起来不方便的问题,豆瓣如何应对?
阿北:自去年 8 月豆瓣 APP 上线后,我们一直保持每两周做一次大的迭代更新。这种快节奏的改动频次还会持续几个月。也因为改动快,所以在用户体验上会离我们满意还很远。我们会持续完善 App 的功能和体验。现在豆瓣 App 除了可以查书影音评分评论外,广播和小组都已经进来了,接下来还会持续整合。
我们不能拍脑门决定 App 要做成什么样子,会跟踪用户的使用情况,但不是因为用户吐槽说我觉得没有广播不方便所以我们就加一个广播,不是这种逻辑。
而是基于大数据分析,会观察用户在 App 里到底怎么用,用户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他的行为是会说明问题的。
否认百度收购豆瓣消息称接近盈利
深深:作为和豆瓣同性质的单向街也在艰难转型,你有注意到吗?
阿北:单向街在豆瓣有一个主办方小站,运营的还不错。虽然目前没有和单向街之间的商业合作,但我曾以个人身份去单向街听过讲座,也和许知远聊过,单向街的很多用户也在豆瓣上举办过较多评价很好的线下活动。
深深:有传闻说百度会收购豆瓣?是否有考虑下一轮融资。
阿北:BAT 的合作一直在关注,但目前没有考虑被收购这件事。还是在独立发展的前提下做接下来的事情。目前还没有考虑再次融资。
深深:有消息说豆瓣如今的离职率很高?
阿北:豆瓣的离职率在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是比较低的。有很多 06、07 年加入豆瓣的员工还在为豆瓣服务。
深深:那么豆瓣去年的盈利情况如何?
阿北:应该说非常接近盈利。全年有两个季度不盈利,两个季度盈利。
豆瓣办公区域一角
豆瓣十年,用户从当初的 50 发展到 120000000(不用数了,是 1.2 亿),但它在探索商业化与适应移动互联网的路上如履薄冰。从书影音市场到社区化,再到电商、APP 应用,一路上它都在遭受质疑与批评。当然,也有褒奖与赞赏。
资深豆瓣用户们,一边承认自己越来越少使用豆瓣,一边维护豆瓣的各种“拧巴”,虽然迟钝地思考了十年,但文青领袖们也开始动脑筋。豆瓣与豆瓣用户需要找到一种与世界重新融合的方式,“理想国”才能继续下去。
错失 APP 三年
豆瓣带有强烈的个人气质,如它的创始人阿北一样,低调、文艺,充满理想主义。它的出现为广大文艺青年、普通青年及若干二逼青年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书籍、电影、音乐等体验的公共平台。这意味着:与移动互联网产品微信相比,豆瓣的用户群相对小众,也相对稳定。
可惜,豆瓣错过 App 开发的最好时机。去年 8 月,豆瓣 App 姗姗来迟,用户们的吐槽却源源不断,这也导致豆瓣 App 下载率和使用率都不高。
如果用户想有更棒的体验,必须登录 PC 端。在移动终端时代,这似乎不太现实:毕竟,手机比电脑方便多了。
阿北在一篇为豆瓣 App 写的产品博客文章《一个叫“豆瓣”的 App》里说:“你希望有更集中的豆瓣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也希望这样。我们需要找到办法满足这个,又避免做出一个无比复杂的应用。我们还需要它是为手机而生的应用,而不是一个手机版的豆瓣。我们还希望它是有更宽更远未来的东西。”
阿北还在 Blog 里面提到:这个 App 发布的同时,豆瓣团队在多方向探索几年之后,也重新回到集中、专注、快速的工作方式中。很多更大的想法在等着实践。“豆瓣”App 不只是豆瓣在手机上的延续,它是一个新的开始。
然而,数据却是不骗人的。根据最近一个月的百度搜索指数(截止到 3 月 23 日),豆瓣的百度搜索指数整体同比下降了 12%。
矛盾的商业化实验
2009 年豆瓣有了自己的品牌广告,主要接受一些,所谓“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品牌。根据业内权威网络广告监测软件 iAdTracker 的数据,豆瓣 2014 年的广告收入约为 4200 万,与 2013 年持平, 2012 年为 3500 万,2011 年仅 340 万,更早的监测数据是0。
豆瓣的广告也具有文艺气质,在上面播出的多个品牌广告,获得过中国国际广告长城奖。品牌广告也成为豆瓣最大的营收来源。
2011 年 9 月,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投资豆瓣 5000 万美元。这是豆瓣的第三轮融资,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融资。在这之后,豆瓣在商业化的路上进一步探索。
2012 年,豆瓣启动了多个商业化项目:1 月,豆瓣用户申请为作者,绕过出版社直接签约,自行编辑并出版数字内容,作品定价销售,作者与豆瓣三七分成。5 月,用户可以在豆瓣电影上直接购买院线电影票,豆瓣收取一定的服务费……这些做法让豆瓣实现过盈利。
2013 年 1 月,豆瓣上线了付费版豆瓣 FM PRO,去除广告和提供更高音质的音乐,定价为 10 元/月,还提供 50 元/半年的价格。2013 年 9 月,豆瓣上线“豆瓣东西”,涉足电商领域。
“豆瓣东西”本质上只是电商导流。豆瓣并没有让该频道变成一个广告大本营,对于影响用户体验的动态图、Flash 甚至弹出广告等,豆瓣也一直抗拒整改。对于豆瓣上出现的关于广告主的负面言论,豆瓣也不建议品牌或其公关公司使用“删帖”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剥夺用户的话语权。这也意味着豆瓣并不能靠“豆瓣东西”赚到大钱。
随着商业化进展加快,豆瓣的用户迅速破亿,不过很快有用户发现豆瓣的影评、书评质量似乎在下降,一些影评人公认的“烂片”的评分,甚至高过一些口碑极佳的影片。
拧巴与自省
豆瓣不具备媒体属性,其讨论组的结构是相对闭环的圈子。自媒体浪潮让很多写手另立门户,这使得豆瓣损失了一大批活跃的作者。
早期的豆瓣作者,现已是作家的蓝文青在面对大多数用户对豆瓣 APP 批评时,他选择了理解。他认为:无论智能科技再怎样发展,人的视觉始终有限,人对自己兴趣点的倾斜和掌控也有限。
豆瓣目前最主要的用户还是这批最早支持豆瓣的“老人”。
2011 年入职豆瓣的孙哲,现在已是产品经理,他明显感觉到从 PC 端到移动端的巨大变化,已经开始意识到豆瓣只有适应这种改变,才能留住用户。
“因为设备导致的使用方式的变化,比如屏幕更小无法展示更多信息,单任务,文字内容输入没有 PC 方便等,带来的影响是 PC 端的使用方式在移动端很难成立。我们需要简化或者修改产品的功能或者结构,以支持用户在移动端使用豆瓣的产品服务。
网络大环境由 PC 端的联通状态变成了移动端一个个的 App 独立割裂的状态。没有了 hyperlink,用户在不同的功能之间跳转,用户从其他网站或者搜索引擎跳转到豆瓣等,这些在 PC 端很顺畅的流程在移动端都变得很困难。简单的描述一个用户在 PC 端使用产品的流程是:从哪来,干什么,到哪去。而在移动端的 App 里,主要功能基本都只是解决“干什么”这个问题,而产品的用户从哪来,到哪去这些在移动端都是新的问题”。
作为比豆瓣更精英化的单向街,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和挑战,它的创始人许知远已经意识到:“这个时代不能再孤芳自赏,守在一个既有的死亡规则里,是没有创造力的。”
这一点, 阿北也许也已经意识到了。
豆瓣未来猜想
在 2006 年入职豆瓣的资深视觉设计师 Brant 看来,十年里,豆瓣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人多了 30 倍。公司分了很多项目团队在运作,已经没办法整体概括 “这个团队” 了 。
关于豆瓣是否真的遇到困难,Brant 说,从不同的角度看答案不同,挑战有时候也是机遇。豆瓣整个团队的做事方式改变了,更加快速、集中。
雷科技 CEO 罗超曾在一篇博客里谈到豆瓣。他说,豆瓣在衰退,不可否认,现在的豆瓣需要一个变量来刺激一下,他认为百度是最适合收购豆瓣的公司。
罗超在博客里写到:豆瓣与百度均是技术基因明显的公司,虽然豆瓣人数少但也有不少技术“大拿”。而且豆瓣是文艺气质的公司,而百度尽管狼性了,但依然还有几分小资在。李彦宏和阿北则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气质,均是名校毕业之后海外深造再回国创业,均是具有极客精神的程序员,均有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风范。百度的重要投资往往谋求控股。依着豆瓣和阿北的风格来看,豆瓣肯定要独立发展直至上市。去哪儿是成功的先例,被百度控股后,去哪儿仍旧独立发展,得到百度在流量等方面的资源支持,最终走向 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