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翻译的一点杂感——余晟_学习进修_非技术区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非技术区 > 学习进修 > 关于翻译的一点杂感——余晟

关于翻译的一点杂感——余晟

 2011/7/27 10:05:01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按:余晟是畅销书《精通正则表达式》的译者。他文笔优美,做事认真,是一位非常难得的译者。晚上和他在MSN聊天,得知正在翻译另外一部书。晚些时候,在浏览晓菲的博客时,发现她贴的一篇余晟写的关于翻译的一点杂感,遂转贴如下。昨天上班时,一位朋友问我下面这个句子怎么翻译:McDatablamesslowsalesofitsnewIntrepid10000(i10K
  • 标签:翻译

按:余晟是畅销书《精通正则表达式》的译者。他文笔优美,做事认真,是一位非常难得的译者。晚上和他在MSN聊天,得知正在翻译另外一部书。晚些时候,在浏览晓菲的博客时,发现她贴的一篇余晟写的关于翻译的一点杂感,遂转贴如下。

    昨天上班时,一位朋友问我下面这个句子怎么翻译:McData blames slow sales of its new Intrepid 10000 (i10K) director on confusion over its roadmap caused by its acquisi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orp. (CNT) (Nasdaq: CMNT - message board)

    考虑了几分钟,我的答案是:McData认为,新推出的Intrepid 10000(i10k)导向器之所以滞销,原因在并购CNT扰乱了自己的发展规划。发过去之后,对方连声说好。自己反复看了看,似乎也还行,比较通顺,基本的意思也都传达了。

    回想一下,从大三考G之后,至今自己翻译的东西,也有二三十万字了,总归是有些感受,在这里梳理梳理吧。

    关于翻译,我想,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翻译?

    我赞成刘宓庆先生的观点,语言不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或者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翻译的过程,就是先通过原语理解作者期望表达的意思,然后用按照译入语的规范,将这种含义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过程。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个答案极为普通,但以我的经验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地,也不自觉地,就会拘泥于形式,被词汇、句子结构所困扰,最终无法自拔(其实也就是拘泥于外壳反而偏离了本质),只能写出极其丑陋的"英式中文",也就是余光中先生所批判的"畸形欧化"。

    比如,上面这个句子,最常见的翻译,就是尾大不掉的"xxx将xx归咎于xxx的xxx",被一个blames束缚了思维,而所有的修饰成分,全都用 "的"字结构翻译,从句数目少尚且可以应付,数目一多,就出现"的的不休"了。

    我曾经看过上海某翻译学博士翻译的Ayn Land的作品,打开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译文:她好像一个单翼的天使一样。我的感觉是,美感顿失,光华全无。中文本来没有严格的数量词规定,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把a, an之类词翻译出来,更何况两个"一"字重复,颇为累赘。"她像单翼的天使","她像个单翼的天使","她好似单翼的天使",我以为都比上面这个蹩
脚的翻译好。

    其次,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严复先生提出的"信、雅、达"三字标准,如今基本已被推翻。尤其是"雅",严复的本意是按照他偏爱的桐城派散文的风格翻译英文。有学者提出"信、雅、贴","贴"即贴切,贴切原文,原文是何种风格,译文就要努力做到何种风格,这是比较
可取的。

    当然我更欣赏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所谓"等效翻译",指的是,对读者来说,译文能够产生和原文基本相同的效果----原文读者看到某一段落是何种感觉,译者就要力求让译文读者获得同样的感觉。可以说,思果先生反复告诫的"翻译要像中文",也是这个意思。"等效翻译"基本可以算作翻译观念上的一次革命,不过也存在很多问题。以我个人的感觉,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译者获得的感受未必相同,因此对 "效果"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存在差异;其次,等效翻译往往需要考察不同语言环境的细微差别,奈达曾举例说,给爱斯基摩人翻译《圣经》中的话"像雪一样白",话倒是完整的译出来了,但读者完全没有任何感觉----爱斯基摩人终日生活在冰天雪地,对于雪的白,他们有着尤其细腻的感觉,"雪有好多种颜色,怎能仅仅用一个'白'来形容呢"。

    话虽如此,但在这里要做到"等效",恐怕必须对原文做比较大的修改,奈达可能支持这样做,我仍然认为修改太大有违愿意。

    最后扯一点中英文的差异,纯粹是个人的感觉,狗尾续貂。英文句子的逻辑结构是非常明显的,主谓宾、定状补,条理分明。如果能够梳理清楚这些结构,再难的句子也不在话下。余光中先生说,英文句子就好像一串葡萄,找到了脉络,就可以用两个指头拎起来。中文则相反,除去"畸形欧化"的烂文,个人感觉纯粹的、自然的中文,是没有分明的逻辑结构的,与其说像一盘珍珠,毋宁说更像从个人思维中汩汩流淌出来的溪水。

    举例来说,"英文句子的逻辑结构是非常明显的,主谓宾、定状补,条理分明"这个句子就完全是我用中文思维写出来的,后面三个分句与第一个分句之间,并没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但意思是连贯、一致的。因此,在英译中时,我一般都会把长句拆分为一组意义连贯的短句,以求符合中文的习惯

    其它的感想还有很多,今天先写这些吧。

本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fb3050100aw5y.html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