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gaom的突然倒闭留给我们什么思考?看前员工怎么说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Gigaom的突然倒闭留给我们什么思考?看前员工怎么说

Gigaom的突然倒闭留给我们什么思考?看前员工怎么说

 2015/3/13 23:02:29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前两天我们报道了Gigaom网站关闭的事情。这家倍受尊敬的老牌科技博客突然倒下,留给科技界遍地叹息。表面上看起来Gigaom并不像遭遇到了这么大的危机。这家成立8年多的科技博客有着70多个员工,每个月流量达到600万,他们的线下活动和研究报告质量一直很高。创始人OmMalik去年还宣布将接受800万美元的融资。然而也有人认为正是投资方的压力使得Gigaom过于迫切地探索增长方式,反而导致了加速毁灭。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的记者近日采访到了Gigaom高级作者MathewIngram
  • 标签:什么 我们 员工

  前两天我们报道了 Gigaom 网站关闭的事情。这家倍受尊敬的老牌科技博客突然倒下,留给科技界遍地叹息。

  表面上看起来 Gigaom 并不像遭遇到了这么大的危机。这家成立 8 年多的科技博客有着 70 多个员工,每个月流量达到 600 万,他们线下活动研究报告质量一直很高。创始人 Om Malik 去年还宣布将接受 800 万美元的融资。然而也有人认为正是投资方的压力使得 Gigaom 过于迫切地探索增长方式,反而导致了加速毁灭。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的记者近日采访到了 Gigaom 高级作者 Mathew Ingram,向他询问了有关 Gigaom 倒闭的事情,以及此事对科技媒体的警醒意义等。以下为双方的问答:

  问:在周一宣布倒闭之前,公司上下有任何迹象么?

  没有。

  问:所以你在公司倒闭之前完全一无所知?

  对。我想大多数同事都跟我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在宣布倒闭前一刻我们都还在写东西。

  我们最近的确是换了一个新的 CEO (Michael Rolnick),我以为他们只是觉得需要有点改变了,可能做些策略上的变动之类的。不过我们从来都没想过会这样突然倒闭,根本没有人提过倒闭的事情,甚至都没有人提过裁员减薪之类的。我们就是在周一下午突然收到了个电话,CEO 说公司马上要关闭了,我们全部就这样失业了。

  问: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就突然宣布倒闭,感觉还是挺寒心的。

  对。其实我们大概也知道 Gigaom 最近有些资金压力,但我们这么多年来什么时候没有过资金压力啊!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有这么严重。我们的新 CEO 刚上位的时候还跟我们描述了很多关于未来的计划和愿景,他的确也提到了我们面临的挑战,但我想应该没有任何人能从他向我们说的话里听出我们马上要倒闭的意思。

  问:而且 Gigaom 看起来还做得非常不错啊。这事儿能给其他媒体带来什么经验?

  见仁见智吧。Search Engine Land 的联合创始人 Danny Sullivan 说过这件事,他认为对于媒体公司来说,拿风投的钱一定要谨慎。Gigaom 从一开始就拿了 VC 的钱,其他媒体创业公司大多不会。某程度上风投的钱就像金手铐,融资就是一笔“浮士德式交易”(即一个人对某种看似最有价值的物质太过于盲目崇拜,从而使他失去了理解其他有价值的东西或精神的理由和机会)。你为了拿到钱承诺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和量级,如果没达到这个增长的话,VC 就会瞬间失去兴趣,然后(如果 VC 撤资的话)你的公司就完了。

  问:我是想问你关于 Danny Sullivan 的言论来着。就像你说的,他觉得 Gigaom 的失败正是因为拿了风投的钱,从而迫使自己太过急切地去获得更多的用户。

  Danny 和其他创业者采取的模式是不拿风投钱,让自己的现金流去养活公司,慢慢地成长。这毫无疑问是一种更安全的创业模式,问题在于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公司都太慢了,而且很难成长得多大。

  有人也会说:为什么这些创业者不都选择一个更慢而稳的创业方式呢?大家都靠现金流来养活自己,慢慢地成长,做一个小而美的公司多好。但是有的人就是不想这样啊。有人生来就是想要做一番大事业。而要成就大事业,有时候你就是需要“向未来借贷”。你就是得描述一个多么多么牛逼的未来,让大家都相信你,愿意投资你。

  我想 Gigaom 奇怪就奇怪在于,我们并不是一个垂直在某个被忽略的细分市场的小而美公司,但我们的也有一些方向是关注小而美领域的。另一个科技博客 Slate 的一个作者 Will Oremus 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了 Gigaom 的这个特质:会很关注那些没那么热的领域,例如清洁科技等。然后我们在这些领域里建立起了绝对的领先地位。但是这些不那么热的领域很难给你带来非常大量的读者。所以某程度上,我们既难以和 BuzzFeed 或者 Vox 和 Vice 这样的网站争夺读者的注意力,又不能成为 Danny Sullivan 提到那种小而美的公司,因为我们还是太大了。我们公司有点挣扎在这种矛盾之中。

  问:这倒很有趣。因为你之前也写过文章探讨过现在的数字媒体们发展趋势的弊端,你说过太多媒体在选择关注点时都想囊括得既大又全。但 Gigaom 看起来并不是这样的呀,你们看起来有自己很清晰的节奏啊。

  这就有点像杠杆原理吧。如果你体量很小,全心全意投入在一个小的细分领域,非常专注地做一个小而美的公司,那你会成功的。如果你足够大,成长得非常快速,覆盖的面非常广,那你也会成功。但是如果你两头不到岸,那就是死。某程度上 Gigaom 就是卡在这“死亡之谷”里了。不够大又不够精。

  就像三四年前,我们的流量很赞,大概能去到 6、7 百万月独立用户。我们曾经是科技博客领域的领导者。但现在,网站们的月独立用户都奔着 2、3、4、5 千万去了,而我们还是这样。我们似乎永远都上不去那个量级。

  其实我们的模式就是提供免费的优质编辑内容,然后通过调研报告和活动来盈利。我认为我们在内容上其实做的不错,但是通过调研报告和活动得到的收入低于预期 ,根本撑不住 Gigaom 这样规模的公司。(编者注:Gigaom 不提供广告)

  不过我仍然相信这个模式是可行的。也许没有足够可行到能匹配我们融到的钱,但我觉得还是可行。

  问:假设公司还没倒闭,你能想到什么创新的模式,有可能可以阻止今天这个结果发生吗?

  就我能想到的,没有。

  问:换个轻松点的话题吧。你从 2010 年加入 Gigaom,你觉得媒体向互联网过渡的过程中,最核心的东西有些什么变化和演进?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我在 Gigaom 像是待了十年一样。2010 年的时候我离开多伦多的报纸 The Globe 来到 Gigaom,当时的科技媒体还是很不被看好的。对于纯线上内容的模式,那时候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当时没有 BuzzFeed,没有 Vox,没有 The Verge,一切都是未知。而从那时起最大的变化是,除了那些偏远地区的土豪集团还在想着大媒体公司,现在每个人都意识到线上才是内容的未来,一切工作要以线上为先。连 New York Times 这样的杂志现在都在喊 Digital First 了。五年前,这根本无法想象。

  问:你在 Gigaom 做过哪些工作是你特别自豪的?

  最自豪的就是我参与建立了一支叫 Gigaom 的团队。当我刚来这儿的时候,整个公司只有 12 个人,只有几个作者。到公司关闭时,我们应该有 22 个作者了。我觉得帮助公司建立起这样一个团队,成长到现在的样子,这就是我在 Gigaom 里做过最自豪的事情了。即便我们最终失败了,但我还是觉得我们做了一些非常棒的事情。即便只是转瞬而逝的花火,我觉得值了。

  而我觉得我们一起做的事情里最突出的就是,我们为大众担任了“解说者”这样的角色。在 Vox 出现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做这个事了。比如像 NSA(美国国家安全局)监视计划泄露这种事情上,我们帮读者整理大量的杂乱信息和噪音,总结事件,帮助读者判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说白了,其实这正是新闻行业存在的大部分意义,至少从我的理解上是。

  问:你接下来打算做什么?

  Gigaom 宣布关闭之后我已经陆续接到一些人的电话了,其实有不少新的工作机会。其实在公司倒闭之前我也已经在接触一些人,考虑一些新的机会——只是纯属巧合啦,我并没有提前知道公司会倒闭。大体上来说,现在我在考虑是回归到我熟悉的传统形态的媒体还是继续在纯数字媒体的方向上追求一些东西。

  问:你有偏向吗?你曾经是数字媒体领域的专家,如果你回到受数字媒体影响巨大的传统媒体里工作,那感觉估计很微妙吧。

  也说不上是专家啦。不过是啦,我还是非常着迷于媒体的演进和最终的走向。我们正站在另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比赛才刚刚开始。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