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龙
今年本命年的大众点评(大众点评于 2003 年 4 月成立,至今已经 12 年历史),绝对称得上是把慢公司文化做到极致的国内优秀企业之一。从昔日依靠线下精细化夯实业务到转型线上到线下的 O2O 企业,2014 年的大众点评创造出来的成绩不得不令人称赞。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有位后来暂居上的对手,让大众点评过去一年过得很不舒服,本命年即将到来的大众点评,到底错在哪儿?
一、披荆斩棘的大众点评,创新模式成了前进累赘?
如果从模式来说,大众点评称得上是中国独特的创新模式,其打造的第三方消费点评方式,甚至领先于已经上市的著名消费点评网站 Yelp 大半年时间。从 2006 年开始,大众点评就与阿里巴巴系的口碑网进行血拼,但随着 2011 年阿里巴巴入股美团网后,大众点评依靠创新的点评+本地信息服务等内容赢得了完胜。2014 年,在成功稳定团购市场份额后,大众点评又在外卖、预订、结婚和酒店等 O2O 垂直业务上寻求突破。与其他投资者一同花费 8000 万美金入股 “饿了么”,投入 5000 万元投资订餐应用“大嘴巴”,接连入资 ERP 厂商天财商龙和上海石川,加速商户层面的数据深挖。如今的大众点评已经不再是全世界最早的消费点评网站,标签换成了“Groupon Yelp OpenTable”。2014 的大众点评,抛弃了慢公司基因,四处出击,真的很忙。
但是,忙碌的大众点评却在“后辈”的专注面前栽了跟头。2014 年底至 2015 年初,大众点评和美团网先后公布了 2014 全年数据,与美团网公布的销售额突破 460 亿元,较去年增长 180% 以上,净收入达到 19 亿元等不同的是,大众点评仅仅宣布其 2014 年单月团购交易额超过 20 亿,酒店旅游业务和电影业务比年初增长数倍,具体金额却遮遮掩掩,这显然是遭受到美团巨大压力,经营业绩一旦公布有被资本方、投资者看空的巨大风险。究其原因,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大众点评原有的慢文化打造的点评+本地生活+团购的方式,正在遭受专注“团购”的美团网甩在了身后。本命年即将到来的大众点评,在咄咄逼人的对手面前,在低调的攒人品。
如今已经历经 12 载历史的大众点评,在 5 岁的美团网(美团网于 2010 年 3 月 4 日成立)面前,虽然绝对称得上是老前辈,但为何从昔日的无人匹敌,到现在沦落到退居二线的地位了呢?
二、对手从自己变成美团,大众点评错在哪儿
过去一年到底错在哪儿呢?笔者觉得从外部到内部分析的话,问题一大堆。让我们来逐一说说哪个到底问题最严重。
问题1:对手的咄咄逼人打乱了阵脚
如果没有美团网等竞争对手的咄咄逼人,大众点评似乎依然会沿着自己的慢文化前进,但如果仅仅是存在于理论层面的假设罢了。大众点评并非过去一年间改变了慢公司的基因,这个思路的改变笔者觉得应该源于发端于 2010 年之后的那波团购大潮。
翻看大众点评网的历次投资来看,从 2006 年到 2010 年,大众点评吸引的外部投资都不算多,单笔最高金额也才 2500 万美元。但自从美团、拉手等团购网站掀起百团大战之后,令大众点评陷入了对手的步调当中难于自拔。2011 年接受四大投资机构 1 亿美元投资,随后又先后完成两笔巨额投资,直至最近爆出的 8 亿美元投资。再翻看美团网的历次投资与扩张历程,特别过去一年间在美团发力的外卖、电影票和酒店预定等三大业务上,大众点评似乎有些疲于奔命的架势。
问题2:腾讯入股后快慢文化影响公司策略
如果说阿里和美团为代表的后来居上者算是外部原因,那么腾讯入股大众点评后,给这家 12 年之久的慢公司带来的劣势就是内部的文化冲突,这一问题也是令大众点评“慢公司”基因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上海金融文化不同于广东的技术文化,以及帝都的媒体和创业文化,大众点评之前能够在点评和本地生活服务上成为国内佼佼者,依靠的就是慢文化。但 BAT 等巨头的成功历史,无一不是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精神,再加上 O2O 这个市场,正是腾讯、阿里疯狂布局的领域,为了能够尽快占领市场份额,以速度和资本赢得时间是短时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大众点评成了腾讯快速扩张之后的一枚棋子。中国有句古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
问题3:创始团队成员瓦解令其元气大伤。
2014 年底,在业界就流传着腾讯系入驻大众点评,原创始团队被迫离开的消息。据诸多媒体报道,腾讯入股后大半年,大批入职 3 年以上的资深员工,却选择从大众点评离职。正如上面第二个问题类似,腾讯带来的文化,让本命年的大众点评经历着“高层腾讯化、中层外来化、基层新人化”的换血变化,这种阵痛必然带来元气大伤。
问题4: 复杂的资本结构令其前进动作迟缓
大众点评融资 8 亿美元估值却只有 40 亿美元,反观美团今年年初宣布融资 7 亿美元,估值却高达 70 亿美金。从上面笔者列出的大众点评和美团网历次融资能够看出,大众点评受到更多资本的牵制,除了腾讯之外,现在尚不清楚A轮、B轮和E轮都参与的红杉资本还是否属于资本方,笔者猜测尚在其中,而后进入者如启明创投、淡马锡、和方源资本必然尚在其中,大众点评目前的投资方抛开腾讯之外,还有 10 家,而美团仅经历 4 轮融资,抛开阿里巴巴外,仅有 4 家。
笔者认为资本方过多,必然在经营决策、战略方向等诸多问题上估计过多,仅从这个侧面来分析,大众点评要出来的内部问题,比专注的美团,“家务事”要更复杂。
三、2015 年大众点评的 O2O 如何突破
那么,本命年的大众点评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笔者作为一个纯外人,只能用旁观者的身份,来大胆妄言一下解决方法。
突破口1:避其锋芒,专注传统优势和新兴领域
大众点评既然已经被对手从慢节奏逼上了快车道,对手的气势和节奏必然胜过自己,那么避其锋芒,专注自己多年来积累下的点评和线下优势,并在新兴的婚嫁 O2O 领域寻求突破。正如九阳神功中描述的那样,“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突破口2:继续独立发展,借助腾讯资源
创业公司获得大公司的入股或者投资,就好比一个还未成名的小演员找到一个财大气粗的干爹,必然是平步青云的好事儿。但是等到成为拥有万千粉丝、身价数亿的大明星之后,认干爹说出来就不那么骄傲了。大众点评现在就是身价数十亿,甚至百亿的创业明星企业,最明智的方式是保持相对独立性,虽然这个可能创始人张涛现在也有些身不由己的感觉,但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借助“干爹”腾讯背后隐性的支持,才是上策。这不单是大众点评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更是腾讯应该想明白的事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美团之于阿里巴巴,就相对于比较独立,也更能高效的前进。
突破口3:尽快重塑核心团队稳定军心
团队稳定性是公司健康、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这对于创业团队尤为关键。2014 年 2 月腾讯入股大众点评,2014 年底大众点评却遭遇大面积老员工离职潮,因此 2015 年摆在创始人张涛在内的高管面前最严峻的问题当属重塑核心团队凝聚力。互联网是资本、资源、人才和技术多方位的较量,打赢 O2O 突围战,大众点评应该找回当年老员工那份认同感。
突破口4:忍过寒冬,尽快高估值 IPO
如今的大众点评,笔者认为境遇就仿佛 2013 年刚获得最后一轮融资,但还没有未上市的京东。而美团呢,就类似京东的对手阿里巴巴。二者虽然在 2014 年先后上市,但却在为上市前大相径庭。2013 年 2 月京东获得第四轮融资 7 亿美元,但相比C轮创造纪录的 15 亿美元,不单单是数字上的差距,更是业界的巨大质疑。2013-2014 年,京东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巨大,但熬过了寒冬之后,京东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相对来说,美团如同未上市的阿里巴巴,从资本方到用户,虽然也有质疑但表现良好。
大众点评本次融资 8 亿美元之后,已经大大小小融资了 8 次之多,这也创造了互联网公司融资的一个纪录,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寻求高估值上市,注意,是高估值的上市结果。正如雪莱西风颂描述的那样,“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久远吗?”
本命年的大众点评,错在这里,路在那里,成功与失败的结果,都不会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