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和阿里,单单是这两个公司放在一起,就足以让人猜测甚至“分析”出无数种可能了,以至于当魅族融资 6.5 亿美元的新闻放出时,关于魅族和阿里的讨论便“纷至沓来”,尽管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从去年 10 月份开始就未曾停止过。
但在魅族和阿里之外,我们似乎还漏下了点什么,那就是这笔交易中的的另一个投资者——海通开元基金。当然,它还有另一个身份——锤子手机的投资方之一。
海通最早介入魅族
海通开元,这家由海通证券成立于 2008 年的券商直投子公司尽管只投资了 6000 万美元,但从时间进程来看,它最早介入,并牵动影响了阿里的后续投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像是“领投”。
在去年 10 月,阿里与魅族双方就基于阿里 YunOS 底层的 Flyme 系统达成合作时,就曾有阿里 20 亿入股魅族的消息传出,但魅族副总裁李楠对此的回应则是“不靠谱”,不过似乎所有媒体都认为消息很靠谱,只不过猜测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阿里和格力两家身上。
但据财新网的报道,去年 12 月份李楠就曾向其透露过魅族引入了外部投资者的事情,“这家外部投资者既不是格力也不是阿里,而是一家纯粹的财务投资者”。直到这一轮融资消息公布,李楠才又向财新网表示“当时谈好的确实是海通,后面才与阿里谈好的”。
因而可以说,魅族的这轮 6.5 亿美元投资中,首先进入和敲定投资的应该是海通开元,随后才是阿里的介入。
魅族和锤子背后的“手机发烧友”
投资魅族并不是海通开元在智能手机行业的第一次出手,早在去年 4 月初锤子手机变更工商注册之时,海通开元就出现在了其股东名单当中。从时间节点上看,海通开元参与了锤子手机 1.8 亿元的B轮融资,彼时手机尚未正式发布的“锤子”估值 10 亿元。
而从李楠前后两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回答中不难看出,海通开元入股魅族的案子至少是从锤子融资结束之后就已经开始谈了的,可以说在一年之内海通开元接连敲定了两笔智能手机领域的投资。这样的行为在投资圈里,如果不是因为特别看好某一行业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而投资风格一向稳健的海通显然更应该属于前者。
不过,身处这个市场之中的玩家们似乎有着不同的判断。
“未来市场上能活下来的只有三四家,当下很多区域性品牌,未来将不复存在”,华为副总裁余承东在 2014 年末曾这样表达过他对未来智能手机市场的看法,雷军对此也有过“2015 年国内智能手机行业增长放缓,同业角逐进入大淘汰阶段”的类似论调。
此外,根据工信部下属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来看,2014 年中国手机市场的供货量为 4.52 亿台,其中智能手机 3.89 亿台,同比下降了 8.2%,市场占有率达 86%。似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红利接近尾声,增长天花板近在眼前。
但对于重金押宝智能手机领域的海通开元来说,他们看到的似乎是机会。
在工信部的数据中,另一个数字确实足以让不少手机厂商们兴奋,那就是自 2014 年 8 月 4G 手机出货量首度超过 3G 手机以来,4G 手机逐渐成为新增出货量中的主流类型,在 2014 年末更是达到了 70% 左右的比例。(2014 年 12 月,国内手机的供货量为 4511.0 万台。其中,2G 手机出货量 656.2 万部,3G 手机出货量 716.0 万部,4G 手机出货量 3138.9 万部。)
在潜在市场增量并不大的情况下,由于 3G 转 4G 形成的换机需求很可能带来新一轮的智能手机行业爆发与洗牌,此前 2G 转 3G 带来的行业巨变已然证明了这一点,海通开元显然不愿意错过的这一次的机会。
环顾整个市场,“中华酷联”以及步步高、OPPO 这样的传统手机厂商似乎没有海通这种投资机构插足的可能,估值 450 亿美元的小米显然也不是合适的投资对象,剩下的明星公司中也就只有魅族、一加、锤子等少数几家了,而且它们大多带有很强的互联网属性,具备从模式和产品上颠覆传统手机制造商的可能,被海通开元看做投资机会便讲得通了。
不过,智能手机显然不是这位“手机发烧友”唯一关注的互联网创业领域,从过往的投资经历来看,这家券商直投子公司正在与互联网走得越来越近。
海通系的互联网布局
2009 年,刚刚组建不久的海通开元就在董事长张赛美的主持下投资了东方财富网,出资 5500 万元,这在当时算得上大胆之举了,因为在此之前中国互联网公司鲜有A股上市的先例。但最终东方财富网在 2010 年成功登陆创业板,海通开元也以 2.69 倍的回报率成功退出。
此后海通开元在 2012 年先后投资了虎扑和页游公司“要玩娱乐”,但并未以互联网作为投资的主战场。
直到 2014 年,海通开元才一改此前求稳的投资风格,更多地参与投资互联网创业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先后投资了锤子手机、91 金融、钱袋宝、蘑菇公寓、魅族等创业公司,并紧随雷军入股凯立德。值得一提的是,海通开元的母公司海通证券还在 14 年投资了同样出身上海的界面传媒。
不过相比热闹的创投圈,海通开元似乎总是在极力保持着自己的低调,网络上关于他们的消息并不多,其内部人士出来发言或表态的记录更是寥寥无几。
有时候,低调赚钱的投资人出手时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