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的这 14 本书单,都是 2014 年大佬们推荐过的,也是老纪认真读过的,并且在 2014 年持续的推荐给朋友们的。这些书符合老纪的两个理念:1、回到常识。尤其是在最近 2 年来,互联网思维等各种思潮困扰着我们这个世界,回归常识很是重要;2、无用之用。功夫在诗外,别把书当归结成工具书,还是读一些能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书吧,这才能读书改变气质。
1、《盲眼钟表匠》
作者: 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译者: 王道还
昨天和朋友喝酒,他是斯坦福研究组织行为的博士,席间他讲了一个段子:斯坦福商学院在 MBA 毕业时都会有最后一课的传统,有一年请的是斯坦福商学院的老院长讲。此君上台后就说,“你们过去上的两年课都是错的,你们今后如果去了大公司做经理人就努力赚钱吧,别想着去改变去颠覆,企业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很难让一个老企业散发青春,一个社会保持活力是新生儿替代老人来达成的,你所在的企业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一个自然生长周期的既定轨道,走向衰落是必然,你们能做的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微创新而已,除非你们去创业,但这也只不过循环周期而已。”
这本《盲眼钟表匠》也有一些论述,这本书是演化论的入门书籍,进化的核心思想是以“生物适应的起源”为核心。
2、《跑步圣经》
作者: [美] 希恩
出版社: 国际文化
译者: 郭佳
上周在深圳和朋友喝咖啡,号称“百马王子”的他走路一拐一拐,膝盖严重受伤;前天在上海和朋友吃饭,过去生龙活虎登山入地的他,如今被腰间盘突出搞得坐立不安;昨晚在北京和朋友喝酒,过去浑不吝的老兄在健身几年后外形精壮但不敢吹空调、喝凉的。有中医曾给老纪讲过养生,何谓养?如何适度?一动不如一静。唉,这几位老兄全是过量运动惹的祸。
老纪推荐《跑步圣经》这本书,原因是里面的大量方法对于爱好跑步的同志来说非常重要。最近几年,大家都关注运动都爱上跑步,但很多人却不是很会跑步,所以学会正确的方式跑步很重要!
3、《创业小败局-创业公司长演不衰的 21 种经典死法(案例集)》
作者: 创业家
出版社: 时代华文书局
《创业家》杂志出版的《创业小败局》这本书卖得非常好,已经超过同期出来的几本书。我估计火的原因是更多的创业者希望“用别人的血泪武装自己”。老纪一直认为成功不可复制,失败值得研究。
《中国企业家》曾经出过《研究失败》,如今《创业家》的《创业小败局》看起来一脉相承,但却不同维度。过去创业失败是万劫不复,很难东山再起;如今创业失败只是擦干眼泪再重来,连续创业者众多;过去创业都是大胸怀、大使命、大情怀,顺便赚钱,如今创业都是微创新,小事切入赚大钱;过去创业失败都是市场不规范的大败局,如今创业失败只是自身成长不够的小败局。
从大到小,对于创业是件好事,对于创业者来说更是件好事。
PS:创业失败最常见的两种模式:
1、资源性创业,也就是说我有什么资源(比如说政府,比如说客户,比如说这个那个的),依据这些资源去创业的 99% 以上都会失败(即使短期内跑得快);
2、年轻人创业,也就是说不懂江湖、没有经验,只有一腔热血,血仍未冷但事已败。
创业成功的三个要素:
1、好方向,至少是个百亿美金的大行业;
2、好团队,创始团队要给力,第一批员工要给力;
3、花不完的钱,至少 3 年内不用考虑生存问题,一心一意谋发展。
4、《树,不在了》
作者: 陈文茜
出版社: 时报文化
这是陈文茜写给年轻人的书,当然也包括曾经年轻的你。
之前老纪曾经推荐过陈文茜的其他几本书。这本书收录了 34 篇短文,包括《给 18 岁以下的你》《爱一个孩子,有错吗?》《让孩子们走过山、走过水》《我们的时代》《树,还在吗?》《旧政治,后会有期》等。
这本书的背景是快速全球化后的年轻人的窘境,陈文茜说“当我们想要告诉年轻人,不要在乎你现在一无所有,即使今日不免穷苦,不要绝望;只要努力,‘希望’将在路上。这些话语的前提是,我们必须给那些愿意努力的年轻人,一片看得到的天空。”
这本书有一些金句摘录出来:
1、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错过了以往,至少如今应体会某些道理,例如这个世界只有一刀切的猪肉,而没有一刀切的议题,不要用一个口号,一种仇恨情绪,回答复杂的世间难题。
2、我们已不再年轻,至少我们应该理解:风起云涌的世界,从不等待犹豫不决的人。
3、我们可以选择停留,但其他的人会选择奔跑,而世界在他人的奔跑中,无意间已改变了样貌。
4、命运之神没有怜悯之心,上帝的长夜从来没有尽期。
读此书,回头看看台湾和香港最近的事件,我借着陈文茜书里的内容劝告这些年轻人,台湾或者香港从来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是中国政治经济唯一的重点。
5、《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作者: 周鸿祎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你身处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如果你不能证明你得了互联网焦虑症,以及你现在努力的去导入互联网思维的话,那你就总有点不入流的状态了,真的 OUTMAN 了。
这是个全民进入互联网焦虑症的集体主义美学时代,而唯一的解药互联网思维也被大神们解释的七零八落让人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周鸿掉的这本《周鸿掉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出的及时很有必要。
周鸿祎说,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你需要互联网思维,当然不是那种越来越成为玄学的互联网思维,而是一种回归常识的互联网方法论。
确实如此,当我们把互联网思维具体到方法论的时候,很多问题都没有那么神奇,而且都是非常具体的大实话,骗子们的市场没了,大炮们的时代来了。
周鸿祎在书中写道:“其实仔细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企业其实都是传统企业。今天你觉得自己很先进,明天你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落后了。马云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建立了支付宝,看起来牢不可破,然而 2014 年春节腾讯发起的微信红包就对支付宝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冲击。连马云都在焦虑,互联网圈子里其他人能不焦虑吗?面临互联网挑战的传统企业能不焦虑吗?”
通读此书,老纪对周鸿祎又有了新一层的印象:他是这个时代的人生胜利组,他是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思维的最大受益者,他是一个实践者,更是一个思考者,而且重要的他是一个热心爆棚的野人献曝的满世界分享者。
6、《银元时代生活史》
作者: 陈存仁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银元时代生活史》不是银元史,而是时代/生活史,要注意啊,时代是特指 1949 年前的上海,生活就是钱和生活。
作者是当年大上海的中医师陈存仁,是给香港《大人》杂志的专栏,它从中医师的眼睛去看民国时期上海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陈医师出生在世代经商的大富家族,可惜的是他出生后不久家道中落,从一个少爷变成穷小子,后来他很努力成了大医师,有这个经历他对钱很敏感,于是根据他的日记(这老兄记日记是很厉害的)开始写专栏,最后成了这本书。
整本书写的是大时代下的个人生活史,里面很大篇幅写了银元在当时的购买力等等,很有趣。因为作者医师的身份,他还写了许多民国人物的交往,比如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汪精卫、杜月笙、荣氏兄弟这些人,很是有趣。
7、《领导者的资质》
作者: (日)稻盛和夫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译者: 曹岫云
这本《领导者的资质》是稻盛和夫在几次报告会上精彩讲话的合集。系统介绍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包括领导人的资质、领导人的人格、领导人的十项职责、企业统治的要诀以及企业家的学习体会等,给企业经营者以精神上的指导。
稻盛和夫经营思想的核心在于如何光明磊落做好人,坦荡无私做好事,如何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融为一体,将东方古老的关于爱的哲学凝聚于企业发展宗旨之中。
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应该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唯其如此才能激活员工心中的“源头活水”,迸发出团结一致的合力和旺盛的创造力。这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而很多企业管理者却偏偏弃管理的“大道”不顾,在追逐流程管理、绩效考核的“技”上下功夫,将员工仅仅看成是实现经营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同进共退的合作伙伴。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因压榨员工而获得长足的发展,当企业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无法达到和谐一致甚至出现矛盾时,所有的制度流程都将被架空,源自企业内部的摩擦力将远大于向前开拓的推动力。
8、《必要的改革-中国改革的路径与选择》
作者: 林木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必要的改革”有两层含义:1、是对 1978 年以来 30 多年的中国改革的必要性论证;2、找出中国继续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在这本书里林木探寻了 1978 年之后的中国改革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并引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办人、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话指出,二战后取得成功发展和转型的案例,都“明确自己所面临的机遇是什么、遭遇了什么样的挑战、如何利用自己具备的有利条件应对这些挑战,然后国家循序渐进、一步步发展”。
1994 年,林毅夫教授出版了自己最满意的《中国的奇迹》一书,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创办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于 2008 年将其升级为国家发展研究院。这本书写的是林毅夫等经济学家在过去 20 年来,书生报国从北大经研中心到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过程。这本书写的也是中国改革在最近这 20 年来的理论与实践,并且说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的改革一定是一场必要的改革。
在这本书里,分别从国际经济秩序、老龄化社会、医疗改革、宏观调控、克强经济学、中国式创新、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改革 20 年的思想变革、政策制定和社会变化,林木用有别于一般记者或者经济学家的笔深入浅出把中国改革发展历程的独特视角写的淋漓尽致。
最后说一句,改革是为了什么,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意味着什么?
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国家更好!
9、《如何成为一个妖孽》
作者: 胡紫微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这是胡紫微的第一本个人著作,虽然这是她过去的文章合集,但涵盖了她的很多内容,比如个人心路历程,比如她对女性问题的态度,还有她的一些读书和电影的观后感,老纪很认真的看了,写的确实很不错!
在《如何成为一个妖孽》这本书里,胡紫微写的是一个女人怎么修炼成妖孽的路径。她在这本书里写了章子怡邓文迪(基本上我认为她得罪了这两个人),她也写婆媳关系,她写《青蛇》(这个和老纪还真有关系),她写自己的故事,在这些文字中胡紫微嬉笑怒骂中一针见血,麻辣毒舌中悲天悯人,呵呵,我读到了胡紫微的诚意和情怀(最近这个词很热)。
胡紫微的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逆境和命运的内容,用她的一段话结尾:“据说逆缘是最大的福报。因为,它会迫使你停下来,思考一些人生中真正重要的,却一直无暇顾及或者刻意逃避的问题。“
10、《日本商业四百年》
作者: 陈伟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前阵,有朋友去日本考察回来后分享,他连续去了 5 个都在 400 多历史的家族企业,很多都已经传到 30 多代了,还在永续经营,而中国,因为种种原因却没有能够延续 50 年的家族企业,老纪曾经在电台讲过周学熙等人,唉,还是扼腕叹息吧。
日本的近代史是连续的,虽经历了二战的战败,但是明治维新以来的积累得以延续。当年日本军旗没有插到的地方,今天这些市场却被日本产品所占领。能有这一切,是因为延续 400 多年的家族企业构筑了日本这个财富帝国的今天。
很感谢这 2 本书的作者陈伟,他能够用很轻松的方式把日本 400 年的商业史写出来让我们弄明白。
11、《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作者: [美]菲利普·津巴多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孙佩妏 / 陈雅馨
这本书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上世纪 70 年代做了“斯坦福监狱实验”。 他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里刊登了实验被试招聘广告,从应征者中挑选了一批身体健康、心智正常的年轻人,把他们随机分成“狱卒”和“囚犯”两组,在由地下室改造而成的模拟监狱中,进行预期两周的监狱实验,想看看“情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多大影响。“狱卒”和“囚犯”起初还客客气气半推半就,不过很快就进入角色,“狱卒”变得残忍暴虐,虽然实验规定狱卒不得体罚囚犯,他们仍有办法对狱卒进行残酷折磨,连简单的“报数”都能想出众多整人花招(正如美国军方有一套轻易绕过《日内瓦公约》的刑讯手段)。而囚犯在尝试反抗失败后,变得绝望、麻木、丧失自尊。很快就有人情绪崩溃退出实验,不到一周,津巴多就发现“狱卒”开始强迫“囚犯”做出模拟鸡奸的动作。
在这个实验中,津巴多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本无所谓善恶,不良制度所决定的权力构架和社会情境,才是真正的恶魔。
12、《慈禧: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
作者: 张戎
出版社: 麦田
原作名: Empress Dowager Cixi: The Concubine 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
中国的繁荣归功于慈禧太后?戊戌变法的发动人是慈禧?清代中国改革的第一推手?这本书颠覆了国内过去所有对慈禧的研究和评论,将她定位为古老帝国走向现代的推动者,帮助引领中国进入 20 世纪的伟大人物。
这本书提了一个细节,值得分享。对慈禧很诟病的是她挪用了海军的军费取建颐和园,间接导致了甲午海战的战败。但经张戎介绍,颐和园的修建费用不超过 600 万两,事实上这 600 万两银子她从宫廷积蓄中出了 300 万,另外 300 万不是挪用海军的钱,而是海军在外国银行存款每年有 30 万的利息,慈禧用的是这个利息,修颐和园的 10 年其间加起来就是 300 万。当然了,做为当国者,慈禧是需要为甲午战败负总责的,但这和挪用海军军费什么的是两回事。
另外,一个有趣的细节也需要分享。慈禧是中国女性三寸金莲的终结者。 她发诏废除了这个反人类的陋习,让女性能够解放双脚!
13、《行在宽处》
作者: 冯仑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业思想家,房地产段子手冯仑的 2014 年过的并不愉快。有媒体评论说“段子说的再好,也不能让公司做的好”,唉,祝他 2015 年事业上台阶。
这本书延续了他的一贯思想性,很多有趣的人、事和思考。比如在挣钱时,如何才能达到离钱近,离事远,离是非更远的最高境界?如何才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结交朋友、提高个人实力?民营公司如何才能走出“原罪”?在处理政商关系时,如何才能做到“常在河边走,从来不湿鞋”?制度建设与效率优先在公司治理层面如何考量?在多元化发展与专业化道路上,管理者应当如何选择?
这本《行在宽处》名字来源于李嘉诚办公室的对联: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立上等志,行中等事,享下等福。
14、《索尼的私人生活》
作者: [美] 约翰·内森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徐琴
由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从事日本问题研究的约翰·内森教授所著的《索尼的私人生活》,是一本能够深入探寻索尼公司发展历程的好书。作者以书写历史的态度,采访了至今还健在的索尼发展史上所有的关键人物,获得了大量具有珍贵价值的第一手资料。透过聚焦描写贯穿索尼发展至今的 4 位灵魂人物:井深大、盛田昭夫、大贺典雄和出井伸之,逐一揭开索尼这样一个由日本战后废墟上建立的小手工作坊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全球企业帝国的所有谜团。
本书作者洞察到“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性在索尼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值得提出的是这本书完成于 1999 年,那时的索尼还没有遭遇到现在的危机。自从进入 2000 年后索尼面临了比较严重的业务衰退,仅 2003 年第一季度索尼就亏损了大约 10 亿美元,出井伸之也被美国《商业周刊》列为 2003 年度“最差经理人”,在外界眼里索尼神话似乎已经终结。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出井伸之没有带领索尼顺应商业世界的新变化进行有效率的反应——确实如此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商都拥有了先进的技术,每当索尼推出一种新的产品,他们很快就能跟上,产品性能上并没有太大差别,索尼能独领市场的时间越来越短。以前的技术创新在现在已经不能给索尼带来太多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面对市场的变化,处于变革中的索尼却很难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因为索尼太大了,做任何变革都不容易,过去的成功更是导致内部人员安于现状不愿意打破现有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