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招车死亡背后:假如当时再砸了1000万...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摇摇招车死亡背后:假如当时再砸了1000万...

摇摇招车死亡背后:假如当时再砸了1000万...

 2015/1/13 18:44:46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打车App行业的火热已经延续了两年,本以为随着补贴的落幕出行市场的火爆竞争会偃旗息鼓,但因专车的崛起和封杀重回观众视野。在这两年中,我采访了大部分打车产品,摇摇招车是最早出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打车App产品,彼时市场上仅有易到和摇摇,走的模式也都是模仿Uber。而随着市场出现滴滴、快的等产品,政府加大对“黑车”的压制,摇摇也跟着改变策略,放弃商务租车市场进军出租车市场,但最终因为不敌对手而彻底转型。摇摇也因此在去年年中彻底关停服务器,在打车App市场上宣告死亡.....
  • 标签:
class="topic_img" alt=""/>

  打车 App 行业的火热已经延续了两年,本以为随着补贴的落幕出行市场的火爆竞争会偃旗息鼓,但因专车的崛起和封杀重回观众视野。在这两年中,我采访了大部分打车产品,摇摇招车是最早出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打车 App 产品,彼时市场上仅有易到和摇摇,走的模式也都是模仿 Uber。而随着市场出现滴滴、快的等产品,政府加大对“黑车”的压制,摇摇也跟着改变策略,放弃商务租车市场进军出租车市场,但最终因为不敌对手而彻底转型。摇摇也因此在去年年中彻底关停服务器,在打车 App 市场上宣告死亡......

  细数死在打车市场中的产品:打的啦、百米、打车小秘...摇摇只是其中之一,但因其出现的时间最早最受市场关注。曾经在北京市场中,滴滴的最大对手并不是快的,而是摇摇招车。

\

  第一次转型——该坚持吗?

  张涛是摇摇 CEO 王炜建的得力干将,在摇摇内部分管人力工作,整个团队尤其是技术大部分人都是他挖来的。张涛对巴人回忆,当时公司缺人,都说去百度门口好挖人,结果就真的带着一块广告牌去了,自己一个人举着牌子站在百度大厦门口,效果的确明显,几个核心技术成员都是这样挖来的,也就有了摇摇最早期的团队。

  摇摇最早做的产品并不是打车 App,而是现在媒体热议的“商务租车”模式,当时市场上和摇摇比肩的是易到,两家的愿景都希望将闲散的空闲车辆重新投入社会交通中创造市场增量。但当时两家产品几乎遭遇了与今天市场封杀专车产品一样的窘境,摇摇和易到都在首都机场等地遭遇了钓鱼执法,张涛回忆,当时自己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去首都机场附近的“天竺交警大队”交罚款、捞人。张涛说,那时候王炜建手里有自己的租赁公司,汽车都是合规的,但也依然挡不住政府的阻挠。最终,摇摇没有选择坚持,而是在聚光灯的压力下开始转型,将更多的出租车融入到产品中,并逐渐淘汰“黑车”。与摇摇不同,这时的易到则选择了独立出“打车小秘”事业部与易到品牌并行进军出租车市场试水。最终易到的打车小秘事业部消亡,而摇摇则全军覆没。

  地推之战——别犹豫!

  “王炜建是个很有产品情节的人,那时的很多产品设计图都直接出自他本人的手绘草稿。”张涛回忆到:“那时候整个团队都有浓重的产品情节,公司没有公关、甚至没有向市场投任何一分钱。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倾注到了对产品本身的改造上。”而也就在这时,滴滴、快的等产品出现在市场中,硝烟开始弥漫....

  当时摇摇的团队在北京市场有着绝对的优势,至今首都机场也只和摇摇进行过深度的市场合作,而且摇摇自己没花一分钱,后来者的崛起几乎都是在北京西站、北京站等出租车聚集地。当时的团队似乎没有意识到危机到来。

  “我们真正做的时候市场声音并不大,因为我们没打过一分钱广告。但当时我们和出租车的关系都很好,和出租车餐厅合作也是我们最先做起来的,但最终的补贴彻底破坏了这种气氛。”回忆起当年的市场张涛不禁感叹。

  地推之战来的凶猛是摇摇没有想到的,张涛回忆,当时自己天天开会策略总在不停的变更,而最终的结果总是在对手来临时摇摇选择撤退,加之有限的市场投入市场很快开始被蚕食。在广州甚至出现了线下地推人员拳脚相加的情况,一些活动也因为各路对手的阻碍很难做下去。这时开始一些员工选择离开,因为疲惫...

  资本的作用——资本能让你活也能让你死

  “最后是我们自己不想做了,因为无论我们推出怎样的市场策略最终和对手拼的都是谁钱多。”

  摇摇的资本背景并不屌丝,从天使的徐小平到红杉可以说摇摇没有真正缺过钱。记得巴人第一次采访王炜建,他说起拿到徐小平的融资是因为两个人一起喝了咖啡并听了一场音乐会,对于产品的投入似乎遵循了王的感性。“假如当时我们向市场投入 1000 万,或许今天最终站在台上的是摇摇。”张涛如是说。事实上,摇摇对于市场和用户的投入在初期的时候少之又少。

  而正当打车 App 风头正劲时,腾讯和中信伸出了橄榄枝。彼时,腾讯首先找到的并不是滴滴,而是摇摇。但阴差阳错间摇摇错过了更准确的说是拒绝了这次“关键”的融资机会。天平开始向滴滴、快的倾斜。据巴人后来了解,红杉资本出于对市场的判断与摇摇签了“对赌”。资本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产品 or 市场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与张涛见了两次。听完之后无不感叹可惜。最终我们讨论的话题落到了“产品与市场之辩”。

  “当时一起跟大家一起来拼这个事,发现除了钱没什么可拼的了,我们发现无论出什么策略都不如“我有钱””,是不是如果市场声音不够大产品再牛也没用?当我想到这儿不禁一身冷汗,但事实似乎的确印证了这一点。张涛此刻在另一家汽车 O2O 品牌做市场负责人,从最早的重产品,到如今做市场,在他看来创业初期的产品其实很难完美,

  “别人砸钱你不砸,产品能跑起来就可以了,没坑就好。”

  “在抢市场时千万别犹豫,人家做的你没做就被打压了。 ”

  说到最后,重市场还是重产品我仍没法给您一个准确的答案,在这个浮躁韩行业里两个答案都没错。一方面,声音小得到的关注小,自然在消费者和资本层面不占优势。另一方面,若真的市场做大了,产品做得不好也没用,资本的泡沫迟早退去。最终比拼的便是创业者在产品与市场间的权衡,在巴人看来,完全倾注任何一方都是必死的,可以相信滴滴、快的若没有对产品的重视也不会走到现在,关键在于坚持原有发展路径的时候不失时机的调整发力重点。

  后记

  与张涛聊完后,巴人回忆起四次拜访的摇摇总部的场景。第一次采访摇摇,办公室人并不多大家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时默数整个团队也就十几个人。第二次采访则看到原先的前台处变成了呼叫中心,嘈杂的电话声此起彼伏办公室内也堆着各种海报和补贴给司机的大米、食用油,团队也做的有些拥挤,王炜建的办公桌挪到了中厅。第三次则冷清了一些,但摇摇真正有了公关团队。最后一次算是拜访,并没有实质的采访,彼时呼叫中心已经没有团队开始减少,王说采访他的人已经从一天几波下降为一周1-2 波....

  本文来自i黑马约稿作者巴人,自媒体人,(微信号:barensong)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