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IC卡遭外商垄断:95%使用“荷兰芯”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中国金融IC卡遭外商垄断:95%使用“荷兰芯”

中国金融IC卡遭外商垄断:95%使用“荷兰芯”

 2015/1/6 14:29:32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磁条银行卡“换芯潮”已至。根据央行规定,从2015年起我国将逐步停发磁条银行卡,并以更加先进的金融IC卡进行替代,目前各地已陆续开展“磁条卡换芯”工作。业内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每年新投放的金融IC卡数量可达数亿张。《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存量金融IC卡已突破十亿张,但仅荷兰恩智浦一家公司就占据我国超过95%的市场份额,剩余市场也被德国英飞凌与韩国三星等国际巨头瓜分。国内金融IC卡芯片市场被国外巨头高度垄断
  • 标签:使用 中国

<a href=中国金融 IC 卡遭外商垄断:95% 使用“荷兰芯”" />

  磁条银行卡“换芯潮”已至。根据央行规定,从 2015 年起我国将逐步停发磁条银行卡,并以更加先进的金融 IC 卡进行替代,目前各地已陆续开展“磁条卡换芯”工作。业内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每年新投放的金融 IC 卡数量可达数亿张。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存量金融 IC 卡已突破十亿张,但仅荷兰恩智浦一家公司就占据我国超过 95% 的市场份额,剩余市场也被德国英飞凌与韩国三星等国际巨头瓜分。国内金融 IC 卡芯片市场被国外巨头高度垄断,给我国金融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然而,国产芯片行业要想借“换芯潮”之机打破既定市场格局,看似寸步,实则千里。一方面,他们正经受着国际巨头大打价格战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国内商业银行人为抬高芯片认证“软门槛”,以及他们对国产芯片不愿率先尝试的“安全惰性”。

  34 亿张磁条卡“换芯”在即

  央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市面上的纯磁条银行卡保有量高达 34 亿张。面对如此巨大的金融 IC 卡芯片需求,国产芯片推广仍然处于试点阶段,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整个市场基本被荷兰恩智浦、德国英飞凌与韩国三星等国际巨头瓜分。

  “磁条卡换芯”正在各地积极开展。《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走访发现,目前一些银行对磁条卡“换芯”收取 10 至 20 元不等的工本费,一些银行对高端客户群体免费换卡,一些银行对新办理的芯片卡免除工本费。

  金融 IC 卡俗称“芯片卡”,采用集成电路技术,相比普通磁条银行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对于交易安全重视程度加深,用金融 IC 卡取代磁条卡已成为大势所趋。数据显示,率先完成金融 IC 卡迁移的法国银行卡欺诈率从迁移前的 2.7% 降至 0.18%;马来西亚在实施了金融 IC 卡迁移后,银行卡欺诈率下降 90% 以上。

  2011 年 3 月 15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 IC 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银行卡芯片迁移工作,决定从 2015 年 1 月 1 日起,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均应为金融 IC 卡,所有受理银行卡的联网通用终端都能受理金融 IC 卡。按照该时间表,从 2015 年起,因安全问题饱受诟病的磁条银行卡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停发。

  2014 年 5 月 14 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逐步关闭金融 IC 卡降级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部署逐步关闭金融 IC 卡降级交易工作,以全面提升银行卡安全交易水平。关闭降级交易后,金融 IC 卡将只能读取芯片而不能刷磁条,避免了由于金融 IC 卡降级交易可能产生的伪卡欺诈风险,此举为下一步停发磁条银行卡奠定了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 2014 年三季度末,我国金融 IC 卡累计发卡量已突破 10 亿张,其中前三季度新增金融 IC 卡发卡量分别为 1.3 亿张、1.5 亿张和 1.7 亿张,发行速度明显加快。

  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全与识别产品线总监张纲告诉记者,由于我国芯片设计、生产行业起步较晚,尽管我国金融 IC 卡芯片发行量已超过 10 亿张,但仅荷兰恩智浦一家公司就占据我国金融 IC 卡芯片市场 95% 以上的市场份额,剩余市场也被德国英飞凌与韩国三星等国际巨头瓜分。

  记者了解到,在相关部门和中国银联等组织的支持下,自 2011 年 6 月起,我国 IC 产业界开始积极投入金融 IC 卡的迁移工作。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已有 6 家芯片设计企业在国内制造厂生产的 12 款金融 IC 卡芯片,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检测标准,通过了我国银行卡检测中心、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中国信息安全评测中心和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检测中心的全面安防检测。从 2014 年 4 月开始,已有 5 款通过正式安防检测的国产芯片在工、农、中、建、招商、邮储等银行进行了小规模试用。

  国内银行抬高认证“软门槛”

  过去几年间,我国金融 IC 卡产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已具备自主设计、生产、检测、应用的大规模产业化实力,目前多款国产金融 IC 卡芯片已经通过了国际认可的 EMV 标准认证,但回到国内却不被商业银行认可,频频遭遇 CC 国际标准“软门槛”的制约。

  截至 2013 年,我国已累计发放二代身份证 12 亿张、社会保障卡 6.29 亿张,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全部使用国产芯片。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 IC 卡认证有两大国际标准,一为 CCRA 组织制定的 CC 标准,一为包括中国银联参与在内的各国际银行卡组织共同推出的 EMV 标准。目前许多国产金融 IC 卡芯片已经通过 EMV 标准,但基于国家安全考虑,我国并未成为 CCRA 成员国,导致我国产业界在通过国际 CC 认证时屡遭刁难。

  2013 年 11 月,上海华虹自主研发的金融 IC 卡芯片通过 CC 认证,成为我国第一款通过 CC 认证的金融 IC 卡芯片。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文录说,国内产品到 CCRA 检测有很多障碍,一是费用极贵,二是时间成本高,短则两年,长则三到五年。华虹花了极大的代价,光一个芯片就花了 2000 多万,才拿到了 CC 的检测证书。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迎彤说,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投入大量资源进行 CC 认证申请,然而国产芯片在申请 CC 认证时遭遇重重阻力,国外同样的产品三个月能申办下来,国内产品可能需要两三年。“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等我们的芯片通过认证时在技术上已经落伍了。国外巨头通过 CC 标准把我们拖得越久,他们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就越强。”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款国产金融 IC 卡芯片已经通过了国际认可的 EMV 标准认证,但回到国内却不被商业银行认可。尽管央行已要求各商业银行坚决消除阻碍和限制采购使用国产金融 IC 卡芯片的歧视性条款,取消强制要求采购芯片通过国际 CC 认证的条款,但许多商业银行仍坚持要求入围芯片必须通过国际 CC 认证,门槛被人为抬高,国产芯片大规模替代必须要迈过这个“软门槛”。

  国际巨头发起价格围攻

  随着近年来国产芯片行业的崛起,国际巨头正利用长期积累的资金、技术优势,对国内芯片企业大打价格战。“市场表面是开放的,但由于国际巨头先入为主的优势,后发的国产芯片想推广仍然困难重重。”中国银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

  对于使用国产芯片,银行有着先入为主的“安全成见”。他们担心,尽管国产金融 IC 卡芯片虽在安全性上已经过关,但毕竟从未大规模使用过,在可靠性上也没经受过大规模应用的考验,几千万、上亿张卡发出去,万一有问题,更换成本巨大,且有声誉风险。

  天津某城商行行长李先生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用户使用金融 IC 卡最重要的诉求就是安全,在同样的价格下,普通银行用户肯定更倾向于用外国芯片的银行卡,而不是使用国产芯片的银行卡。银行作为特殊行业,在安全方面不敢出任何问题。出于“不犯错误”的考虑,银行也肯定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情绪导致各个银行都有很大的“安全惰性”。

  天津市一位金融从业者说,长期以来,国货都给人技术不过关的印象,涉及芯片这种高科技产品,“技术落后”更是人们的固有印象,这种印象短时间内仍很难改变。

  谢文录表示,国产芯片正面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尴尬。银行说你的产品没大规模使用过,不敢用你的,但国产的谁也不愿用,又怎么能经受实践检验?

  张纲对记者说:“复旦微电子在上海已经发了 10 万张芯片卡,全国发了近 30 万张。我们有底气,但客户改变固有印象要有个过程。”

  孙迎彤说,国产芯片作为“挑战者”,还面临许多市场竞争之外的压力。现在银行采购部门普遍有一种心态:如果使用进口芯片,即使出了问题也不是自己的责任,而如果使用国产芯片,一旦出了问题有可能就是采购人员吃了回扣,拿了好处,谁也不愿给自己添麻烦。

  除此之外,国际巨头大打价格战,也使国产芯片行业破局困难重重。

  张纲告诉记者,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发卡量肯定能做到全球第一,占领了中国市场就基本是全球第一。我国企业在芯片领域发力太晚,跟国内的银行卡芯片相比,以恩智浦为代表的外国芯片确实存在技术优势。恩智浦公司的芯片,前些年要十几元一片,随着国内芯片企业开始进军金融 IC 卡芯片研发生产,现在恩智浦把价格降到了 5 元一片。国际巨头在国内市场已经挣够了钱,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来打价格战。而国产芯片尚未大规模生产,成本很高,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多数厂商已经是成本价格倒挂,要到下一代产品才能赚到钱。

  外资高度垄断威胁金融安全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 IC 卡芯片完全依赖国外,已经超出了国家安全战略的底线,一旦出现“后门”,后果将不堪设想。金融 IC 卡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金融安全,金融 IC 卡的制作、发放和管理应当纳入到国家严格的指导和管控之下。

  谢文录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2013 年芯片卡发了 5 亿张,2014 年预计达到 7 亿张,到 2015 年底,芯片卡预计能发到 20 亿张。由于整个国内市场可能也就 30 多亿张的容量,如果这几年的时间抓不住,留给国产芯片的空间将非常有限。

  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紧抓“换芯潮”,多措并举,迅速推进国产化替代,加紧确立我国对金融 IC 卡进行权威认证和检测的安全体系。

  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国产芯片推广。进一步严格落实央行规定,要求银行去除对国产芯片的歧视性条款。在国产芯片推广阶段,可为各银行设定国产芯片采购比例,鼓励银行将国产芯片与国外芯片分开招标,通过一定的政策保护为国产芯片赢得发展时间和空间。

  有专家建议,应由央行承担推广责任,工信部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共同推进银行芯片卡国产化战略。建立金融 IC 卡产业联盟,将标准制定、芯片制造、芯片检测、嵌入软件、封装制卡、银行应用、读卡设备等所有的产业链环节纳入其中,共同推进国产芯片产业发展。

  同时,应确立我国对金融 IC 卡芯片进行权威认证和检测的安全体系。

  金融 IC 卡的核心在于芯片。为确保我国金融安全,2013 年 2 月 5 日,相关部门发布 PBOC3.0 规范,为我国金融 IC 卡做出统一规范。PBOC3.0 要求卡片和终端密码算法国产化,保证金融交易安全,实现自主可控。根据央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 IC 卡应用工作的通知》,自 2015 年 4 月 1 日起,各发卡银行新发行的金融 IC 卡都应符合 PBOC3.0 规范。

  据了解,自 2011 年起,中国银联与央行、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联合推动,投入巨资建立国家金融 IC 卡安全检测中心。该中心于 2013 年年末建成并通过验收,已达到 CC 和 EMV 授权实验室同等的检测水平。专家建议,在我国标准已经制定、银行卡检测手段已经完备的情况下,进入国内市场的芯片,无论是国产芯片还是进口芯片都应按照中国的标准进行检测,确保安全。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实现我国检测体系与国外 CCRA 对接,实现互相认可。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