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避税案主角已缴纳 1.4 亿美元欠税" />
11 月 26 日,英国路透社日前援引新华社消息称,微软将在中国补交相当于 1.4 亿美元的税款,这也将是中国第一宗涉及跨国公司的避税处理案例。
路透社引述了中国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新华社在文章中称一家“M公司”必须向中国政府补交 8.4 亿元人民币(1.37 亿美元)的历史税款和利息,另外未来每年的纳税额将会增加一亿元人民币。
新华社没有提到“M公司”的具体名字,据称这是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于 1995 年在北京设立了全资子公司。路透社认为,根据描述,“M公司”就是美国微软公司。
对于新华社这一报道,美国微软并未证实或者否认。
微软的一名发言人表示,2012 年,中国和美国的税务监管部门,针对微软在中国的业务,达成了一个双边协议,微软向中国政府支付的税收,一直按照双边协议中规定的“预约定价协议”缴纳。
据报道,“预约定价协议”规定了跨国公司“转移定价”过程中的税收待遇。微软在内部采用转移定价模式。
资料显示,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内部,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销代产品,提供商务、转让技术和资金借贷等活动所确定的企业集团内部价格。
根据微软 2014 财年的年报,微软总体的所得税有效税率为 21%,明显低于美国 35% 的所得税税率, 主要原因是微软可以将自己的利润分流到设立在爱尔兰、新加坡、波多黎各的“境外业务运行中心”,从而降低纳税负担。
新华社的报道指出:“虽然M公司实力强大,但令人蹊跷的是,它在中国的子公司自设立以来几乎没有什么盈利。企业财务报表显示,除个别年度微利外,多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6 年累计亏损达 20 多亿元。”
据报道,“M公司”已经承认存在避税行为,其中国分公司已经答应向中国政府支付历史税款。
众所周知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包括美国、欧盟等在内的许多国家,正在对跨国公司的海外避税行为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微软、谷歌、苹果、亚马逊在内的大型科技公司,成为避税调查的主角。
诸多美国公司被指控,将海外的利润分流到爱尔兰等避税天堂国家,从而实现最大限度避税的目的。之前迫于外在压力,爱尔兰已经修改税务制度,未来谷歌、苹果等公司将无法再继续利用爱尔兰充当避税通道。(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