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如晨(夸克传媒创始人)
柳传志很会说,BAT 创始人很能说,雷军很会说,周鸿祎很能说,老罗自然也很厉害,尤其是过去一段时光。
以前生硬的杨元庆现在也活泼多了,竟然还开了微博,几条之后便有几千万关注。虽然明显是为了配合前几天 APEC 表演机会(访谈),杨的表达力确实不同以往,与杨澜的沟通简直换了个人。
几年前专访杨,印象中,他见面的开场白大致这样:“还好吧?都还好吧?我看大家都很好。”然后一脸严肃坐等提问,或催促说:“开始吧。”他个高,气足,穿着严谨,但表达总觉吃力,短促,而且很冲。
企业家越来越能说的背后有什么驱动力?
中国崛起里的言论自信,当然有渠道释放,政治、商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众的口头表达等等。
本来文艺很先见,也很委婉,比如惠特曼就是美国崛起的符号。诗人往往能率先感受到社会巨变、商业变迁,然后言论走向直白。
麦尔维尔在其《白外套》(1849 年)中这么写:“我们是特殊的……上帝已定好在我们民族发生伟大事情。”日本明治维新史也是一段光芒四射的日本商业言论史。
中国思想界有点阳痿。不是没思考能力,而是甘于威权,未老先衰,喜欢幽幽而无效地吆喝民主。少数标榜行动的,没有真正的言论能力,只想创造身后名,粗暴行动反证出表达弱智,更多醉心于追寻小时代与小幸福。
当代中国真正的言论史,更多以商业语言出现。过去人微言轻的民营企业家从原罪主体走到前台,如今已身处言论中央。
马云等人就是中国过去 15 年来的言论英雄。他的商业远见,呈现为那些张扬家天下愿景与青春意识的言论。15 年前他被视为骗子,15 年后,社会验证了他的许多言论。阿里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商业言论史。
如果只是马云,言论尺度再大,都不能说明某种趋势,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群体。BAT 其他企业、360、小米们的创始人,都是如此。传统领域的王健林、董明珠也是十分张扬,他们曾分别与马云、雷军对赌,引发持续讨论。
我觉得对赌属于两大阵营的自信 PK,里面传递的信心,远远超过两对企业,而体现为中国在全球市场的力量。
王健林讲话缺少文采,但直接有力、不拐弯抹角、不容置辩。2014 年万达半年工作会议上,他说,中国要真正强盛,在国际上有话语权,需要上百家真正有跨国色彩、有跨国组织特征的企业,万达希望中国第一批真正的跨国企业。这符合他的风格。事实上,王健林在重大场合多次标榜过中国力量。
阿里美国 IPO,给了一次集中的言论宣泄机会。它已成全球第二大互联网企业。马云的口风现在更加高大上了,“国际化”词不离口。
事实上,BAT 们已经成为全球前十大互联网企业。当马云、李彦宏、马化腾、雷军、刘强东开始频频出现国家领导人身边,他们已经拥有了另一种言论表达的机会。
当然也有别样的。曾去美国做慈善、投广告的陈光标也很能说。很多人认为他言论滑稽、傻帽,而我觉得他同样体现了中国商业的自信,只是以一种变异、膨胀的方式而已。
【互联网时代,你要说说说】
有太多例子不屑举,但你能看到,言论活跃的人,大都分布在 TMT 领域,尤其是互联网业: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雷军们……当然,柳传志、任正非、张瑞敏、杨元庆、董明珠们也是个性十足。
还有更多小企业,罗锤子、王自如们,不列举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冒出一些。
为什么这个群体更容易表达,更愿意表达?我的观点是除了性格外,跟所处行业、时代有关。
PC 也是 IT 领域,但那时很难说有真正的商业模式。鼠标与水泥混搭,还没真正融合。阿里真正爆发,要到 2004 年前后。此前一段,它的B端生意其实很原始。即便如此,马云当年就已经是言论英雄,当然他也是言论中心。
多年前,老有人说他是骗子,他却不断汇聚起人才,这说明,马云是个能将精神理念成功灌输给群体的人。这肯定跟他的表达力有关。他太能说了,但光能说有时没用,如果有强大的理念感召力与独特的人格魅力,年复一日地不会有人跟你。比马云会说话的多了去了,但没有多少人像他那样谈梦想、价值观。
很多人将此归结于马云的教师生涯,也许有理,但他少年时就有很好的沟通力,很早就接触外语。我觉得还是应从精神与梦想层面看待这么个人。
用力默默做事重要,但说也同样重要。几个月前,我写过互联网大佬为何不读书,其实只想表达这种观点:时代变化太快,许多东西来不及沉淀就被淹没或推翻,没什么范本,你需要去做,不断试错,而书本只能提供精神动力,锤炼价值观,坚信努力能够改变世界。而真正要说的,恰恰就是后面精神的部分。
马云演讲很少谈到产品。他更多谈愿景,以及对产业、人、社会的价值。这挑战更大,你灌输的其实是个梦想,虽然未必不切实际,但面前还摸不着。马云能用几句话,一个场景就搞定了本来名气大过他的蔡崇信,那个拓荒年代,没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绝对办不到。
自称不会讲话的雷军,嘴巴其实很会说,这段时间尤甚。他不像马云有鼓动性,他慈眉善目,慢条斯理,喜欢从产品讲起,落点在于产品即服务、信息即服务、社会化营销、生态,从而能让人看到他对细微机会的捕捉能力。
这与雷军屌丝姿态、工程师气质、创业与运营实战经验、投资人眼光有关。此人有钝感力,不靠正面攻坚对手,而靠迂回、构建生态实现颠覆。在目前中国市场,小米与 360,可以说是真正能对 BAT 构成威胁的二线互联网企业。
短短 4 年多,小米从无名品牌翻身成大牛,这跟雷军言论表达分不开。这段时间,他一直不断讲述小米未来。有人说是为融资,恐怕只是一面,雷军到了加速生态理念灌输窗口,小米终端还会继续高速成长,但明后两年,规模达到一个临界点,小米急需整合创意、内容、硬件及系统、分发渠道,并强化落地服务。未来,或许它还会布局互联网金融。
这样一个融合时代,就像杨元庆说的,要加大与消费者的沟通。杨元庆变得会“说”了,这是他对趋势的顺应。前段时间,雾霾中,他依然现身“北马”,显然也是在创造说的机会。
说说说,也是职业经理人的技能之一。你看 IBM 职业经理,无论高层还是下层,总有那种训练出来的技能,就是能将难以理解的复杂理念,转变成通俗易晓的项目语言。这个除了强大的知识背景,就是需要良好的表达力,言论需要形象化的力量。
这种趋势也在推动互联网领域其他变化,比如女性人才比例开始大幅提高。在一个需要“说”的年代,她们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她们本身就一个社交化的群体,比男性粘性更强;另一种趋势是,美国许多巨头,尤其 IBM、谷歌、微软这类,开始大量招募社科人才。
我的观感是,这是产业加速融合的结果,过去适应水平分工、细分过度的市场,也包括所谓面向B、C用户的两大阵营,开始融合。当技术进一步普及,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加深后,企业争夺的焦点,将是未来愿景与理念的构想、应用场景的构建、市场的重新定义、社会化营销、内外部协同度等,企业会扭转过度侧重波特竞争理论的倾向,开始强化精耕细作。这需要更多充满思想与趋势判断的社科人才支撑。
这也可以理解为摩尔定律的泛化,技术价值的充分挖掘。就是从过去微观的芯片创新规律演变为一个商业规律、经济规律,商业的视角,更加关注人本身。整个社会的人文气息会更加浓厚。因为,全球面临的共同的难题越来越多,单纯的技术力量、区域国家的力量,已经难以独立面对。
所以,回过头来,将问题归约到源头,我认为,互联网时代,能说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不是有人说,一个公司能走多远,需要俩关键因素:一时创始人的口才或思想鼓动性,就是嘴巴功夫;二是职业经理层的 PPT 漂亮度。
严格来说,能说也是一种社会化营销的优势,企业家在这个层面发挥的效应,比其他更大。它要求企业家具备这样能力与气质:
1、审美直觉、趋势判断,构建梦想,形象化的落地思维;
2、关注宏观与社会难题,尤其信息化进程中顽固的部分,关注人的基本生存与生活;
3、生态意识、人文主义、开放负责的文化宗旨
4、人格魅力
当然,能说,会说,这不是互联网业群体的特征。只是说,互联网业的青春意识,给了那些率先掌握这种工具、拥有平台技能的人们更多自由表达空间,他们的话语体系、言论风格,代表着一个社会敏感的风向。
事实上,每一波经济周期,热点行业的人们,言论空间都比较大。90 年代到 2005 年以前的传统家电业,随后的中国 3C 连锁行业,都曾成为言论表达的主力,也是言论的焦点。
眼下,中国经济重新处于一个新的腾飞点上,将迎来一个融合特征更加明显的阶段。未来,人们会慢慢适应不再以新经济命名的互联网业。马云们的言论,互联网业的话语体系,人们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一过程中,更新的经济形式、商业模式,会重新诞生,话语体系会重新建立,言论空间会重新形成。
言论的力量,也是整个行业的文化力量。落到具体表达者身上,就是企业理念与文化的传播。我相信任正非那句话,一切资源都会枯竭,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事实上,这一话题的探讨价值,我想远远超过商业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