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功成名就的雷军,决定追随均在 40 岁之后创业,同时也是业界最成功的两位前辈——中国企业家联想的柳传志和华为的任正非的步伐,重新创业。
同年 4 月,雷军低调成立了小米公司。创业 4 年,在业界的争议声中成长的小米,被解读为“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企业的游戏规则”。
它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互联网手机”,掀起了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的热潮,但它的商业模式不靠硬件,而是靠服务赚钱;定位发烧友手机并形成了独特的粉丝文化;它的身价每年都在“三级跳”,从 2.5 亿美元到现在的百亿美元估值。
眼下,雷军希望“复制”100 家小米的庞大计划;企图打通软件、硬件和服务,构建小米手机全产业链。
如果说雷军在金山期间及创建卓越过程中收获了“名”,出售卓越和做天使投资则收获了“利”。而对于做小米,这可能是雷军 18 岁时一个没有实现的梦想。
18 岁那年,大学生雷军读了本书,名叫《硅谷之火》。这本书中,他崇拜的偶像乔布斯 5 年内将苹果带入了世界 500 强,一群业余 PC 爱好者,带动了整个产业变革。重回苹果后,乔布斯定义了手机,苹果一举成为当今最棒的 IT 公司。
“我 18 岁的理想一直没有实现,觉得心里不踏实,计划悄悄干一年半载的,如果输了,这辈子就彻底踏实了。”雷军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小米正式开始产品开发时,雷军带领团队首先选择了小米司机、小米读书等多个练手磨合产品,随后,ROM 产品 MIUI 开始启动。
2011 年 8 月,小米手机终于问世。至此,雷军倡导的硬件、软件、互联网“铁人三项”的架构正式构建。
与此同时,小米也摸索出潜入用户的路线:先渗透专业发烧友用户,再不断扩散,层层迭代。
这也成了小米做品牌的独特路径。“传统行业的品牌路径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维护忠诚度;而互联网企业由于产品即品牌,所以小米的路径是一开始只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到了足够量级后,才投入做知名度。”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此前对记者说。
未来互联网的竞争,不单纯是技术、数据、产品层面的竞争,更是开放平台和生态链的较量。
雷军的一大爱好是下围棋,他的投资风格如同下围棋,讲究谋篇布局,注重集体作战。在一系列投资背后,“雷军系”一边构建产业生态圈,一边构建资本投资圈,资本为产业输血,通过一颗颗棋子构建了一条独特的产融通路。
特别是今年以来,小米与顺为基金领投积木盒子进军互联网金融、雷军控股的北京瓦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华策影视,以及小米 2500 万美元入股 iHealth 进军移动医疗等。
“雷军系”一系列投资背后的逻辑则是,寻找与小米“调性一致”的公司,在垂直细分领域最有经验和实力的公司和团队,与小米价值观高度认同,以极客精神做产品,可通过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整合的模式去抢占或颠覆市场等等。
易观商业解决方案副总裁田峥则对记者解读,小米正在布一个很大的局:“首先,覆盖人体器官:小局,如手机、可穿戴等;其次,雷军意在占领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所有的屏幕及其终端:大局,如路由器、电视等;屏幕,消费者与商家交互的界面。如小米路由器,未来只要有屏幕,就会有小米。”
一位小米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读,“未来的小米可以理解成:小米手机等硬件核心产品是一个小米,MIUI 及其所构建的软硬件服务生态相当于‘第二个小米’,而小米 5 年内计划投资的 100 家公司,将成为‘第三个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