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澹台璐阳
周一看到了 36 氪贴出的文章“聪明人为什么不来创业”,就计划把自己的感受也写一下。没想到短短两天时间里,又有两篇观点鲜明的文章相继出现,“从咨询公司离职创业,我一秒钟也没有后悔过”还有“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所以,“咨询 / 投行的人要不要来创业”这个话题这个星期就热了起来。
我不想继续这个争论,因为咨询 / 投行是条路,创业也是条路,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走不同路。但一旦被贴上“标签”,双方就容易引发争论,凭什么说我们“low"," 没钱”,我们‘有理想”“有目标 "; 那边厢争辩,谁说我们“只空谈”“不执行”,我们“人聪明”“视野广”。 于是标签越来越多,给自己贴,然后给别人贴。
我做过两年咨询(贝恩咨询),两年 PE 投资(贝恩资本),然后在哈佛读了 MBA,创业过一次没成,现在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所以我有幸不幸的被贴过无数标签。除了咨询 / 创业的争论,还有一堆人不停的问我“做投资的创业行不行”,“读 MBA 的创业能不能成”,“哈佛的创业靠不靠谱”等等等等。
再加入了目前这家创业公司之后,回头看过去,深深领会到了乔布斯 2005 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这番话(他在辍学时蹭的美术字课学到了十年后 Macintosh 电脑上的字体):
十年后回顾这一切的时候豁然开朗。你在向前展望的时候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连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这些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而已。
是这样的,我在咨询 / 投资领域里学到的一些技能,在创业公司直接用得上;还有一些在做咨询 / 投资时磨练的素质,今天还在不断帮助我前进。
分析问题的能力 咨询 / 投资大量的工作集中于(但不限于)行业趋势分析、竞争态势分析、消费者分析、产品定位分析、组织架构分析、运营绩效分析(这里面可细分到从人力到市场到销售到生产等各主要部门)、财务分析、潜在风险分析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大到公司战略、投资,小到销售团队激励机制、生产部门技术指标追踪等一系列方案。做这些事情,从理论上有层出不穷的思考框架,从实际操作上涉及大量数据分析、访谈、调研,来充实理论框架。两三年,十几个项目做下来,我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思维框架的运用熟能生巧。这些技巧在我创业的过程当中,对我思考从产品到运营到团队管理各方面都有很多帮助。
快速学习的能力 咨询 / 投资要接触大量的不同行业,今天是卖表的,明天可能就是卖船的。同一个行业里面也可能是跟不同部门相关的。通常一个项目的周期不长,所以在一到两周内必须要把这个行业了解个 80%。咨询的客户可没有耐心等你慢慢学——每天都是要花真金白银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快速学习。我刚到出门问问,迎面而来的是四位 Google/IBM 的科学家,个个操着人类语言讲着我这个人类听不懂的事 – 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神经网络,blahblah。更坑爹的是,我上来就得去管工程师团队。幸好我的学习能力能让我很快进入角色,不然现在我已被扫地出门了。
社交的能力 这里包括了跟人打交道、沟通、演示、说服的能力。做咨询 / 投资,年级轻轻就要学会跟大公司的高管打交道。尤其做咨询的时候,还是以“顾问”的角色。“顾问”就是教别人怎么做。你想想,那些年过四十的高管们,怎么会服气听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小屁孩“指教。所以学会如何拿捏分寸,如何做的谦虚有礼同时不失立场是我当时很重要的自我修炼。这是做任何行业,甚至做人都是很重要的技巧。言谈举止、举手投足很多时候就影响了合作能不能谈成,投资能不能拿到,产品能否卖出去。
勤奋的习惯 我从大学毕业开始做咨询 / 投资,从来每周都是八十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这个工作强度一般没有其他的工作可以比了。从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中熬出来,我已经养成了勤奋工作的习惯,而且精力相对旺盛。创业者每天如履薄冰,高强度的工作是必须的。有时候就为了能够赶在竞争对手前做出一个东西,不得不好几个星期连续作战。我相信勤奋也是创业者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环。
但是这些技能和习惯不能直接弥补创业公司和投行 / 咨询公司之间巨大的文化和组织差异。对于适应能力不够强的人来说,简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加入创业公司之后,你要不断调整心态,用自己擅长的“术”,去适应新的“道”。在加入创业公司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正在快速形成以下几种素质:
对不确定的掌握 做咨询 /PE 投资,接触的大都是比较成熟的行业和公司,所以有很多确定的东西可以拿来分析。而且又有很多成熟的分析方法和框架,可以拿来应用。但创业不一样了,你往哪里走,你该怎么做都无法可依。或者可供你分析的信息太少,想来想去都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所以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不能等,也没时间等想清楚了再做,得做!那你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挽起袖子,迈开腿,小步快跑。边跑边看,错了立马调整方向。而在心理上你还要学会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种种压力,如何尽可能的避免这些压力影响你的情绪、团队的士气,以及干扰你的判断。
面对“失败”的应对能力 “不确定”的多了,“失败”也就常见了。在咨询 / 投资,你很难对“失败”有深刻直观的感受。项目做的好与坏,投资的好与坏都不是即时即刻能感受到的。即便做砸了,也没人会把责任直接推到 Associate 身上。但在创业公司,小的一个“失败”浪费掉几十万几百万(本来融到钱就不容易),大的一个“失败”整个公司都玩完了,这些都有可能是跟你直接相关的。明晃晃的剑天天在头顶悬着。但你又不能担惊受怕,裹足不前,所以坦然的接受失败,并且学会反思,学会失败后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并且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非常重要的的素质。
带团队的能力 在咨询和投行的前几年,你几乎不可能有领导一个超过 10 人团队的机会。 这些机构都是很扁平化,精英化的。但是在创业公司,你很快就会带不止十个人的团队,而且这些人的综合素质是远远不可能达到咨询和投行那种水准的。 如何处理这其中的各种小情绪、利益,如何让他们凝聚在一块,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是非常考验人的。
必须说明的是,这几点如果在咨询 / 投行做到高层也肯定是会经历到的。说白了,这些都是 leadership 最重要的素质。无论你是在哪一行,殊途同归。
另外,一个人的塑造并不仅仅取决于他做什么工作,工作以外的经历、性格,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我虽没有在咨询和投资中直面“失败”,但我在人生经历中的遭遇却让我学会很多。同一个大学可以培养出各色人等,同样做咨询和投行,自然也是千面万相。最后取决于我们每个人选择怎么去走自己脚下的路。而路不分对错和好坏。
所以你适合不适合加入创业公司甚至是自己去创业,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需要的是你自己脚踏实地地寻找答案。当你迈出了第一步之后,你可能会发现现实比你想象地更容易,也可能更难。如果比你想象地更容易,那么就不妨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如果比你想象地更难,那么就记住乔布斯的那句话,十年之后你回头看,你就可以把今天的付出的努力和十年后的结果串起来。一切一切的一切,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你的内心。
所以对于创业公司,如果想招咨询和投行的人,当然需要考察他是否具备了做咨询 / 投行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蔡崇信这样的人在公司内部是培养不出来的”,但并不意味着你按一样的资历找来的就都是“蔡崇信“。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看他 / 她是否对创业这件事想清楚了。“想清楚”不是因为你画了饼。而是他自己看过了、想过了、自己给自己打了鸡血,愿意放弃高薪,从零干起。
本文作者是澹台璐阳,“出门问问”企业发展总监,邮箱 luyang@mobvo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