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大概到这个时候,是清华的特奖答辩时间。特奖是特等奖学金的简称,这个可以算是清华学生中的最高荣誉(研究生里还有一个“学术新秀”这里先不说)。以前是全校只评选十名特奖得主,需要通过公开答辩的形式差额选出,本科生与研究生各五名。最近几年据说各增加到十名了。
答辩会一般会吸引全校学生的关注,会场上总是站的满满当当,座位是肯定早就没有了。而且每到这个时候,几乎就是全面优秀的大比拼。对于本科生,拿满分发论文是基础门槛,搞点其他的跨界才是正常……
偶尔,有一些图片,或者候选人的材料,传播到的互联网上,会引来人们的热议。从几年前的马氏姐妹,到今年的韩衍隽……去年应该也有,只是我忘记了……
我曾经在某个知乎回答里说过,在清华园,牛人不牛人的存在与否,不在于你的所见所闻,而在于你的想象力。所以每年火爆的特等奖学金答辩,其实是参加一个想象力大会……大家是去开眼界的,去看看自己思维格局之外的世界,是怎样被其他人实现的。
而所谓的碾压感,也正是来自于,当你看到与你在同一个 6000 余亩的校园里共同生活的同学,你们可能在同样的教学楼图书馆、同样的食堂操场超市里擦肩,甚至你的自行车曾经碾压过他的自行车(我觉得这是你唯一能碾压他们的机会了……),你会发现,在这同一片天空下,每个人演绎出来的生活还真是不一样。
这在很多时候,是榜样和激励的作用。你永远都不会认为自己目前做到的事情就是一个终结了,也不会认为就是一种可以停下来休息的完满态。你会一直地不停往前走。因为假使我们需要把天赋拿来说事的话,那些你认为充满天赋的神们,毫无疑问地更是全力奋战在执行的第一线。
他们投入的时间精力比你多,他们的行动量比你大,他们比你更专注,哪怕是同时专注三至五个领域。如果你从他们的成就,其他人的评价以及导师的推荐来看,基本上都能发现,相似的结构因素。
现在他们被认为是学霸学神,你要跪烂自己的膝盖。但是这个结果无不是他们自己执行得到的。假使诸神当前的能力是 95,那在一年前可能是 85,一个月涨一个点,累积而成。这是一个长期连续地过程。只是我们往往只看到主楼报告厅 PPT 上一排闪亮的满分,而看不到,每一个普通的日夜,在灯下勤奋的身影。
但是我们往往就爱人群蜂拥的热门与喧嚣。我们喜欢看各种“奇闻异事”,一个门门成绩几乎满分的事迹,然后人家还有女朋友,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就是奇闻了。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又积累了可以用来吹牛逼的材料,我同学的高中校友就是 XXX,我二姨妈的侄子家邻居就是 XXX……
年复一年,我们每年在这个时候看到大神出没,就内心一阵狂热。然后狂热过去自己的生活仍然却无起色,该纠结的继续纠结,该拖延的还在拖延。尽管我们都是在大神脚下的小砂粒,但是我们自己的努力并不是毫无意义。大树参天成栋梁,作为百草园里的一颗草,我们还不能开点小花让人踩踩么。
但是,怕就怕在,我们看了几十年他人的成长,我们仍然在停滞不前,以致于高考或者考上研究生,成为了人生最高成就。日日夜夜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刷存在感,在灌水互动评论转发,在品评时事胡扯吹牛。而我们的行动计划仍然搁浅,我们的成长未有半点拉伸进步,我们倒是对他人的功过成败如数家珍。
这样一来,岁月蹉跎,多年过去,我们最擅长的,也就是给其他人点赞了。而我们自己的生活却一片空白。
所以,问题来了。看看自己,你现在的技能,是不是只剩下给别人点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