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阳光
陈彤离开新浪之时,正值用户抛弃门户之时。
仅以刚刚过去的 2013 财年为例。新浪 2013 财年全年营收为 6.6 亿美元,增长 26%,其中广告收入为 5.2 亿美元(占总收入的 80% 左右),净利润为 4510 万元美元(2012 财年为 3170 万美元)。
在移动互联网成为新宠的年代里,新浪的这一财务报表不仅显得难堪,也少人关注。对于投资人而言,新浪代表的门户是没有未来的“物种”,而对于习惯在微信上冲浪的年轻一代而言,不上门户已有多年。
看看风头正劲的电商阿里巴巴,这家 2013 年以 5.86 亿美元投资新浪微博、占其 18% 的网络新贵 2013 财年总营收为 80 亿美元,增长 100%,净利润 35.6 亿美元(2012 年净利润为 27.6 亿美元)。以这样的财务报表来对比新浪的区区 4510 亿美元利润,后者已经是一家可有可无的公司了。
与新浪传统门户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腾讯这样的新型新闻门户。和层层叠叠的新闻大超市的新浪模式不同的是,腾讯在门户的后来居上完全得益于这家公司在产品渠道的全方位协同:QQ、微信、新闻客户端,几乎使得腾讯的新闻推送无处不在闪烁,而新浪呢?还是苦苦等那个不爱上门户的那个人。
2013 财年的总营收为 99.1 亿美元,增长 38%,其中广告收入为 8 亿美元,几乎是新浪和搜狐的广告收入之和(两家分别为 5.2 亿美元和 4.2 亿美元),净利润 31.4 亿美元(2012 财年为净利润 20 亿美元)。以腾讯的净利润而言,新浪和搜狐这辈子恐怕都难望其烟尘了。
门户的痛苦不仅表现为旧的广告经营模式的收窄,更表现为在探索新业务模式时遭遇的困窘。前些年,新浪为了培植微博这样的新兴业务,一度亏损;而搜狐同样为了提携孱弱的新兴业务搜狐视频,2014 年前两个季度的累计亏损更是达到了破纪录的 1.2 亿美元。
搜狐 2013 财年总收入为 14 亿美元,比去年增长 31%,其中广告收入 4.2 亿美元,净亏损 1800 万美元(2012 财年净利润 6400 万美元)。
在传统的三个门户中,只有网易的经营模式更为稳健,其 2013 财年总营收为 16 亿美元,增长 17%,其中广告收入为 1.8 亿美元,净利润 7.3 亿美元(2012 财年净利润 6 亿美元)。在广告业务方面,网易也面临着和新浪、搜狐同样的困惑:增长发力,前景难期。
门户就像一条沉船,作为在新浪就任总编辑将近 17 年的“不倒翁”老船长,陈彤的离职可以理解为明智的“弃船式逃跑”。
2000-2010——门户野蛮生长的十年
还记得“新浪模式”吗?
某种意义上,2000 年——2010 年的十年是门户野蛮生长的 10 年。1999 年,我第一次见到陈彤时,他名片上印着的头衔是“总编室主任”。此时的新浪,正在全面蚕食传统媒体的内容——陈彤游说各家媒体主编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如果不能和新浪合作,那就意味着在新浪网上失去最好的展示机会。
把全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媒体的最优秀的内容,几乎不费“一枪一弹”全部搬到新浪网页上来,这就是陈彤首创的“新浪之道”的真正要义。那一次见面,我和陈彤开玩笑说:“我的专栏文章,你们可没有付过一分钱的稿费啊!”陈彤边赔不是,边拉着我说:“呵呵,这个好说,我先请你吃饭。”
饭是吃了,可稿费还是一分都没收到。每一个记者都渴望网络成名,每一个报社总编和社长都以多则 20 多万、少者分文不收的价格将媒体内容拱手给了门户的总编们——他们不是不知道,这可能会要了自己传统媒体的性命,可在我们所有的党报、国报、地方报产权都是“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谁会真正关心一张报纸的未来呢?
时任《IT 经理世界》总编的王超形容之为“精通技术的极少数战胜了无知的大多数”。陈彤就是前者的杰出代表,他 1997 年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加盟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并因运营体育沙龙一举成名。再后来,1998 年他就任新浪网新闻中心主编之后,他将运营体育沙龙的经验运用到新浪的内容聚合上——搭建一个平台(新闻超市),再无偿地获得内容。在 2003 年 3 月 20 日的美国突然发起对伊拉克的战争报道中,陈彤率领的新浪报道团队因反应快速、新闻聚合的报道非常全面而迅速扬名。
如果体育沙龙这样的 bbs 是早期的用户生产内容,那么新浪上集成的新闻超市就是野蛮人式的掠夺——从每一家传统媒体的记者和总编那里,以“展示”为名,轻轻松松获得免费的内容。
这种传统媒体门口野蛮人的做法,在国外的媒体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首先,在著作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非常完美的欧美,每一篇文章未经同意的网络转载都是侵权新闻,无偿的、未经授权的网络转载更是严重的侵权行为。可是在“没有产权概念”的国内媒体行业剽窃和无偿夺取都是充满公义的大行其道——为了得到在新浪网上更好的展示,这还不够好吗?
我一位在新浪工作的同事曾经形容陈彤的管理风格为 8 个字:简单粗暴,行之有效。如果用来形容门户对于传统媒体的掠夺,也非常妥帖。曾经看到过两位南方都市报记者几年前在哈尔滨报道一起化工厂爆炸的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两位记者熬了几个晚上写稿子,最后坐在台阶上吐槽:我们这样熬红了眼睛,天天写稿,最后得益的却是从来不给记者发一分工资的新浪,这是为什么啊?
作为新浪总编辑的陈彤,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 17 年。历史上新浪因为公司股权分散而高层斗争激烈,而陈彤却数次“被传离职”依旧稳坐泰山,和他在新浪新闻中居功至伟的历史地位和居功不骄的个人风格密不可分。2006 年,新浪网迎来第四任 CEO 曹国伟,陈彤在第二年荣升执行副总裁,江山数易主,总编永不倒,陈彤的稳健和低调可见一般。后来,他和曹国伟、杜红一起搭建了新浪的“黄金三角”结构,堪称是新浪最大的功臣之一。
门户向何处去?——风吹雨打竞英雄
多数媒体人把陈彤的离场,视为向一个时代的告别,这种判断应该是不差的。
从信息的互联网,到人的互联网,互联网越来越贴上个人化的标签。从这一点而言,门户代表的“新闻超市”像极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版面——到处花花绿绿,和“我”没有毛关系。今日头条的“技术处理”和智能推荐,微信的随时随地获取和个人化媒体圈,都是未来信息处理更加智能化、个人化和便利化发展趋势。
在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历史上,新浪终究是一个历史界碑——而陈彤创造的“网络新闻范式”,也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意味——它至少冲破了传统意义上官方意识形态对于新闻和信息的控制和封锁,让用户参与新闻生产,把话语权还给了每一个普通用户,即所谓的“我手写我口”,这种个人化的新闻趋向反映在社交媒体那里,逐步演变成了一个拆除了花园围墙的开放平台空间——传统新闻是利用专业精英(如记者或者主编和总编)筑起信息花园的围墙,用户只能获得有限的知情权,像微信这样的未来的社交平台却是依靠技术手段搭建一个公共平台,总编和主编、记者这样的专业人士退居后台,每一个用户成为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和信息制造者。
在一个文化向技术不断投降缴械的年代里,门户的老去只能代表了一种过时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落伍,它只能用来加深门户和传统媒体的落寞感。截至 2014 年 10 月 22 日,阿里巴巴市值 2326 亿美元,腾讯市值近 2000 亿美元,网易市值为 121 亿美元,新浪市值近 27 亿美元,搜狐市值近 17 亿美元。透过这样一组数据也不难看出,门户退潮时刻,也是新的英雄竞相风流之时。
作者简介:阳光,原名马向阳;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记录、观察与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网络社会和数字城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