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邻创始人刘进龙:我认为小而美祸害了一代年轻人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比邻创始人刘进龙:我认为小而美祸害了一代年轻人

比邻创始人刘进龙:我认为小而美祸害了一代年轻人

 2014/10/21 12:21:12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今年6月,比邻宣布获得1500万美元A轮融资,同时在努力克服陌生人社交产品上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狼多肉少,男多女少。比如,原来它的随机呼叫按钮往往多数情况下匹配出的通话对象是男生,现在这个通话页面增加了一个选项,你可以只选择女性用户进行匹配。对比邻的想法,原本停留在“陌生人电爱”和“拨一下,换一个妹子”阶段,还在疑惑为什么同为陌生交友软件,比邻不加入任何比如LBS在内非常受欢迎的主流功能?比邻想做的到底是什么?产品关键词:P2P帮助,草根,娱乐
  • 标签:年轻 创始人 年轻人

  今年 6 月,比邻宣布获得 1500 万美元A轮融资,同时在努力克服陌生人社交产品上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狼多肉少,男多女少。比如,原来它的随机呼叫按钮往往多数情况下匹配出的通话对象是男生,现在这个通话页面增加了一个选项,你可以只选择女性用户进行匹配。

  对比邻的想法,原本停留在“陌生人电爱”和“拨一下,换一个妹子”阶段,还在疑惑为什么同为陌生交友软件,比邻不加入任何比如 LBS 在内非常受欢迎的主流功能?比邻想做的到底是什么?

  产品关键词:P2P 帮助,草根,娱乐,平台

  刘进龙一直强调,团队在去年探索出了比邻应该具有的最终形态,虽然他在这个“究极进化”形态上卖了个关子,但根据现在的产品形态,可以整理出几个关键词:

  P2P 帮助+草根明星——从探索需求到从需求出发。打电话,挂电话,刚开始的比邻是个特别刺激好玩的陌生人电话社交产品,满足的最大需求应该就是新鲜感和情感陪伴。如何将这种需求发掘的更细致?比邻团队根据过去用户的反馈信息,集合一些规律性需求,将他们一一包装设计,变成了现在大家在产品上看到的“超能力”标签,比如“教男生打扮”、“教做饭”等等,后期会由用户自定义

可能刚开始比邻是个特别刺激特别好玩的产品,但我们知道,刺激好玩的生命周期始终是短的,和用户粘合度是有限的,玩过之后能不能跟我们的生活贴近,产生关联才是关键,我们希望“超能力”就是连接生活的入口。

这些超能力的出现,也是因为我们发现,有很多用户具有非常出彩的地方,甚至是技能型的特长,比如特别懂星座或者特别能够倾听的人。比如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有一位用户给自己的标签是“专业被骂二十年”,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也非常乐意给其他人帮助。

还有一部分用户喜欢讲故事,或者纯粹情感上的,可以叫人起床,给别人正能量,这些都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完成的事情。

  娱乐+平台——用平台这个词是因为,个人认为这样的产品形态是可以链接到用户生活本身并且产生后续服务的。比如早期微博,当一些专业技能人士入驻的时候,就出现大家争先 follow 专业者的内容或者向一些星座大师提问互动。

  当然,随后微博也出现了营销账号和微博电商。因为加 V 本身就造成了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和造神。刘进龙表示,之后他们会继续保持这种“大众扁平化”的形态,不会刻意造星,只是可能将特别受欢迎或者受到信任的用户排在稍前的位置。

  而电话形式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真实性,也避免了“公众平台”这种一对多的情况出现。记得我们之前聊到过,今后最热闹的消费模式会“体验式消费”,虽然不知道比邻何时形成商业模式,但至少满足了“将有温度的声音放在你面前”。

巨头告诉我们的小而美、垂直是非常错误的概念,我认为小而美祸害了一代年轻人。在这一片草原上,阿里是一头雄狮,他说叫你过来生活,有辽阔的草原和饮水可以享用。但总有一天他可以把你吃掉,当他饿了,或者当你肥的走不动了,这就是自然法则。

  社交关键词:陌生,无线下,通话,随身

  为什么比邻的功能没有做的那么丰富?为什么这么多陌生交流产品加入了 LBS 他们却没有?刘进龙非常坚定而高冷的说:因为这和我们未来的产品形态不符。

  陌生+无线下——他坦言,很多人都会问比邻类似“比邻功能不强大”的问题,如果一个创业者已经知道未来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就应该在前期做好顶住诱惑的心理准备。就好比自己在种一棵大树,不必要的枝桠应该悉数去除。比邻的定位是没有负担的陌生对话,如果加上时下大热的 LBS,让用户去线下交往,反而增加了之前的交流门槛。

做产品从微观上来看,加一个功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减掉一个功能非常难,相当于杀掉一批人。但是不是为了一部分用户去增加一批功能呢?我认为不是。现在在 3G 环境下使用比邻通话的效果不是很好,那么我们应该加一个功能保证这个部分用户的交流呢?操作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之后呢?

  于是比邻在围绕陌生+有趣+互助这几个内容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比如现存的:

  1. 两人如果没有当即关注,下次通话还需要申请

  2. 类似于 nice 的标签,所有有关的用户在点击后都会出现

  通话+随身——陌陌、Whisper、秘密,这些陌生人交友应用的集中爆发的现象告诉我们,用户期待的是躲在后面,没有负担。一对一语音,门槛究竟有多高?

  比邻团队给了我一份数据报告:

  1. 每月通话次数:100,433,130;

  2. 每月通话时长: 1.2 亿分钟;

  3. 每月通话后建立的好友关系数量:超过 2000 万对好友关系

  4. 总用户数:3000 万

  刘进龙认为,现有的产品和大量信息已经把人类变成比较封闭的个体,因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来源非常多,但是和外界的情感互动变得非常贫乏,但这样的需求是非常原始且必须的。

今天来讲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门槛,反而网络的问题更加重要。在网络普及的程度上,3G 网络的通话效果非常差,所以在 3G 情况下是没有办法使用比邻的。当然我们看的不仅仅是现在,比邻团队一直坚信的是,今天做的事情不是解决现在的问题,而是解决一年两年之后的问题。

  看来这个门槛其实是设备和网络的普及,比邻相信的是,真正像手机那样的颠覆性可穿戴产品还没有出现,但之后一定会有,那时候所有对于人与人的交互来看,文字和图片已经不能满足交互方式了,但语音可以。

  从现今几个比较大的终端生产商的动作来看,比如微软的 Cortana +小冰,苹果的 Siri,都是将入口锁定在了语音助手和语音交互上。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在下班的途中,坐在地铁里,真的会想要马上打给一个“给你正能量”,和他聊聊今天一天的故事?

  或者买菜回家的时候,发现查看图文菜谱简直无聊,而是打给一个提前申请的“教你做饭”达人,让他“手把手传教”?

  当然,在比邻面前也存在一些挑战,除了网络,也有内容上的把握和质疑,以及实现这个平台还有多远?

  我想,可以引用一句比邻某位童鞋的话:从厦门迷茫不懂到现在的初步落定,我们真的很疯狂。但现在你有没有发现,真正成功的人都是有一种疯子般的思维,我记得有一次进龙说:我为什么要买房子,我以后要买别墅,我为什么要交社保,以后还要靠社保活着岂不是很难过……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